原 鹏
问题的提出:媒介生态语境下的必然趋势
当今世界,媒介迅猛发展,信息环境已成为继经济、政治、文化和自然环境之后又一十分重要的社会生态环境因素。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未必全是人类的福音,它所引起的消极后果不仅在于信息的过剩,还在于使人无意间成为媒介和信息的奴隶。一方面无法遏制媒介的发展,一方面又无法阻止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于是,如何认识媒介,正确而有效地利用媒介、把媒介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培养基本的媒介素养便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是未来信息化社会对人的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具备媒介素养呢?一些媒介技术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实施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一问题的研究首先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而后在工业化国家展开。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理解其意义并能独立判断其价值。此外,媒介教育的目标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概念引入我国为时不久,更未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国内对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校还为数不多。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具有前瞻眼光的省市高校如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已经积极行动起来,致力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我省地处中部,媒介发展较之沿海发达地区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速度很快;作为农业大省,我省人口众多,但平均文化素养相对较弱,在实现中原崛起、建设文化大省的当前语境下,无论是媒介还是居民都有必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以便为打造先进、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强大、健康的精神合力奠定基础并创造条件。作为代表我省建设未来生力军的大学生而言,首先应成为媒介素养优先教育的对象。本文问题的提出,既是媒介生态语境下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我省建设文化大省目标的需要使然,同时也是综合分析了我省大学生的特点及优先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基础上的时代命题。
透视:我省大学生的特点及优先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大学生较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无论在成长环境还是人格特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他们在城乡差距较大的环境下成长为不同的个体;另一方面,他们又都处于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临界点,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社会大环境对他们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我省大学生的显著特点。
心理矛盾突出、叛逆性强。从法律年龄上讲,大学生已属于成年人,属于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化个体;但在心理发展上,尚处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期。当前的大学生多属于被父母抱大的80后,没受过什么挫折,自理能力、自控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逐渐脱离父母和中小学严格的管理,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抑得到空前释放,宽松的校园环境既让他们得以充分张扬个性,也容易让他们迷失自我。在面临矛盾和冲突时,表现出自以为是或无所适从的明显反差。而我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自农村甚至偏远落后地区,成长过程和环境较之城市学生相差甚远,进入大学后,更加直接地感受到与他人在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经济条件、教育基础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距,自卑、敏感的心理极易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失落感,甚至走向叛逆极端,如果得不到有效引导,将会向非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受社会大环境消极影响较大,自发性较强。大学生处于角色社会化转换时期,随着对社会问题的日益广泛接触,原有的习惯思维受到现实社会价值观的冲击;社会的复杂性与其理想化产生激烈冲突,日益感到各方压力的沉重,加之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教育错位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更促使其对社会消极面的不满,导致部分大学生某种程度上的焦虑、急躁,找不到适当的人生坐标;而成人的自觉意识又促使其刻意掩盖这种心理失衡,在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激烈冲突下,很多学生抛弃了原有的理想化思维模式,迅速而盲目地转化为一种幼稚的成熟——不论是非、急功近利;高度自我、玩世不恭;或颓废消沉、不求上进。大学生群体的这种共同心态是其成长环境和心理特征使然,带有很大的自发性特点。
综观这些特点可以发现,作为一个知识群体,大学生处在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但价值观尚未真正确立,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少,在了解社会及世界。人际交往、学习课外知识以及娱乐等方面对外部环境依赖性较高,自觉性和自控性较低。这些都为媒介的介入提供了极大空间。
我省大学生优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信息时代媒介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日益加深。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进程中,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与精神支持。价值观首先来自社会,任何社会都会提供某种价值观,鼓励引导成员去完成社会期待的事业。通过价值观和相应的社会舆论把成员的行为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并使其习惯化、自动化。就我省而言,在实现中原崛起的进程中,青年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其对政策、舆论导向的理解程度及投身其中的践行程度。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通过法律、行政手段、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某种特定价值观念灌输给大学生,从而不断培养或矫正其价值观,使个人的价值观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协调统一起来,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形式的污染,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价值观的形成教育一般通过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这三大载体来完成。家庭教育是第一载体,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行为的褒贬,直接教给孩子价值观、是非观。学校是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社会道德原则和价值规范。在过去相对单纯的社会环境中,家庭、学校和主流媒介在形成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合力中,基本保持平衡一致。
而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原有的价值观不同程度地遭受冲击,新的价值观体系尚未建立,一方面,大学生脱离了父母价值观的说教;另一方面,高校中相对疏离的师生关系和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思想成长提供了自由空间。前文所述大学生的特点又导致其对自身心理、思想成熟度的认知普遍存在偏差,这些都为媒介信息所传播的各种价值观的介入提供了更大的接受可能。媒介的强大话语权和影响力使之在人的价值观形成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媒介一方面发挥自身优势,用生动的画面,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寓教于乐,
在潜移默化中熏染大学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媒介的商业属性、利益驱动,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等也使其在传播信息时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因此,较之过去的传媒,网络化时代的媒介在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合力中作用更大,同时呈现出双向性、不确定性和相对弱控性特征。
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有效地认识、利用媒介。信息时代媒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越来越大,而大学生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同时,其心智尚不成熟。在远离家长和老师的管理束缚后,无所不在的媒介几乎成了与他们形影不离的陪伴者。对媒介的合理利用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娱乐等的不同需求。然而媒介对暴力、色情、金钱等负面信息的报道也会在无形中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对媒介认知、判断、评价等能力的低下甚至缺失,使媒介的双刃剑效应在无意中摧残着大学生的身心。这当然需要社会整肃媒介环境,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才是根本的保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认识媒介的本质和特点,提高其明辨媒介信息是非曲直的能力,从而在媒介环境中汲精祛粕,游刃有余。
同时,文化全球化进程加快,境外传媒急于抢滩中国,一旦媒体市场放开,将会有更多思想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国需要有准备的媒介公民,当代大学生首当其冲。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解读各种媒体信息,认识国外媒体文化渗透的目的及外媒节目中的不良思想,区分节目的娱乐性与政治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介素养教育是抵御文化霸权的有力武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文化的传承都意义重大。
大学生优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高校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中坚力量。媒体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信息时代民主社会中具有主体意志、独立思考的公民,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即将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导者,大学生在日常工作和各种社会交流互动中,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形式,将自身在大学期间习得的媒介素养知识传授给同事、亲朋好友等,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从大学到社会的进一步铺延。而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及建议也将通过媒介表达出去。依据德国传播学者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舆论形成过程中,分散的公众会在发表意见时不自觉地受多数意见的影响或左右,因而具有媒介素养教育背景的大学生将会在影响社会舆论及媒体导向时发挥重要作用,这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另外,大学生毕业已接近结婚生子的年龄。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将使之更易发挥“后续递延影响”,在下一代的成长中有意识地培植和强化媒介素养意识及技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暂时无法从幼儿启动的缺憾,实现媒介素养教育更深远意义的扩展和影响,促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良性循环。
世界上较早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如英、美、加等几乎都是从中小学开始实施。但这一模式并不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我国缺乏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媒介环境,且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独立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较少,也尚缺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等条件。而我国高校学生对媒介的接触频率、接触时间、消费行为都能独立自主,加之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各种媒介对其利弊影响都不可低估。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模式、教学时间上有许多优势,如高校可因专业的不同分别制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完成一定学分的媒介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因此,在高等院校推行媒介素养教育更加高效。
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定型,转型社会的价值失范状态对其价值目标的确立带来困难,而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加大,在媒介素养教育空缺中长大的大学生即将走进社会,就我省而言,他们即将成为实现中原崛起、建设文化大省战略发展目标的生力军。媒介素养的高低必然影响到其对政策、舆论导向的理解与贯彻程度,因此,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及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看,拥有文化、技术、人才等资源的高等院校优先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高校的资源优势,为我省青年文化的发展确立核心,不仅意义重大、责无旁贷,而且,现阶段在高校率先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也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和我省省情的,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