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低俗现象”成因及出路

2009-05-13 08:10巴晓芳
新闻爱好者 2009年6期
关键词:通俗受众内容

巴晓芳

一、大众传媒低俗化现象

如今,大众传媒出现严重的低俗化倾向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甚至以“低俗化”名之。

某种现象一旦“化”了,说明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而传媒低俗化还具有内容粗俗、影响不良,个别甚至有诲淫诲盗之嫌。这也就是当下大众传媒低俗现象的显著特点。

覆盖面广,参与者多。低俗现象遍及所有介质的媒体:电视、报纸、广播等所有传统媒体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低俗现象。广义的媒体,如平面出版物;光碟、歌带等声像制品;电影;网络游戏;文体表演;各类选秀等。内容低下粗俗的风格几乎影响到每一个领域,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内容粗俗,影响不良。大众传媒的社会新闻比例大,经常涉及“性”、“女人”、“犯罪”、“暴力”、“凶杀”等题材,“拳头”、“床头”和“血腥”的场景不时见诸荧屏报端;“炒作”、“恶搞”层出不穷;杀人、放火、暴露、色情、淫秽、暴力、血腥、恐怖等格调低下的内容对受众尤其是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此不满,发出了强烈呼吁,管理部门也作出了严肃的规定;另一方面,媒体仍然乐此不疲,或有禁不止,或敷衍应付,或视上面政策和社会压力适度调整对策,自律缺乏刚性约束,时松时紧。不变的是,经济效益优先,唯发行量和收视率马首是瞻。要他们抵制粗俗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传媒的低俗之风为什么如此顽固?导致这种普遍性的规律出现的原因何在?

二、传媒为什么竞相追逐低俗化

在“发行为王”“收视率为王”的环境下,追求尽量多的读者和观众认可是媒体的共识。多数人在哪里?他们关心的新闻内容是什么呢?

很多学者指出,最受读者欢迎的新闻都是些通俗的、大众的、娱乐的题材。美国政治学者兰斯·班尼特说:“实际上,最受欢迎的新闻题材是那些在生活方式和消费领域对他们有影响的话题,例如犯罪、名人、明星绯闻、健康以及娱乐。”

被誉为“英国汤姆森基金会20余年教学经验结晶”的新闻教科书分析道:“到茶馆、咖啡馆或酒吧间去,同当天早上读过报纸的人聊聊,听听他们的议论。他们议论的和记住的往往不是当天最重要的新闻,而是能引起乐趣的消息、丑闻、披露内幕、猎奇或是当地发生的事件。”这本书还列举了20种题材,以说明“读者感兴趣的是什么?”如金钱、犯罪、性、冲突等。不少是娱乐性的内容。

这就是多数人的新闻口味,追求发行量和收视率的大众传媒,当然不会放弃这个人数最多的群体了。这些坐在茶馆里的“茶客”,无数次地上演着当代的“下里巴人”传媒版。

传播界这种“下里巴人现象”,是当今文化和社会转型期间不可避免的现实存在。在市场经济程度越来越高的商品社会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追求“很现实”,他们固然不乏伟大理想和高尚追求,但更注重现实生活,平日念叨的、操劳的,是平凡的日常琐事,是最基本、最现实、最迫切的愿望——孩子上学、子女就业、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活本身“世俗”得很,反映生活的文化自然也高雅不到哪里去。

三、低俗:一个世俗的客观存在

那么,为什么“欣赏低俗内容的受众最广大”呢?是媒体引导了受众,还是受众造就了媒体?

“低俗”的新闻:具有最广泛的适应性

“高雅”的新闻,报道的事情可能比较严肃高深,一般老百姓也许不感兴趣,也许看不懂;其表现形式,从文字到体裁,可能“门槛”较高,一般人跨不进去。而“低俗”的新闻,从内容到形式,具有最广泛的适应性,从而能够赢得最多的读者。

低俗的内容大都是一些社会新闻、奇闻逸事、娱乐新闻以及各种突发性事件新闻,如车祸、火灾、凶杀、歌星、球队、名人故事等。从新闻角度讲,它或者比较有新闻价值,或者对读者有吸引力,因此读者也就最多。从表现形式看,它的情节简单,文字明白浅显,用语注意地域性和口语化,不但不回避方言俚语,有的还有意为之,以增强对本地读者的亲和力。写作讲究通俗,明白如话,让识字不多的人也能够看得懂。这就为争取更多的读者创造了尽可能好的条件。

低俗:有时是与生俱来的一种需要

低门槛的内容和形式构成的“低俗新闻”广泛适应性,不只争取了最广大的“低门槛”读者,要命的是,能迈过“高门槛”的人也有不少喜欢低俗内容。正如德弗勒所说:“能够欣赏低俗内容的受众最广大。”并且特别指出:“还不排除教育受得高的人。”一针见血地点明——高雅(教育受得高)的人也欣赏低俗内容。

四、通俗作品的文化贡献

其实“低俗”与“通俗”的界限并不很清晰,有时候也就一步之遥。从某种角度讲,通俗文化是严肃文化的“基料”。后来被称为“经”的《诗经》。大部分最初是民歌;号称文学奇葩的宋词,当初也只是在坊间传唱;现为“经典”、“名著”的小说《三国演义》等,在其产生的当时也不能登大雅之堂,只有在市井陋巷流传。那时候的文人,尽管才气横溢,但如果作品涉嫌“媚俗”,当初也可能为正人君子所不齿,而只能在俗人中寻觅知音。如“奉旨填词”的柳永,只落得个“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的凄凉结局,而后人却把他当年的“媚俗”之作当做经典名篇顶礼膜拜。

可以说,没有当初的大量“俗品”,就不会有流传后世的“精品”。由此不难推测:任何时代的通俗作品,在满足当时的社会文化需求方面,是当时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从文化传承和作品的历史影响来看,则是文化历史接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现实情况分析,大众化报纸、通俗电视剧、流行歌曲等通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影视作品、流行音乐、歌舞、书刊、报纸等文化的消费市场持续红火,丝毫不见疲软,其中大众化的通俗内容起了主力作用。人们习惯了“消费”大众媒体所提供的新闻及各种信息,这种“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

视听潮流的转向,大众审美情趣的变化,这种文化变局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诱惑,造就了一个无比肥沃的世俗环境,加速了通俗作品的成长。这种迅速成长壮大的通俗作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功不可没:它培养了普通民众的阅读兴趣。以前看报纸似乎是干部的事,机关办公室的活,有多少普通市民、菜农、民工、三轮车夫自己买报纸看?它发育了文化市场,扩展了文化市场。过去的报纸大都是公费订阅,计划摊派,如今,城市的报纸市场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它刺激了文化消费,从而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形成。

五、升低俗为通俗,变赢弱为健康

尽管通俗文化劳苦功高,也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虽然它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仍有诸多课题需要解决。这就是尽量减少削弱粗俗、低俗的倾向,努力走向健康,如有可能,希望它们像《诗经》、《宋词》、《三国演义》那样,最终升

华为经典。

我们分析了大众传媒“低俗”产生的客观原因和历史条件,阐明了其“存在即合理”,然而,仅仅“合理”是不够的,“合理”不一定合适,更不是尽善尽美。而且,有些“存在”的合理性并不很充分,还承担不起高尚的任务,经不起高标准的衡量。从它对社会具有的巨大影响能量来讲,长期过多的“低俗”内容,将会迁就和助长社会上的“粗俗”、“低俗”和平庸习气,不会给人带来健康。而媒体本身也会因此逐渐淡化质朴本色、阳刚之气和正义光芒,最终走向平庸,失去对大众的吸引力。因为归根结底,大众是社会的主人、社会的主流,绝大多数读者能够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低俗、粗俗的东西也许能闹腾一时,在少数人那儿受到欢迎,但不可能获得大多数人的长期兴趣。

所以,媒体必须尽力提高自身的品位,尽可能减少不健康的内容,尽快告别“媚俗”。同时,在提高人们的阅读品位、审美情趣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多生产一些健康有益的、高尚的、有品位的精神食粮,为大众提供丰富的高质量营养。

既然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发挥过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进一步的作用是:在引导舆论、塑造价值观念等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任务应该包括——对那种灯红酒绿、平庸乏味的社会现象不能听之任之。必须牢记:赚钱不是媒体的唯一目的,媒体的守望功能、监测功能、教化功能不能缺位,大众的道德意识和精神观念需要及时提醒、塑造与升华。

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对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著名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指出:“受众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媒介及其内容的产物。”作为媒介人,我们将为受众生产些什么?而受众在接受大众传媒的密集信息“枪弹”的时候,又往往因缺少分析的时间或条件而一味听从接受,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按教育的说法。叫“可塑性”极强。这个时候听到“上帝”的福音,可能成为天使;受到魔鬼的诱惑,则可能坠入地狱。而人往往存在一定的惰性,加之物欲、放纵、享受、感官刺激等接近“魔鬼诱惑”的东西无处不在,如果没有“上帝”福音的及时呼唤和超度,坠入地狱比跨进天堂的几率大得多。负有文化建设使命的大众媒体,也许应该经常扪心自问——我们传播了多少“上帝”的福音?我们为受众提供的是一个怎样的媒介内容、文化环境,怎样的拟态世界?

猜你喜欢
通俗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Sumo Wrestling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主要内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