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新媒体的发展及其影响力

2009-05-13 08:10
新闻爱好者 2009年6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媒介受众

宋 姣

如果你在傍晚的高峰时间观察上海地铁里刚刚下班的白领、普通上班员工,你会发现,一些在捧着手机发信息、玩游戏、看电子版的书籍,一些在听MP3,一些在看MP4,一些在玩PS2,一些在盯着车厢里的屏幕看节目,哪怕是广告,还有一些在打盹或发呆。如果更有幸你获得了跟随他们中的一些人回家观察他们的权利,你会发现他们通常回家打开电视,但并不老老实实地坐下来看,而是做饭、洗澡、吃饭,收拾停当,他们开始上网;如果在这期间,电视里出现某种对他们来说有用的信息,他们可能会驻足或坐下来观看一会儿,到了广告时间,马上又走开了。如此,在伴随着电视打开的情况下,到十一二点钟,他们就关掉电脑和电视睡觉了。

一、当前媒介格局的变化

上面描述的是普通上班族的生活,基本反映了35岁以下城市青年人利用媒体的情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以网络、手机、户外(地铁、出租、楼宇等)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传统媒体格局的冲击,正改变着受众的媒介生活和整个媒介的格局。根据央视市场研究公司2005年呈现给沈阳日报报业集团的研究报告,沈阳的报纸读者以39岁以上的居多,老龄化问题很突出;以初、中等学历为多,占76.8%,而高等学历只占23.2%。以上数据仅代表沈阳的报纸受众状况,而其他城市、其他媒体的情况,并不见得比沈阳好。

二、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影响

(一)新媒体的界定

对于新媒体,学界和业界的认识并未统一。有人这样定义:新媒介,是在传统四大媒介的基础上,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和手段的媒介,主要指伴随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互联网络及手机等。

新媒体是一个笼统而宽泛的概念。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互联网是新媒体的主体,近年手机媒体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当然,新媒体除了网络和手机外,还包括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移动电视、IPTV、网络电视、楼宇视屏、户外大屏幕、温暖触媒、网上即时通信、虚拟社区、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等。

2006年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四部分“新闻事业”中强调:“办好新闻网站……形成若干个与我国地位相称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络媒体集团,争取其中一到两家重点新闻网站进人世界前列。”《纲要》第十六条还特别指出:“发展新兴传播媒体。充分发挥国家主流媒体在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丰富内容,创立品牌,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从以上来自国家权威部门的文件中我们不难看出,以网络为首,在与传统媒体竞争、合作中产生的新兴的其他媒介形式紧随其后,组成了来势汹汹的新媒体阵营。

(二)新媒体的优势特征

交互性。新媒体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双向交流平台。如在参与性较强的IPTV节目里,受众的反馈意见甚至能改变节目的后续发展;受众在与媒体交流的同时,还可以与其他的受众交流。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交互性使得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转换极其容易。

即时性。基于数字化的新媒体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阻隔。卫星直播电视能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同步呈现在受众面前,手机拍摄的照片瞬间可以转发出去,互联网站的新闻总是处于不断滚动播出和随时更新状态……即时性使新媒体实现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在著名的“伦敦爆炸案”案例中,市民威廉·达顿用手机拍摄了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似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

信息海量性。新媒体利用超链接技术,信息不再是孤立的,后面对应着一个立体的、巨型的相关信息库。点击一个链接,就等于打开了一个信息数据库。并且可以随时对信息进行修改、增补、传播。

融合性。新媒体将各种信息形态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传输渠道如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卫星等,各种接收终端如电脑、电视机、手机、PDA等整合在一起,将各种信息站点与各种媒介的受众互联,保证受众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终端进入新媒体网络,得到直接或间接的服务。

分众性。新媒体传播具有“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特性,具有分众效应。根据受众使用哪种终端,就能将受众从大众中区别出来;根据受众消费哪一类新媒体内容,可进一步从受众中划分出“小众”来。这就是说,新媒体本身就是分众媒体;通过其掌握的用户数据库,新媒体还能以量化的方式对目标受众进行多层次的分众处理,并将相关信息精准地送达给他们。新媒体的这一特征,更加适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化,从而赢得了广告主的特别青睐。

另外,新媒体的不同成员还有其独特的优势,据预测,手机将是覆盖人群最广的一种媒体形式;手机的传播成本比较低廉;手机可以最方便地把人们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并且能够极为快捷地传播信息,携带起来也很方便;手机媒体传播信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总之,手机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为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台,它的发展空间将非常巨大。

(三)新媒体的影响

可以说,新媒体出现、发展后,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受众人数及结构,特别是年轻受众的流失非常严重,比如上文提到的沈阳某报纸媒体的受众平均年龄为39岁。这一点对于报纸来讲,打击很大。而同时,新媒体的冲击还体现在传统媒体的广告量、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等各个方面。根据《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的资料:2007年,传统传媒产业,除有线电视收费一项外,其他门类收入基本都呈下降趋势,在传媒产业中占重要比重的门类,如图书出版、电视广告、报纸发行、广告公司等,其占传媒产业的比重下降幅度比较大。

(四)新媒体的局限

以网络媒体为例,网络的信息源大多来自于传统媒体,少之又少的几家有自己信息源的也多是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网络媒体缺乏自身的采编系统。新闻必须正确地描述世界,而这一规则正在被网络信息传播中盛行的聊天室、电子邮件、电子论坛以及网络传播中匿名者制造的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所破坏;Web2.0也并未像想象的那样成为“草根”的智慧平台,娱乐化趋势难以逆转。

而手机媒体在内容上少有原创内容,主要来源依附于传统媒体或互联网;在技术上目前存在传输速率低、终端屏幕小、待机时间短等问题;在资费上,高昂的流量费用使很多人望而却步,另外,目前我国手机接收终端较低端,很多预期的新功能还利用不上。

三、新媒体未来的发展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我们看到传统媒体并没有坐以待毙,甚至有点疲于奔命的态势,比如在国外学者预言报纸将在2044年消失的背景下,各大报纸纷纷试水网络,开办电子报、手机报,甚至有学者说,手机报是报纸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实际上,手机报是被电信运营商牵着鼻子走,目前还根本谈不上盈利。而各大电视台也纷纷开办自己的网站,有大型活动时也会知会网络媒体邀请它们参与,加强了同网络间的合作。但我们也看到,各台自己的网络基本就是电视台的一个传声筒。原创内容几乎没有。

而这厢:新媒体来势汹汹,我们却发现其在内容上多是照搬传统媒体的内容,或者即使是原创内容,质量也不高。新媒体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比如娱乐化态势、虚假信息、频频触及道德底线等。

综上所述,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数字技术的大背景下,独当一面都困难重重,而我们又不断听到二者联合、融合、整合的消息,比如中国移动收购凤凰卫视的股份等,从客观环境和业界动态看,未来新老媒体间的融合将是大趋势,也是必然选择。

总之,新媒体确实改变了受众的媒介生活状态,但程度还不大,这与技术限制和资费限制等有关,也与新媒体与生俱来的门槛要求有关,比如上了年纪的人不会上网等。正如历史上新的媒介形式出现并未取代旧有媒介的情况一样,旧媒介不会消亡,只是市场份额会变化,随之也会出现内容制作上的改进。但是改变是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互融合是大趋势,以后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间将没那么明显的界限,对受众来说是好事。更移动,随身随时随地将是未来媒体的新特点。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媒介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