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芬
当孩子稍微懂事时,犹太人就会举行这样的家庭仪式:母亲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知识是甜的,读书是甜的。
如果说一本书是一个春夏秋冬,那么春天是序言,夏天是书中精彩的部分,秋天是书中的哲学境界,冬天是书的后记。
如果说书是多幕剧,那么场景是书的艺术氛围,幕后是书的魅力展现,幕落是书的余韵,每一幕都是书的点滴精华。
在这春夏秋冬中,幕起幕落中,我品味了读书之乐,读书之甜,读书之香。
听“书”——聆听文字唱歌的声音
小时候,每当月白风清的夜晚,石阶上,父亲饶有兴致地讲着《三国演义》《杨家将》等故事。我一边聆听着远古的故事,一边看着满天的星星,微风轻拂着脸庞,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刘关张桃园结义》《关羽千里走单骑》《诸葛亮装神借东风》等故事,早早就走进了我幼小的心田。我曾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能讲那么多的故事。父亲指着那些发黄的书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书中读来的。那时的我,觉得书就像一串串风铃,一碰,就能发出动听的声音;书就像蜂蜜,甜甜的,有着好闻的香味。
孩提时代,我就有一个夙愿——长大泡在书海里,做个像我父亲一样能讲好多故事的人。
得“书”——咀嚼书的缕缕幽香
我读小学时是八十年代,那时的农村家庭,书籍很是匮乏,偶尔能读到连环画之类的小人书也很不错了。记得四年级时,参加区里作文比赛得了一等奖,奖了一本《小学生作文》,当时那种感觉我现在都清清楚楚地记得:看见书,如同小孩见了泡泡糖般眼馋,又如获至宝,带回家迫不及待地啃起来。“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来形容那时读书的情形最恰当不过了。读了一遍还不过瘾,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就像书库里的
老鼠——咬文嚼字。那时的我,感觉书芳香扑鼻,油墨和纸张产生的特殊的气息,虽不是山野的百合,却同样沁人心脾;虽不是温室里的玫瑰,其香却久久不散。
到现在我还记得里面的一些内容。从此,读书,借书,读书,一发而不可收。
说“书”——传承书的心灵
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书还是我形影不离的朋友。
书,是质朴无华的车骑,却装载了人类灵魂的全部美丽!要是能把这闪耀着美丽光环的“珠子”——作品的心灵传承给学生,那该多好。对,小孩子形象直观,喜欢听故事,“故事教学法”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便从书中罗列故事、筛选故事、归类故事。读到一些好的故事,我便讲给学生听。每每听故事,孩子们特别专注,听得如醉如痴。
有一回,我让学生每天练跳绳。一个月下来,能坚持每天练的人寥寥无几,我就给他们讲《甩手三百下》的故事:一次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谁做不到?
第二天,苏格拉底问学生:“谁昨天甩胳膊三百下?做到的人请举手!”几十名学生的手都哗哗地举了起来,一个不落。苏格拉底点点头。一周后,苏格拉底如前所问,有一大半的学生举手。过了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学生坚持了?”有五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通过这个故事,我告诉学生,一如既往地做好简单的事情,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学生感同身受,明白了以后该怎么去做,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此后,开学第一课,我都采用“故事教学法”。《鱼和渔竿的力量》告诉学生要团结协作;《心灵的巨石》告诉学生上课要搬开自己“心灵的巨石”,敢于举手发表意见。《魔毯》告诉学生读书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一个个故事,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小故事大道理,在故事中培养了学生优良的品德、坚强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时的我,觉得书像一匹神奇的骏马,带我领略人世的真谛。书,叫我怎能不爱你?我愈发喜欢读书。
因为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阳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从孩提到现在,不正是书带我穿过了春、夏、秋、冬?
从孩提到现在,不正是书带我穿过了时、日、月、年?
咀嚼书香,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