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玲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建构新型课堂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积极地实现从传统教学方式向新型教学方式的转变。
当代教育专家钱为永教授曾经以一组对比图形象地揭示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如下):
主宰灌输旨在
(1) 教师————教材————学生————学会
(终点)(容器)
主导凭借旨在
(2) 教师————学生————教材————会学
(主体)(例子)
我们不难发现:1图中学生被视作“容器”,教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学会”;2图中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目的是让学生“会学”。
可见,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如何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放飞囚禁的情愫是现代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但学习方式的改变并不是简单的否定与代替,而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扬弃、一种发展;更是变单一为多样的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融合。
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片面的、不当的认识。这里,有一些教学现象值得提一提 :
现象一:表演授课型 在教研活动中,为了搞活课堂气氛,体现出“新”的味道,开堂的音乐,课中的系列活动,结束时呼啦啦的歌声,这好像成了一个模式,屡用不换 。
现象二:多多益善型 为了“尽善尽美”的展现,充分准备无数:幻灯、投影、录音机、小节目等,应有尽有,全部利用,结果内容没完成,还搞得手忙脚乱。
现象三:传统型 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字、词、句、篇、章,讲得通透,生怕落下一点(学生还评之曰:细致、好懂)。
现象四: 心血来潮型 一来劲认真上一堂,略显新课标,退下来又走旧路,不愿思忖不愿做。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当前新课堂教学中提得最亮的口号。那么,如何真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科学有效地把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呢?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望同仁指教指正.
一、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认知与情感””的两个统一,为学生培育语文素养固本奠基。
①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本质是“文与道统一”的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弘扬了人文性,却或多或少忽略了工具性,语言训练得不到落实,人文性的熏陶感染自然也如风掠浮萍,人文精神得不到深刻的人文体验。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就要坚持在语文实践中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在凭借字、词、句、篇培养各项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凸显人文性。
在人教版的课标教材中,是以人文性为明线,以工具性为暗线。阅读教材以人文为主线,最容易教成思想内容分析课或感悟课,而忽略言语形式;口语交际以人文话题为主线,也很容易只关注话题的内容,而忽略口语交际的形式的学习和口语的规范;作文教学以人文为主线,关注了学生写什么,却可能导致忽略引导学生怎么写。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化暗为明,把阅读、口语交际、作文的工具性的“知识点”和“能力模块”找出来,引导学生明明白白地学,扎扎实实地练,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陶冶。
②认知与情意统一原则
没有情感,语文也就死了,这是语文的特点。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语文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培育语文素养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就要充分重视情意因素,把认知与情意统一起来,落实到三维教学目标当中。
二、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地促使学生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写有一首诗:“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学微积分/才记得他们是你多年的小学生。让小草和大树同等享受阳光。尊重每一位学生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人格,坚持教育的民主性原则,才能使每一位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有一块良好的土壤。
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设计他们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淋漓尽致展现个体,突出光彩的大舞台。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中,学习成绩好和能力强的学生,在自己掌握了学习内容之后,教师就应积极引导他们帮助其他学生。而学习成绩较差一些的学生,教师也应当积极引导,并适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使他们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亮点。在激励性评价中,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正确认识自我,激发其上进心。这样,全体学生会共同进步,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专家建议这样划分一堂课的四十分钟:教师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其于的三十分钟完全交给学生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教师应积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比如:初学一篇课文老师可让学生自学生字,看看你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把它记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作顺序是什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这样来使学生的自由探究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学生充分自探之后,采取汇报成果的方式谈自己的所获和所疑。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要快速反应,恰当处理,对于学生谈得不够深的问题要抓住契机主动出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学生各别性的问题,教师要经过整理制定出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做到以学定教。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在自主的课堂内全力达到自己的至高点。
四、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作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充分地分析教材,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教师也要亲自“下水”弄清楚从何处可以收集到这些信息,并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不同的途径去获取信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之上归纳、提炼。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让我们大胆地去实践,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新理念》, 陈旭远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肖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