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探索性学习方式例谈

2009-05-13 08:09朱玉芝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个面纸板长方体

朱玉芝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进行了“构建小学数学探索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力求通过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开放学习环境,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在体验探索性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和掌握探索性学习数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案例:

《长方体的认识》的数学片断。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索需要

首先通过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墨水瓶盒、粉笔盒、铅笔盒、排球、牙膏盒等实物图。

师:观察这些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普遍认为可以把这些物体分成两类:一类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剩下的图形分成一类。理由是剩下的这一组图形都是厚厚的、宽宽的。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这一组物体看上去厚厚的、宽宽的,也就是说它们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师:你们知道这些立体图形各是什么形状的吗?

生:墨水瓶盒、铅笔盒、牙膏盒都是长方体的;粉笔盒是正方体的;排球是球体……

师:你在日常生活中见的最多的是哪一种立体图形呀?你能说一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吗?

学生举例说明。

师:那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呢?

学生用手比划,很难说清楚。

师:你们认识它,可又说不清楚,你们想不想说清楚呢?

生:想。

师:要想说清楚什么是长方体,那要了解长方体的什么呢?

学生认为要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一些知识。(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体验

师:有什么办法能够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呀?

生1:可以拿一个长方体来看一看、摸一摸。

生2:可以动手做一个长方体,体会长方体是怎样做成的,就可以知道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生3:可以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师:办法有很多,你们最想用哪一种方法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呢?

学生各抒己见,但多数学生希望动手做一个长方体。

师:那好吧。愿意做一个长方体的同学可以四人一组合作,也可以二人一组合作,每组做一个长方体纸盒,然后整理出长方体的特征,并作适当记录。请组长拿出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看一看有几种情况?(五种)你们可以任选一种来做,如有困难,可以请老师或伙伴帮助。比一比,看哪个组制作最快,发现最多。

提供的五种材料:

(1)6块长方形纸板,正好可以做成一个纸盒;

(2)7块长方形纸板,多余一块,需要进行选择;

(3)也是6块纸板,但是其中一块要根据纸盒的需要进行再剪裁;

(4)只有5块纸板,缺一个面,要想法再找一块合适的材料。

(5)一个土豆或者一个萝卜,一把小刀。

宽松的环境,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形成了一个自主的课堂。学生们纷纷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喜欢的材料开始了个自的探索活动。学生们有的看书独立思考;有的边说边在比划着;更多的是在摆、拼、贴、切,并且不时地能够听到相互争论的声音,看到相互走动的身影……

由于材料的不同,制作长方体的场面充满了挑战性,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热闹非凡的探索活动很快吸引了那些读书自学的孩子,他们不由自主地也参与到制作的行列。

师:老师刚才在看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小组的同学都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不同的小组选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如果小组同学之间能够交流一下,就可以学到不同的方法。在相互交流之前,先整理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可以想一想也可以写一写:如果你们发言,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现在开始准备。

师:下面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可以相互补充。

由于在制作长方体纸盒的过程中,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充分的感知、体验,因而教师在引导汇报、交流的时候很快归纳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在交流制作的方法时:

用材料(1)的小组说:我们组用的是6块长方形纸板,拿到材料时,我们发现这6块长方形两两一样,在拼的时候又发现要想制成长方体,大小一样的两个面必须相对着摆,这样想我们很快就做成了一个长方体。

用材料(2)的小组说:我们选的材料有7块纸板,因为制成一个长方体只需要6块,哪一块是多余的呢?后来我们通过试拼发现了与(1)组相同的规律,然后做成了一个长方体。

用材料(3)的小组说:我们组用的是6块长方形纸板,制作时,发现有一块就是用不上,最后我们根据对边(面)那个长方形的大小把它剪去了一些最后才做成长方体纸盒;

用材料(4)的小组说:我们组只有5块纸板,先把相同的4块和剩下的那块正方形纸板连在一起,粘起来后还缺一个正方形的面,就又找了一块纸板剪出了与原来正方形相同的纸板,最后制成了一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纸盒。

用材料(5)的小组说:我们组选的跟其他组不同,我们是用土豆切长方体,切的时候是照着这个牙膏盒的样子一边看一边切的。

师:切的时候你们一定有很多想法,很多新发现?能不能把你们切的过程再说细一点呢?

小组(5)的学生补充:切第一刀时,我们发现一个面,切第二刀时,出现了两个面,还有一条直直的边,再切一刀就出现了三个面,三条边,另外还有一个尖尖的(角)顶点。然后我们想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最后就切成了长方体。

师:刚才大家自己动手、动脑制成了长方体,而且比较清楚地汇报了各自制作的方法,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我想在制作长方体的过程,你们一定对长方体有许多新发现,哪个小组先说呀?

小组(1)说: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

小组(4)说:我们制作的长方体,6个面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你们看。

师:你们的发现都是正确的,关于面的特征,哪个小组还有补充?

小组(3)说:长方体6个面中,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其他小组表示同意)

师:把你们制作的长方体相互交换验证一下,想一想你可以怎样验证?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把长方体面的特征说清楚呢?

生: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形状、大小相等。

师:媒体动态显示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形状、大小相等。

清晰的动态画面使学生初步获得了成功的满足。

师:你们还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

小组(5)说:长方体面与面相交有一条条直直的边。

小组(4)说:我们也发现了边,而且这样的边一共有12条。

师:这些直直的边,又可以叫长方体的什么呢?

看过书的学生马上说:老师我知道,面与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一个长方形有12条棱。

师:说的很对,你来数给大家看好吗?

生:(拿一个长方体转着数)一条、二条、三条……(转着转着数不下去了。)这时许多学生着急了:老师让我来数,我知道怎么数不会乱。

生2:我先横着数:一条、二条、三条、四条;再竖着数:一条、二条、三条、四条……,一共有3个4条,就是12条。(学生鼓起掌来)

师:真聪明,请大家再按这样的顺序数一数。

师:关于“棱”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吗?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想一想。

生3:我感觉每一组相对的四条棱长度都相等。

生4:相对的4条棱长度都相等,我用尺子量过了。

师:还有别的验证方法吗?

生1:还可以用小绳子量一量。

生2:我把每一组棱都在纸上画一条,再分别比一比。

师:老师也来验证一下,请看屏幕:用不同颜色动态演示每组四条棱长度相等。

清晰而富有动感的画面,再一次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享受到成功的满足。

最后学生补充:长方体还有8个顶点。

师:现在你们能说清楚什么是长方体了吗?

学生纷纷举手,勇跃发表意见。

整个探索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路丰富多彩,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二、反思

(一)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泉,也是一切积极性的源泉

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随之由为知识学习作准备为主,转向以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转向关注发展性领域。因而,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境创设功能,让学生体会今天学的数学就在身边,形成探索的欲望,产生探索的需要,是导入阶段的方向。这节课,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出儿童身边的图形,为学生创设了进行比较分类的具体问题情境,从课堂反映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立刻吸引了学生,他们很快从本质上找到分类的方法。使学生既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又对“比较分类”这一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和周围生活,最终使学生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二)学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追求其具有意义的目标

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他们有自己的数学实际,对于同样的问题又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法。当给学习者呈现的学习材料适合他们的发展水平,并且以一种好玩的、有趣的方式呈现的时候,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对自己的智力、情绪、生理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挑战,这时候学习者学习的效果是最好的。本节课最大的成功就是还学生一个自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个体主动进行的,这里的主动性来自教师提供的一组具有探索性的材料。几种不同的材料,引发了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为学生创新潜能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可以看到在这一过程里,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对制作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类、整理、补充、剪裁、切割,由于这时的活动环境是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因而,学生可以自由地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去实践、去相互交流与影响。虽然过程里充满了疑问、充满了困难、充满了障碍、也充满了矛盾,但这一切都在学生对长方体反复的、充分的想象中得以解决。从课堂中热闹非凡的活动场面,可以反映出孩子们愉快的心情和急于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这样,学生不断地根据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的信息,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自己的意义。

(三)古希腊大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

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经过讨论提出各自的解决办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及时交流反思,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不断地和老师对话,和同学对话,也和自己对话。我们从课堂反馈欣喜地发现,每个小组都能把个自制作长方体的过程表述地十分清晰无需老师多加一句;长方体特征的汇报整理过程,更是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起思维、一起提问、一起评价,学生们在自己头脑内部不断地再现他们在小组中观察、探索、体验到的辨论过程,乐此不疲地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同时这一过程又是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过程,学生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学生不会永远是学生,总会长大成人;教师不可能对学生未来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做出指导,学生必须自己解决今后真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教育者需要停止公式化地为学生解决问题,取而代之的是,要诱导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与策略。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以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探究发现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探究的活动,体验、掌握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精神,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操作材料的多样化,制作方法的多样化提高了问题的探索性,但是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比原来用时多?该如何安排?

(二)操作、体验、探索后的汇报交流过程实际上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策略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但也可以使得课堂讨论交流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有度、有序?

猜你喜欢
个面纸板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纸板填数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正方体的展开图
正方体的展开图
纸板俄罗斯方块拼图
正方体的N个展开图
2013年芬兰纸与纸板净出口量高达94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