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良
农村学校受校点分散、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举步维艰,而加强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有利于创设教师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显然,校本教研是农村教育自省自新的有效策略。
作为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特征是“基于学校”,研究的问题是农村学校自身发展的共性问题;“在学校中”,由农村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了学校”,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即学校是研究中心,课堂是研究室,教师是研究员。
——以学校为主体
以学校为主体,就是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规划本校的教研活动,让活动的内容和方法都符合本校的具体情况,达到既具有实效性,又具有可操作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一、地理位置、人文环境
对本校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分析哪些因素可以利用,哪些需要我们加以诱导、转化或抑制。
二、教师的现状
首先对本校教师总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较高的视角认清本校教师群体总的优劣势,有利于确定本校的教研方向;其次,对本校各学科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对课程标准、学科教材的认识情况,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合理,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比较适合且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研方向和目标;最后对教师个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让教师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承担合理的研究任务。
——以制度为保障
校本教研要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既要依靠思想认识的提高,也要靠必要的制度规范和保障。制度的制定必须体现以“教师为本”;从教师的行动要求、保障措施等方面着手,努力为教师的行动研究指明方向,创设空间,搭建平台,重在指导、服务与保障。内容包括领导管理、常规管理、教学研究、理论学习、教学反思、集体备课、教师帮带、听课评课、经验交流等方面。值得强调的是要把握好各类角色的定位。校长是学校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要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整合研究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教导主任和教科室主任是主要责任人,对校本教研的计划、时间、地点、人员、内容、评价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具体落实、检查,以保证效果。教师既是研究的对象,也是研究的实施者。
——以问题为导向
问题是思维的原动力。以问题为导向,首先就得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和异想天开,必须要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地反思,提出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者进一步把其概括、提炼、转化为教师群体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升华为有价值的课题,惟有如此,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究。
——以区域为依托
农村教育有很多共性问题;通过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解决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众人拾柴火焰高”,依托其他兄弟学校;以片区形式组织起来开展活动,互相学习办学思想、管理经验、课改经验等;会使学校各层面人员受益、这样,校际联姻,能促成农村校本教研效果最优化。
——以教研部门为依靠
以教研部门为依靠就是寻求专业引领,提高校本教研深度。专业引领,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但没有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指导,就可能困于经验总结水平上的重复,甚至导致形式化、平庸化,是不能取得成效的、研究的关键环节,聘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面对面指导;言传身教,“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积极委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回校做好“二传手”。要求教师自觉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
——以网络教研为拓展平台
校本教研最终的落脚点是促进教师个性化的教研,目的是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目前的网络正好为教师的校本教研提供了交互平台。它具有资源丰富、交际双方平等、互助等特点,使“网络教研”成为农村校本教研的形式之一、上网交流,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自由发表论坛,满足教师的表现欲望;与名师交流,寻求专业引领。还可以随时查找资料,开阔视野,拓展教师专业知识面。
——以中心校为圆心
农村学校一般都有村级小学,村级学校的教研工作是农村学校实施校本教研的难点,但绝不能放弃。教育部王堪副部长曾强调:“结合农村地区的特点;以校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农村中心校的辐射作用,通过联片教研等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村级学校人员少,难以形成研究氛围,我们以中心校为圆心;发挥辐射作用,采取骨干教师下村指导,定期布置学习任务,村校联片研讨,每月一次集中培训学习或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下村校开展等多种手段和形式让村校教师积极参与,让他们享受同样的学习、培训、研究的权利。
——以整合为目标
校本教研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我们还要注重内容、手段、资源等方面进行整合,使其互相渗透,互衬互补。如教师培训内容既包括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环保知识、科技知识等)的学习,又包括专业技能(信息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的培养;还要有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对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认知认同等专业情意。在活动的组织上,以深入实践新课程改革为内容。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以课堂为主阵地、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视教师的主体成长。只有激化教师内需;让全体教师都动起来,参与进来,才能在校本教研中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要顺应其三个发展阶段,逐步提升层次。活动化阶段:以“活动“为载体,拉动学习研究,形成有效运作的制度化阶段:体现规范化、科学化,以制度促进教研文化的生成;文化化阶段:成为工作范式,形成“学习、教学、研究”一体化的职业生活和工作方式。
校本教研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研究方法和实践活动;更是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实施新课改,我们必须重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让其服务于农村学校,受益于农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