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年强
摘 要 数学学科的特殊性让教师认为,认真负责地把力气花在讲清知识、落实练习,使学生能牢固掌握知识,考试时不出差错,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而忽视了对学生自我内在精神的培育。那么,如何克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律动的场所呢?这正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 中学数学;人文化教育;德育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人文化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加强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增加参与机会;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参与质量;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的推动作用,培养参与能力。
(一)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先给学生们讲个小故事:一天,张三去李四家看他,当时李四正在解一元二次方程题,张三一看就告诉李四哪道题做错了。李四感到非常惊讶,问张三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出于想了解“秘密”的好奇心,学生就会很认真地听课,在此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发现。
(二)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样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这一点,应如波利亚所说“教师应当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他应当看到学生的情况,应当努力去理解学生心里正在想什么,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或是指出一个步骤,而这正是学生自己原本应想到的。”
(三)乐于提问
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比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像”时,引导学生找出正比例函数y=kx与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就会提出“是不是一次函数的图像就是把相应的正比例函数图像向上或向下平移b个单位而得到”这样的质疑。
(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二、讲述数学名家故事,激励学生学好数学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良好的教学情境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内容讲述趣味数学故事,如“小数的故事”、“圆周长的故事”、陈景润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故事等;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通过这些素材的挖掘,情境的创造,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了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此外,借助德育素材,可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良好品质;借助不同的组织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借助数学知识的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通过恰当介绍数学史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立志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同时体现数学中的人文思想。数学教学不仅承担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任务,同时也肩负培养学生严谨、朴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困难的那种百折不挠的良好的思想品质的重担。例如:在讲授对数时介绍对数的来源,对数是数学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16世纪中期,由于天文和航海方面的需要,大数的计算越来越多,花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很难得到精确的结果。因此,数学家们开始探索如何用加减运算去代替乘除运算。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于1611年就制成了一张实用的对数表,可是却到1620年才发表。纳皮尔从1594年开始精心编制实用的对数表,历时20年,一本厚达200页的8位对数表才得以诞生。纳皮尔于1614年在爱丁堡出版了《奇妙的对数定律说明书》一书,公布了他的对数发明。论述了对数的性质,给出了有关对数表的使用说明和实例。并称对数为“纳皮尔对数”。纳皮尔对数的发明颇具传奇性。在当时欧洲数学外于落后状态,且指数概念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提出对数概念,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通过相应数学知识背景及情境的展示,使每个学生无一例外地感受到这种精神上的巨大力量,进而激发起探索真理的强大力量,从而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投身到探索活动中去。
三、培养人文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人文化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从自己的现实建立起来的充满个性和活力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就是人文化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应努力地、孜孜不倦地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只有这
样,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