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爱芬
摘 要 “生态化”园本研修是向着常态的、真实的、日常的、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的研修方式,是和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融合之后的幼儿教育基本环节。本文从融入到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园本课程构建、主题研讨活动、展示课和评优课、课题研究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园本研修根植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方式,认为以之为生长点有力地提升了园本研修的生态价值和教师自身的专业修为。
关键词 园本研修 生态化 专业成长
园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学习、工作、研究三位一体的幼儿教师行为方式。园本研修所要改变的是偏向制作的、虚假的、硬性的、单一的研修方式,转向常态的、真实的、日常的、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园本研修的“生态化”。当然,园本研修不是孤立的、外来的东西,而是和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融合之后的幼儿教育基本环节,就象备课、上课这些工作一样。
在实践中,我们把园本研修根植于日常教学活动,融入到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园本课程构建、展示课和评优课、主题研讨活动、课题研究之中,以之为生长点,探索如何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不断促进教师专业修为的提升。
一、融入到常规教育教学工作
园本研修“生态化”的基础在于制度的确立,以此确保把研修工作贯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一)定期和不定期的案头工作检查制度
目的在规范教师备课、书写,学习初步的观察、反思方法。我们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出相对应的备课要求:3年以内新教师要求备详案和写所有活动的教后反思;3到7年的成长期教师,要求备教学主要环节和关键提问,反思针对教学改进和新的发现来写;7年以上的成熟型教师则可以备简案。除备课外,列入检查的案头工作还包括每月的教养笔记和个案观察,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其他内容。
(二)推门课制度
园长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多听随堂课,及时了解教师制定计划、组织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开展体育锻炼等情况,与教师一起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集体备课制度
我们每月底选择其中一到两个内容进行集体备课,然后由其中一位教师实施教学,组内老师听课评课,根据评课情况改进教案设计后,由另一位老师再次执教,组内老师听课评课,最后年级组进行两次上课的比较,总结经验。
常规管理的加强有利于教师养成按时备课、反思、制定教学计划、按计划实施教学的良好习惯,帮助教师规范案头工作,从而快速进入专业成熟阶段。
二、融入到园本课程构建
园本研修“生态化”的起点在园本课程的构建之中,我们从选用课程的园本化和园本艺术课程的构建两部分进行了探索。
一是选用课程的园本化。我们作了一系列的研修工作:每学期结初以年级组为单位编排教材内容,以选用课程为主线,删减其中与本园幼儿实际情况不适宜的部分,增加幼儿园传统和乡土教学内容组成我们自己的教学内容体系。每月月底组织一次课程实施的反馈和研讨。探讨的内容包括:A、本月预设的教学内容里不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有哪些,你是如何处理的。B、分享自己教学最有心得的活动,讲讲自己的设计、组织亮点,互相汲取精华。研讨的情况由年级组长详细记录,供下学年整理教材时参考。
二是园本艺术课程的构建。在统筹安排五个学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每学期结束时各艺术教研组会研讨完善下学期的教学计划;每月中旬艺术教研组研讨交流本月的艺术课实施情况(研讨内容和选用课程的实施研讨基本相同)。经过二年时间的实践探索,我园的艺术课程的构建已初具雏形,内容有儿童画、水墨画、艺术体操、声乐与打击乐四种。
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了教师对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适配性的了解,也提高了教师对课程的整体驾驭能力。
三、融入到主题研讨活动
“主题研讨”活动是幼儿园常规教研活动的重头戏。一个好的主题研讨活动要具有针对性强、参与性广、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性等特点。
案例:关于“如何将区角活动的材料投放和主题教学相结合”的主题研讨活动。
第一阶段:主题萌发
我们在确定研修主题时,要求每个教师将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最急需解决的、最有困惑的问题进行罗列和理由陈述,选择最受关注的问题作为研修主题。比如上学期教师的问题聚焦到“如何将区角活动的材料投放和主题教学有效结合”上。主题确定后,我们进行了集中和分散两个层面的相关理论学习,从理论的高度指导行动的开展。
第二阶段:行为跟进
各年级段分别设计“区角和主题结合材料投放记录表”,记录每个主题的材料投放和区角活动指导策略。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指定四个班进行“区角活动材料投放和主题教学有效结合”的现场展示和经验介绍。
第三阶段:研讨优化
全体教师在观摩展示和听取介绍后,共同探讨可以改进和值得借鉴的做法。一段时间以后,另三个班在吸取前几个班经验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现场展示和经验介绍。
第四阶段:反思提炼
每位教师回味参与主题研修活动的过程,就自己的收获和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教研负责人做全面总结、反思。
一轮主题研修结束后,老师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本轮主题研修活动,让每个参与的教师对如何结合主题教学投放区角材料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提高,对区角活动的组织有实际的指导和促进做用。
主题研讨中每个环节都要求参与者做体会性发言,这就促使教师关注自身的教育教学过程,将一些零星的想法、
感触等,从默会知识转化为书面的、可以表达的显性知识,提炼总结能力有质的提高。
四、融入到展示课和评优课
教师在承担某一有一定挑战性和激励性的具体任务时,容易表现出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品质。展示课和评优可就是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最好平台。
案例:两次心辅活动评优的启示
根据“学会感恩”的心辅活动主题,全园大部分老师都参与了教案设计,我们选择了蒋自奋老师的教案“妈妈呀妈妈”。得知自己的教案被选上,作为年轻教师的蒋老师很兴奋。在教案的修改、教具的准备、试教、教学现场拍摄的全过程中都投入了十二分的热情。单是教学中使用的一个视频“大肚子妈妈的一天”就拍剪了至少五次。活动最后有个让妈妈参与的环节,如何控制好妈妈进入的时机和氛围都几经推敲。结果,这个活动顺利如围宁波市心辅活动决赛,并获得一等奖。
第二年的心辅活动评优又开始了,蒋老师的教案明显比第一年老练成熟了许多,很好的抓住了心辅活动的关键,其成长速度远快于其他教师……
这种任务驱动促使教师进行“行动前学习”,学习后的行动得到肯定,强化了学习的主动性;而完成任务的过程,使老师必须“在行动中反思”,增长了自身的实践性知识。
五、融入到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的本质是一种工作方式,一种以研究的方式开展工作的思路和习惯。每参与一次教育科研活动都会有一次学习的收获。
(一)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习
园长带头做课题,将正确的科研方法为教师们做近距离的示范,可以对老师起到“拐杖”作用。以我园开展的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以民间棋类游戏开启幼儿心智的研究》为例,该课题以园长为组长,业务副园长具体负责,从课题的提出、方案的制订、具体实施等都尽可能的吸引更多老师的参与。经过一轮实践研究,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规范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对日后自己的课题研究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二)在学习研究方法后实践
大部分教师蕴藏着参与研究的内部动力,却因为缺乏适宜的研究方法对研究望而生畏。我们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了最接近本园教师“发展区”的研究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方法一:教育日志。即使将教学心得用教育日志的方式记录下来,那怕只是简单的描述,经过整理归类后就有可能是最好的微型课题研究方向。方法二:教育叙事。这是通过有意义的教学事件的描述分析,揭示或发掘内隐于这些事件或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养成了以研究的眼光看问题,以研究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习惯,使研究成为教师的工作常态。
园本研修中的“研”反映的是教师的活动方式与活动性质,是要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修”指向的是活动的长远目标,注重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们将继续探索根植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态中的研修活动方式,以研促修,以修促研,最终达到教师、孩子、幼儿园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2、张丰,《校本研修的活动策划与制度建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3、何佳丽,《园本教研是教师成长的摇篮》,《上海托幼》, 2007年07/8期 ;
4、李瑾瑜,《“反思”的本义与意义》,《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19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