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东
动与静是辩证统一的,在人的生活中离不开动与静两种状态。我国传统养生理论对动与静有许多独特的见解。
传统养生理论认为,动与静和阴与阳是密切相关的。
动静失宣,则会使人生病。《黄帝内经·素问》指出:“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活,动乱则疴疾起。”认为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安宁、人体健康,动乱则诸病丛生。张景岳在《类经·运气》中说:“但动而正则吉,不正则凶;动而不已。则灾变由之而作矣。”这表明,动静适宜,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动静失宜便会导致病理变化。
过于安逸实为静之太过或动之不及,容易引起疾病。过于安逸会使气血运行不畅,使机体的机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而生疾病。《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养生保健应当做到动静结合。养心调神以静为主,形体保健以动为主。动静兼修,相互为用,只有做到动静适宜,才能“形与神俱”,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形体宜动。通过适宜的运动可以促进机体精气流通、气血畅达,改善人体生理的气化作用,有利于体内气机的出入升降,从而达到增强生命力、抵御病邪、祛病延年的目的。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身体常使小劳,则百达和畅,气血长养,精神内生i经络运动,外邪难袭。”经常做适宜的运动,可以增进健康,动而练形。例如,通过跑步、散步、打大极拳、练五禽戏等,都可达到动而练形的目的。
心神宜静。祖国医学认为,心神为一身之主宰,统帅五脏六腑。有神则生,无神则死;神弱则病,守神则健。老子在《道德经》中竭力提倡心神宜静,认为“静为躁君”,安静是躁动的主宰,心静能制约神躁。他指出“致虚极,守静笃”,可以达到“清静无为”的境地。若能做到心灵虚静,淡泊宁静,则可使人健康长寿。《医述·医学溯源》中说得更具体:“欲延生者,心神宜恬静而无躁扰。”意思是说,人能养神,保持神志清静、安宁舒畅,就有益于健身祛病、延年益寿。古语云:“心静而日充者以壮。”其大意是说,心神安静,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也会逐渐强壮。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五脏六腑的气机谐调,精气充实,这样就可以使人健康长寿。
动静适宜的理论,涉及祖国养生学的各个方面。以动、静来划分,我国传统养生理论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老庄学派为代表,提倡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二是以《吕氏春秋》为代表,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而实际上,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均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到了唐代,孙思邈、王冰等养生家,集古代养生理论之精华,提出了动静适宜、中和为度的养生理论和原则,使我国传统养生理论更为完善。所谓中和,即合乎法度。其意是说,动与静,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从形体来说,形体宜动,但动须中和:以心神而言,宜强调静,但静中有动。形动有助于心静,心静亦有益于形动。《黄帝内经>指出:“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活之大体也。”也就是说,使五脏六腑之气各自安定,清静而不妄动,则可除去偏盛偏衰之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把动与静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体格较强健者,宜多动少静;而体质较弱者,则应少动多静;病情较重者,以静养为主,待病情好转后,再逐渐加强形体运动。我国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保健按摩等,都要求有动有静,动静适宜。打太极拳时就要求“外动内静”、“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总之,只要把动静适宜、中和为度的养生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养生实践中去,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健身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