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心语

2009-05-13 08:06巴彦布
小说林 2009年6期
关键词:文联诗刊哈尔滨

当我伫立在兆麟街125号这座新楼远处,仰视着我们文联新家所在地之时,久久地,欣慰,陶然,感动之余,我的眼眶不由地模糊潮湿起来……

《哈尔滨文艺》、《外国小说》及至后来的《小说林》、《诗林》编辑部天棚下,那塑料薄膜的接雨声,随着心跳而涌来……凝视伫立中,我知道,此时我的内心,在向当年所有参与《哈尔滨文艺》复刊的男女老少们,顶礼!

是的,很多人走了……很多。退下来的,不论在冰城或他乡,也已远别了青春……垂垂老矣如在下。

三十年前,或者说自粉碎“四人帮”起,哈尔滨文艺杂志社的兄弟姐妹们,在承受并克服经费紧缺和不断解放思想的双重努力下,面对各种各样困难,不动摇,不徘徊——坚守,探索,改革,跨越……如同母亲河一样,滔滔不息!复刊—改刊—创刊……这也许就是我们那时的一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吧?终于,打造出这片新天地——在广袤的黑土沃野上,在文学高地的果园中,《小说林》、《诗林》林涛霍霍,如红松、白桦,亭亭玉立,喷绿滴翠……诞生最晚的《诗林》也进入第二十五个春秋——四分之一世纪啊,从不间断地在为同代和后之来者助推送氧……

哈尔滨文艺杂志社,从来就是文艺之星的发射场!

在步入共和国六十周年华诞前夕的初春之夜,我在远方,记忆的翅膀,不时地掠过或盘旋于上游街—工厂街—田地街……正是在这座移动的发射场里,留下了我们多少付出和担当——这里不仅有原创的“井喷”,开拓垦植的交响;更令人回肠荡气的是那些无怨无悔,在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默默劳碌中,又不忘投身到哈尔滨乃至全省文学和文化建设活动中……

因此,哈尔滨文艺杂志社——这支哈尔滨文联的小小方队,又收获并收藏了她与龙哈、祖国乃至国际同行的一笔笔珍贵记忆……也因此,我怎忍心将这些记忆与老身一道化为尘埃?故愿在眼疾、腿疾交压下,握起秃笔来吧,为我文联新家呈送去一名老林工的心语、心香……

同是在不平凡的2008年,我在北京,又一次被诗的激浪所拍击、所“裹挟”……抗震,迎奥运,改革三十年——在“作家不能缺席”的行动中,我除了写诗著文,还以哈尔滨文艺杂志社一名退休老编辑身份当起“接待员”来——各地新办、复刊的诗报刊青年同行们,以及对上世纪八十年代“诗的黄金岁月”所点燃激情的缪斯信徒们,纷纷来函、来电、来访……前来探讨诗歌刊物开展活动(横向协作、诗歌沙龙等)有之;要为各地诗报刊的发展史“作传”写书有之……

当我以老诗友的真诚对他们讲:就当年的哈尔滨文艺杂志社来说,辉煌的不只是诗;为保持和促进文学生态协调发展(这也是一种科学发展吧?)我杂志社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创业开拓精神,改革开放加拼搏,出现了“一社生四刊”又为全省诗坛做出了主动承担,从此结束了黑龙江无诗刊的历史,填补了这项事业的空白啊……他们听完我这“历数家珍”后,总结归纳为哈尔滨市文联的文艺杂志社,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就淘得“四桶金”!

是的,这“四桶金”的背后与内含,又存贮了多少值得珍惜、借鉴、享用的元素啊!

还是他们帮我概括出这四桶金背后的三点原因(三只寻金、冶金的火炬吧)——

一是,我们有一个为文学整体事业倾洒“爱”的领导班子;是为整体而不是为自己;爱文学刊物,更爱勇于为刊物付出的人。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周克英老大姐、陈昊老师、王和先生……

二是,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亲身亲为的领导服务:当我讲到市委宣传部为《诗林》同中直、省直单位联系时,几乎常常是由文艺处出信、出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凤翚先生亲自帮助与企业家探讨诗歌的发展繁荣“共商诗事”——他们听后无不目光大亮,又欷 不止,惊喜复感叹!

三是,“受惠于前人,施惠于后人”的感恩情怀,营造并培育了各种人才报效、反哺的意愿与斗志……本人在六十年代初,即《诗刊》、《解放军文艺》刚刚发表了处女作,就被市文联的“文协”纳入培育名单中:采风、报告会、体验生活、诗会朗诵……此恩此情,怎敢视作“当然”?……

回顾来时路,无愧文联人——是我们那时火热的内心写照。

……转眼间,定居北京七年了,我又时不时与熟悉又陌生的人和事“相遇”、“相逢”——那些已故或在家乡成为翘楚名流的作家、诗人,他们当地的研究机构或相关部门前来了解:这些人(他们的骄傲!)不仅作品曾在《哈尔滨文艺》或《小说林》或《诗林》多次发表过,其人其事也与我社珠联璧合在一起,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笔——这也是我杂志社编辑人员的另一种“春种秋收”吧。

按时间顺序,先说七十年代:著名乡土作家刘绍棠,他于1979年5月,即复出后就被黑龙江团省委、省作协邀请来,首次在哈尔滨讲学(在“黑龙江省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上),我作为一名青年文学编辑,被大会指定为他的“联络员、生活秘书”,六天六夜的北方大厦同吃同住同侃,收益实在良多……因而通州区“刘绍棠纪念馆”、区档案局及区政协怎肯放过我?我首先以回忆录《落花时节读华章》记之,(该文被收入政协的《文史选刊》年刊中),又被《刘绍棠全集》编委会吸收为成员之一;在此之前,也因是文艺杂志社的退休老编辑缘故吧,我被通州区政协聘为文史委“特邀委员”……哈尔滨文艺杂志社给予我的栽培之恩可谓延续至今啊!

八十年代,本人有幸作为中国诗报刊九名编辑人之一(被出席大会的港澳台诗人戏称为:来自大陆的“九头鸟”),应邀出席了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十届世界诗人大会”,领略到的不仅是与各国诗人一道来分享——“诗与爱,与歌,与和平,与大自然,与人道主义”的五大议题中,表达着《诗林》的追求、信念、与情怀……尤其难忘的是在大会开幕式的大屏幕上,“哈尔滨文艺杂志社《诗林》”之前冠以英文的“中国。哈尔滨”,引来了欧美寒带国家诗人伸过来的握手;非洲和热带国家对“哈尔滨”的问讯、向往与亮眸闪闪……从他们的真挚表情中,我读到了“中国。哈尔滨”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尊爱与赞赏,也初尝了一支歌可以唱红一个城市、一首诗能使一个地名跨越时空记忆千古……同样,一个文化品牌(如《小说林》至今被读者和国内同行们誉为小说界的“四小名旦”,本人在北京多处期刊亭闻此称谓)也同经济、高科技品牌一样,无声地展示、宣介了它们的出产地,因为他们的同一核心是:创造与创新。

九十年代,台湾的《葡萄园》诗刊、《秋水》诗刊代表团一到哈尔滨,就由潘虹莉和我协助省台办,承担起对骨肉同胞的接待服务;诗情、亲情、骨肉情竟由一本刊物融入进“求团圆、盼统一”的民族振兴中……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秘书、台湾“监察院”原副院长、诗人何叴(南史博士)携妻带女,五年间三次来我哈尔滨,以诗人特有的情怀“阅读”、体验不够这“天鹅项下的一颗珍珠”的神韵之光,以致严冬时节飞越海峡,抱病出席“亚冬会”;本人随同市政协范鹏绪副主席飞赴杭州同他遗体作别,写就了新一篇“以《诗林》为桥”的海峡两岸的“生死恋”!

…………

啊啊,一个当年由塑料薄膜接雨的杂志社啊……

啊啊,而今两片文林在改革开放中远播着崛起者的心音和涛声……

作者简介:巴彦布,蒙古族。1941年3月生于内蒙古莫力达瓦。汉名何毓明。1954年发表处女作,后以《草原上的小鼓声》为总题载入《诗刊》1962年第1期。出版儿童诗集《鲜奶与花朵》、抒情诗集《爱的倾吐》,分别获省、市文艺大奖,诗集《飞驰的色块》及《东方的节奏》获“第五届《十月》文学奖”等。多篇诗、散文、短篇小说分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诗选1949—1979》、《蒙古族历代诗词选》、《1990—1992三年诗选》等二十余部。

曾参与创办并任《诗林》主编,出席第十届世界诗人大会(1998,曼谷);曾任哈尔滨市作协副主席、市文联文学创作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理事,世界华文诗人协会创会理事。其传记被收入英国剑桥名人录《诗人卷》中。国家一级作家,政府特殊津贴荣获者。

猜你喜欢
文联诗刊哈尔滨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羞愧之心
安顺文联宝安文联 联姻共促两地文艺繁荣
静听花开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
倘若,爱在哈尔滨
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