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童作品中的苏州风景

2009-05-13 08:34孙其勇
世纪桥·理论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苏童作品风景

摘要:苏童的小说内容和场景总是离不开故乡苏州,在作品中经常将青少年时期的看到的场景写入作品,将作品打上苏州地域的烙印,苏州的老街、苏州的内河、苏州的水以及游走在街头的市侩的小市民们,在苏童的笔下,都作为特有的苏州地域特色的风景呈现出来,展现苏州古城迷人的人文气息。

关键词:苏童;作品;故乡;风景

收稿日期:2009-11-03

作者简介:孙其勇(1969-),男,江苏泗洪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苏童,苏州籍作家,在小说创作中,他经常把故乡苏州的景色写入作品之中,作为自己的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被称为苏童香椿树街系列的小说中,故乡苏州的街头景色随处可见。苏童把自己对苏州的认识,充分地融入到自己的小说中,为小说倍添生色。现在,我们来看看苏童笔下的故乡苏州的街头景色是什么样子吧。苏童在自己的笔下,对故乡苏州的街道景色、市井特色、内河景色、雨中景色分别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一、苏童笔下的苏州街道景色

苏州的街道是狭窄的,许多百年老街是由灰条石或者青条石铺成,有的是由灰石子或者青石子铺成,盛夏炎炎呈现出淡淡的铁锈红色,冰天雪地的冬季又是一种青灰的色调。在苏童的笔下,苏州的“街道是拥挤而狭窄的,街道两旁的木楼破陋杂乱,而且似乎朝一个方向倾斜者,十字路下面大概没有排水道,雨水在路面上积成大大小小的水洼,人们经过水洼时不得不像歌舞明星一样做出各种跳跃动作”。[1](P.150)

苏童写苏州小街里巷,青灰色调的石板街,雨天的水洼,勾勒出苏州老街巷的古旧,写出了苏州古城的历史沧桑感,苏童对此处景色的描写,可以看出苏童对故乡苏州有一种值得自豪的感情--庆幸自己就生在苏州这座古城中,虽然不是生活在深宅大院的富人居住区,但也毕竟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老城。苏童对自己的故乡的喜爱之情流露于笔端,连过水洼时的心情都像明星在跳舞,其悦之情可见一斑。

二、苏童笔下的故乡苏州市井特色

在苏童的笔下,作品《夏天的一条街道》中,苏童写道,“街上的水果店的柜台是比较特别的,它们做成一个斜面,用木条隔成几个相同的框子,一些瘦小的桃子,一些青绿色的酸苹果躺在里面,就像躺在荒凉的山坡上。水果店的女店员是一个和善的长相清秀的年轻的姑娘,她总是安静地守着她的岗位,但谁会因为她人好就跑到水果店去买那些难以入口的水果呢?”[2](P.24)这就是苏童笔下的20世纪70年代的萧条的苏州水果店。现在的水果店比苏童当时描写的水果店的要高级的多,水果柜变为铝合金的,水果大多为进口的,价格很贵,买的人也很多,生意兴隆。

在苏童老家的街上的桥边有一个糖果店,少年时期的苏童上学时天天从糖果店门前经过,夏天糖果店是孩子们向往的地方,这儿有冷饮卖。苏童说,糖果店的冷饮柜每到夏季就会发出隆隆的欢叫声,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冷饮的品种:“赤豆棒冰四分奶油棒冰五分冰砖一角汽水(不连瓶)八分”。[2](P.25)女店员在夏季一次次怒气冲冲地打开冷饮机的盖子,掀掉一块棉垫子,去买冷饮的孩子们就伸出脑袋去看棉垫子下面码放的整整齐齐的冷饮,孩子们会在心里比较一下几种冷饮的价格以后小心地揭开棒冰纸的一角,看棒冰的赤豆是否很多,这往往会挨女店员的一顿训斥,看什么看,都是机器做出来的,谁还存心欺负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吃棒冰,吃的肚子都结冰了。于是孩子们就付钱买了,嘴里吮着一个棒冰,饭盒里还放一到两支,在大街上拼命地向家里跑,棒冰在饭盒里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在苏童的随笔中记叙了这个糖果店有三个中年女店员,她们一年四季在柜台后面吵吵嚷嚷的,对人的态度很蛮横。我们发现,读者看到这三个女店员,立马就会想到苏童的中篇小说《另一种妇女生活》中,在香椿树街上的酱园店里,有三位中年女店员粟美仙、顾雅仙和杭素玉。苏童在小说中说,这三个女人之间的关系是微妙而多变的,“三个女人互相不睦”。[3](P.54)苏童将生活中的人物之间的矛盾稍加修饰就直接地搬到了小说中,成为小说的一部分,可见苏童高超的写作技巧,真可谓是匠心独运。

苏童写市井景色,从瘦小的桃子,到青绿色的酸苹果;从五分、一角的冷饮,到香椿树街上的酱园店里三位中年女店员的争吵。苏童写这些内容的原因,不外乎是由于物质匮乏所引起的怀疑、争执,其实质原因就是一个利益的问题,连买棒冰的孩子都知道比较棒冰上赤豆的多少,何况是三个中年持家的妇女。苏童笔下阐述了当时苏州物资匮乏(可以说,不单单是苏州一地,可以看出是苏童想通过苏州一地,来反映当时的全国各地的经济状况)对人的心灵的伤害,作者直指当时政治环境、经济条件的现状,作品中透露出了作者无力改变这种现状的无奈之情,透过写景这种表达方法,将作者的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

三、苏童笔下的故乡苏州内河景色

苏州城内河网密布,纵横交叉,古桥众多,居民沿河而居,面街背河,有“君到姑苏见,家家尽枕河”的诗句,是著名的水城,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

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苏州内河河水清澈,沿河的居民在河里洗菜、淘米、洗衣裳。苏童记忆中的苏州内河水道是洁净而明亮的,河水每天都在流动,河中有很多的船只驶向常熟、太仓或者昆山等地,常见的船只是运货的驳船队,七八条船拴在一起由一条小火轮牵引着突突地向前行驶。夏天太阳快落山时,放暑假的孩子们不失时机地溜出家门,从临河洗菜用的河埠头上跳到河里,享受清凉的河水赐予人们最大的快乐。黄昏时分驶过河面的各类船只都要格外小心,船老大们都谨慎地驾驶着船只,眼睛盯着前方的河面,因为在这个时候整个苏州城市的码头、房顶、窗户和门洞里都有可能有个男孩大叫一声,纵身跳入河水里。船老大们甚至还要小心河面上漂浮的那些西瓜皮,因为有的西瓜皮是在河中游泳的孩子的泳帽,那些讨厌的孩子,他们头顶着半个西瓜皮,去抓来往船只的锚链子。为节省力气,孩子们手抓船只的锚链子跟着驳船向远方驶去,任父母喊破嗓子。这就是夏日的苏州内河景色,内河成为夏季男孩子们免费的游泳馆了,是个戏水的好去处。

苏童在长篇小说《米》中,描写了五龙喜欢在夏日的午后最闷热的时光里跳到护城河里洗澡,五龙在“河面上恣意的畅游”,“远远的河面上飘来一只被挖空了瓜瓤的西瓜,他游过去把瓜皮顶在了头上,这个动作使他想起了在枫杨树乡村过的少年时光”。[4](P.190)短篇小说《飞鱼》里有,“我”时常跟叔叔一起下河,叔叔的水性极好,人在水上玩起漂亮的蝶泳来,令人眼花缭乱,有时候他像白条似的在水下潜,潜到人家的小石埠边,突然探出头来,晃着满脸的水珠子,朝某个在河边洗洗涮涮的女孩子笑,使她们又吓又气又喜,显得更加娇媚。

在短篇小说《西窗》里,苏童在开头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香椿树街的景色。西窗里映现的是城市边缘特有的风景,浑浊而宽阔的护城河水对岸绵延数里的土壤其实是古代城墙的遗址,一些柳树,一座红砖水塔,还有烟囱和某些庞大的工业建筑从水泥厂的工地上耸入天空。苏童用大写意的方式写了城市的远景,接着又有近观的形式描写了面前的近景。河大约有20米宽,这样的护城河在南方也是罕见的,河两侧一年四季停泊了许多木排和竹排,天长日久,被水浸透的圆木上长满了青苔,竹排的缝隙里飘浮着水葫芦、死鱼和莫名的垃圾。这就是苏童笔下苏州河道真实的景色。

苏童将少年的生活场景直接地写进作品之中,将小朋友们少年时期的快乐直接变为小说的主人公的行为,作为小说的一部分,倍感亲切。苏童写快乐的童年,无拘无束的戏水是少年苏童所无法企及的,因为苏童少年多病,对于戏水这样的游戏,只能有观看的份,而无亲自实践的可能,因此他只能把这种艳羡作为记忆,埋藏在心灵深处。一旦创作的灵感到来,苏童便毫不犹豫地,将少年时期只能从少年朋友处得到的戏水感受写下来,作为对少年时期已经流失的快乐的一种补偿,是寻找曾经的一种失落。他写少年儿童的戏水,其实质是艳羡少年时期朋友们健康活泼、无忧无虑的自由生活。因为苏童在他生病痊愈到校上课的一天,他就为了显示自己的健康,苏童在小朋友面前的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跳绳”,以此证明自己身体完全康复。可见少年苏童小小的年龄,好胜之心就这样如此地强烈,思想就这样地复杂,装成熟到是蛮像的。

苏童写苏州内河的景色,他还用对照的笔法,给读者以启迪,呼唤人类灵魂的回归。苏童笔下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州内河是清澈的,是少年儿童夏天玩乐的天堂,而今,工业污染已使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死鱼和垃圾充斥其中,儿时的天堂只能化作美好的回忆,苏童意在通过作品重建儿时的游乐天堂,回归自然,回归淳朴。

四、苏童笔下的故乡苏州雨中景色

江南的雨是特别的。苏州的雨在苏童的笔下更显得柔媚,呈现了令人惊异的水墨画的情调。苏童在随笔《雨和瓦》中,他写了苏州的雨就是一首美妙的音乐。苏童说那是他“惟一的一次在雨中看见他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而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雨势变小了雾气就散了,房上的瓦片就露出简洁而流畅的线条”。“雨敲在屋瓦上发出铃铛般清脆悦耳的声音,可以看出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屋瓦对于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雨水洗涤了瓦上的灰尘使陈年旧瓦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5](P.32)

看到苏童笔下的雨中苏州,使我不由得想起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来,轻盈曼妙的雨是苏州的灵魂,苏州因为水而变得灵动起来,又是因为雨而变的朗润起来,雨对于苏州来说是流淌在苏州人心田上的血液,没有了雨苏州便不再润泽了。苏童写雨声清脆悦耳,雨后屋瓦见神采,植物鲜绿色,从这里可以看出,苏童已经把苏州的雨,作为一种能够带来新生命的象征物,那就是人的灵魂,人的思想。很显然可以看出,苏童对苏州清新明快的雨具有一种喜悦之情。

五、苏童笔下描写苏州景色的作用

作家苏童在自己不同的作品中写了这么多家乡苏州的景色,表现了苏童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苏童作为苏州籍的作家,他写苏州景色,写江南水乡,它的笔触从来没有离开过苏州。在苏童的作品中,总是时隐时现地显露出着苏州的痕迹,其实,这就是作家苏童在写作中无法摆脱的故乡情结。苏童在作品中描写家乡苏州的景色,寄托着一种怀乡之情。作家莫言在《每一个写作者都离不开乡土》一文中说,“作家文学创作的故土情结是难以磨灭的,很多作家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乡土文学,全世界的作家几乎无一例外。作家创作到一定层次后,必然要开发利用他的故乡、他的童年,即便写与故乡无关的作品也会在其中发现故乡的影子”。也许莫言的话可以给苏童的创作做一个最好的注解。

我们知道,苏童不但在作品里写了故乡的景色,就连他的话语里也带着一股浓浓的江南水音,软软的、绵绵的。但同样是作家,为什么各位作家的故乡所处的地域的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作家,所写出的小说作品的风格特点、景色差别、语言风格各不一样呢?答案是,这只能从每位作家所出生的故乡不同来寻找原因,此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的积淀,民风的使然。

在苏童认为,故乡苏州就是他创作的源头,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写苏州的景色,除了能为他找到创作的灵感之外,还能够给作家带来精神的享受,回忆过去,酸甜苦辣咸是五味俱全,各种感情是一起涌上心头,别有一番情致。苏童在自己的作品中多处再现故乡苏州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童年、少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苏童不厌其烦地写故乡的景色,他正是在塑造他的作品中,所刻意构建的南方形象,这是苏童所苦苦追求的目标之一。在这一点上,苏童是受到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的影响较深。我们可以看出,苏童无论是从先锋性上、还是思想上、语言上、风格上,乃至于是刻意设置的南方写作上,几乎都受到福克纳的影响,可以说福克纳对苏童的影响是很大的。福克纳一生共创作了18部小说和3部短篇小说集,作品多以他生长过的地方——美国南方的历史为题材。福克纳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约克那帕特法县”的演进过程,再现出美国南方的兴衰史。平凡的史料在福克纳的笔下突然具备了一种神话的性质,令人感到兴奋的是,小说叙述的故事已超出美国南方的范畴。他讲述的是人的梦想、勇气、成功与最后失败的经历,表现的是人生内在的格局和模式。其目的似乎在于利用南方历史谈论过去和今天人与生活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因此,读者有时会不由自主地意识到,他笔下的美国南方历史是人类经历的一个侧影。这是福克纳的作品耐人寻味的根本所在。苏童模仿了福克纳的小说语言,也非常耐人寻味。苏童小说句子很长,很少使用标点符号,特别是不用人物对话中的引号,让人感到是耳目一新,是在模仿中有创新。苏童还善于通过叙述讲故事,在平淡中将故事叙述出来,这一点也酷似福克纳。

在苏童的笔下,故乡苏州的风景,就是苏童刻意追求的南方写作。苏童在随笔《过去随谈》中说,“我从小成长的这条街道后来常常出现在我的小说作品中,当然已被虚构成‘香椿树街了。街上的人和事物常常被收录在我的笔下,只有因为童年的记忆非常遥远却又非常清晰,从头拾起令我有一种别梦依稀的感觉”。[6](P.8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童笔下的香椿树街就是苏童的故乡苏州城北的老街。这条老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江南城市的市井图画。

参考文献:

[1]苏童.妻妾成群——园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苏童.虚构的热情——夏天的一条街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苏童.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

[4]苏童.米[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

[5]苏童.虚构的热情——雨和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苏童.虚构的热情——过去随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王建武]

猜你喜欢
苏童作品风景
浅谈苏童小说《刺青时代》中的创伤书写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被冤枉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
苏童:慢一拍再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