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向生活取材

2009-05-13 08:09唐敬然
都市家教(教育交流)·理论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艺术化新教材数学知识

唐敬然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之花长盛不衰,常开常新的奥秘。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等难啃的“硬骨头”。 比如:小学生难于理解的“退位减法”,眼花缭乱的“位置与顺序”,纷繁复杂的“分类、比较、统计”等“硬骨头”。

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稚气未脱的小学生无所适从,对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这个“朋友”敬而远之,由敬而远之到无所适从,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

新教材在处理数学知识时,一改以往教条式的理论讲授形式,而是用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这种科学的基本叙述模式,把数学知识、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发现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感受数学的无穷威力和魅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持久的兴趣。 新教材艺术性地呈现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问题情境”这个方面,因此本文着重就此展开论述。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儿童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如生活情趣、童话式的数学故事,拟人化的动物插图等。

正因如此,新教材在阐述教学知识点时,都是以一个或多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用精美的卡通漫画、和谐的对话呈现在儿童面前。这种形式,不仅能使教师轻松地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因为这样的卡通式课本,每个人看起来都会兴趣盎然,爱不释手。例如:新教材第一册的第一课“10以内数的认识”这个教学内容,教材就以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模拟动物学校开学时的情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白兔、小鸟、小熊、小狗等可爱的动物去上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

新教材的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作不同的艺术性处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问题情境“故事化”,增强趣味性

小学生爱听故事,特别是童话故事。小猫、小白兔、小猴等活泼可爱的形象让他们感到亲切,自然就印象深刻。

新教材第一册第10页的学习“0”这个知识时,教材以小猫一家去钓鱼回来的路上和每只猫的表情来呈现教学知识场景,通过教师艺术化地描述故事,能给学生一个非常广阔的想像空间。

小猫一家今天去哪里钓鱼了,它们是怎样钓鱼的,为什么有一只猫表情很难看呢?它一条鱼没钓到,应该怎么表示呢?……

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二、问题情境“活动化”,提高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我们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有些教学内容,单靠教师讲解,就算费尽口舌,也难以表达清楚。而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往往有让人恍然大悟的效果。这是因为动作演示能使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位置的感性认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这些直观得到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综合,便能上升为理性的认识。新教材第一册第42页中“8,9的加减法”这个教学内容,教材通过呈现6个小朋友进入游乐园这一活动化问题情境,让学生一同参与活动,艺术化地呈现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同时自然而然地渗透了数学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情境“生活化”,加强联系性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新教材第一册第15页第8题“把方糖放入杯子后,哪杯水最甜?”这个教学内容是学生经常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由于有生动有趣的画面,选取的又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生活,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猜你喜欢
艺术化新教材数学知识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不规则抽象
玩味型格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