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芳 韩冬梅 马 瑛
多汗症是由于汗腺功能亢进而引起的出汗。局部性的多汗常为自发性和特发性,有遗传倾向。多见于面部、腋部、手掌或足底,其它部位可见。严重者可干扰其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属于胆碱能性神经纤维。A 型肉毒毒素能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的释放[1]。因此,从1998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使用肉毒毒素治疗局部原发性多汗症[2-5]。现将我科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资料为2006年1月~2007年1月在我科行腋下A型肉毒毒素的注射者共5例,均为女性,术后随访1年,无明显不适。且均于8~10月后进行二次注射,以维持前期效果。
1.2方法
1.2.1药物:使用的药品是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A型肉毒毒素,冻干制品[(97)药准字(兰)S-01号],每支为100U,用0.9%生理盐水4ml稀释至0.1ml含2.5U。
1.2.2注射方法:患者采取仰卧位,剃除腋毛并清洁局部。注射区域使用淀粉-碘实验确定。该实验是利用湿淀粉遇到碘会变蓝的现象,先使用碘伏消毒双侧腋部皮肤,待其干燥后,在表面均匀撒上一层干淀粉,10min后观察,呈现蓝色的区域即为注射区域。使用美兰标记注射区域,在此区域内画网格线,每间隔2cm画一条横线和垂线,其交点即为注射点,共15~20个注射点/侧,每点注射2.5U A型肉毒毒素,药物注射至皮下即可,不宜过深,以防扩散到肌层,每侧注射37.5~50U。
1.2.3疗效及不良反应随访:本组患者门诊随访6~10个月,患者出汗明显减少,无其它不适主诉。
2结果
腋下多汗多为自觉症状,由于患者腋下出汗较多,情绪激动或食用刺激食物亦会加重其出汗,致使衣服有汗液渗出,影响其与他人交往,故前来就诊。根据笔者的随访,注射后一周出汗即明显减少,2~6个月时无汗液排出,8个月后有汗液分泌现象。所有接受注射的就医者中只有一例主诉注射后两周提重物时感觉双上臀酸痛,系注射药物向邻近肌肉扩散而引起的肌肉乏力,一个月后症状消失。
3讨论
多汗症的常规治疗包括全身使用抗胆碱药物,局部使用氯化铝或鞣酸和离子电渗疗法;腋窝皮肤切除和腋窝皮下刮除术。非手术的方法均会有一定的效果,而手术则会有留下瘢痕的风险。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是一种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当药物注射到汗腺后 ,由于药物的神经阻滞作用使出汗率降到一个不致引起过分蒸发且让患者可以接受的水平。临床治疗证明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多汗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注射治疗起效快,无创伤、疗效稳定确切、且不影响日常生活,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目前报道的肉毒毒素治疗腋下多汗症的剂量差别很大,从50~250U每侧不等,注射点从每侧2~15个点不等,每点肉毒毒素的浓度从3~33.3U。一般认为,注射的剂量越大,止汗的时间越长,复发率越低,最长报道的单次有效时间超过19月。但是考虑到大剂量重复注射肉毒毒素有可能诱发机体产生抗体,从而导致以后的治疗失效,并为了防止由于药物的扩散产生并发症,我们选择每侧注射37.5~50U,止汗的效果可以维持达6月,效果较满意。
从目前报道的临床观察中看,注射肉毒毒素的局部并发症主要是注射部位疼痛、红斑、皮疹、水肿、感觉过敏、血肿,这些可在提高注射技巧后减少,如缓慢的注射、加局麻药物、冰敷等[6-7]。区域不良反应主要是毒素向邻近肌肉弥漫而引起的局部肌肉无力,如本组患者中出现的1例双上臂肌肉酸痛,但程度一般较轻,注射1月内往往可自行恢复。注射时尽可能表浅,避免大剂量注射能有效减少此类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陈俊男,宋建星,李治桦.A型肉毒毒素对神经和肌肉影响的效价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6):859-863.
[2]Hund M, Kinkelin I Naumann M, Hamm H.Definition Of axillary hy-perhidrosis by gravimetric assessment[J]. Arch Dermatol,2002,138:539-541.
[3]Heckmann M,Ceballos-Baumann A,Plewig G.Botulinum toxin A for axi-lary hyperhidrosis (excessive sweating) [J].N Engl J Med,2001,344:488-493.
[4]曹庆科,邓 佳,于志湖.A型肉毒毒素治疗多汗症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12):1009-1011.
[5]虞瑞尧. 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多汗症[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179-181.
[6]刘自芳,马 瑛,张 梅,等.A型肉毒毒素注射除皱应用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9):1225-1226.
[7]李青峰.A型肉毒毒素在美容医学中的应用进展及其安全性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3):264-266.
[收稿日期]2008-11-23[修回日期]2008-12-31
编辑/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