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勇 钟绵志
[摘 要]本文旨在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分析当前人水和谐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系统阐述人水和谐发展实现途径的具体方式和有效措施,从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人水和谐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严峻挑战 对策措施
作者简介:周长勇(1969-),山东平阴县人,1990年毕业于河海大学,硕士,现在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工作,讲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引言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命脉,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直接关系到食物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世界安全、地球安全,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水总是不可缺少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更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面临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体系的重要内容,人水和谐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方面。因此,人水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核心理念,是科学治水实践的更高境界,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人水和谐发展及其目标
人水和谐,即人与水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水和谐发展涵盖了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的相互协调,其目标就是以人为本,实现人水两利。人水和谐发展的近期目标是要实现水安全、水自身的良性循环和水利事业的良性循环,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追求的远期目标是在逐步实现人水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水利,要求水利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严格按自然经济规律办事,大力发展资源水利、绿色水利、和谐水利、现代水利,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保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为目的,以水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满足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优先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首要目标,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不断提高水的安全保障程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防洪抗旱并举,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河流或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实行科学合理开发,强化生态保护。在约束水的同时,必须约束人的行为;在防止水对人的侵害的同时,更要防止人对水的侵害;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从无节制的开源趋利、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在以工程措施治理水的同时,必须大力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技等综合措施,进一步规范和调节与水相关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行自律式发展,在治水中尊重自然规律。
二、人水和谐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在当代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人们对水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社会分化的烈度、速度、深度和广度比任何时期都要深刻,以致社会整合常常难以适应它的变化而使社会出现“断裂和失衡”现象,表现在人们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呈现明显的功利性,使人水和谐出现了危机。
(一)水资源承载能力下降
人均水资源逐年递减。我国水资源总体短缺,旱灾和缺水损失严重,华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几百立方米,远低于世界贫水国家的平均水平。就长远来看,根据人口增长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 m3。按国际上一般认同的标准,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 m3时为用水紧张国家,这表明我国未来的水资源形势同样是十分严峻的。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短缺,但在很多地方或者是同一流域的不同地区,仍然存在着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水资源总体利用效率不高。我国目前的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国民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1/8。2003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96m3,是发达国家的2~7倍。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45,而先进国家已达0.7~0.8。
水土流失由山区、丘陵区向城市和平原区扩散。据遥感普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不包括冻融侵蚀面积就达355.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7.42%。由于水土流失,每年损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之多。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在许多地方造成耕地减少、肥力下降、江河泥沙淤积、水源涵养缺乏、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不良后果。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明显的生态退化现象。全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2003年为20.0%,不算很高,但各地区间很不平衡,北方、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的开发利用率超过了50%,海河流域更是接近90%,形成了尖锐的自然矛盾和社会矛盾。例如在黄河流域,由于上游地区大力发展引黄灌溉,灌溉面积和用水量增加幅度很大,引起下游地区逐年加剧的季节性断流现象,山东、河南境内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无法正常进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影响到社会稳定。
(二)水环境承载能力减弱
水的环境承载能力可用水环境容量大小表示。从资源角度看,水环境容量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合理而充分利用水环境容量,不仅能保证水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要求,还能有效地减少污(废)水处理费用。
水污染呈多元性,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型过程中,工业发展产生的废水大量增加,由于工艺水平的不完善和利益驱使,化工、纺织等企业将不达标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大量的化学洗涤剂,排入水体后,大量消耗融解了氧。在农业方面,施肥方式发生变化,由人畜土肥转向化学肥料,使水体富营养化。
根据2003年全国水质监测资料,在12.3万km评价河长中,I类水河长占5.6%,II类水河长占33.1%,III类水河长占26.0%,IV类水河长占12.1%, V类水河长占5.6%,劣V类水河长占17.5%。事实表明,我国的水污染近年来虽然广为人们注意和重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理,部分地区的水污染还呈加剧趋势。
(三)水的安全性影响社会的发展
水对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以及生态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并且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但是全球人类缺乏安全的足够的水资源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水资源和与水资源相关的生态系统面临着来自污染、非可持续性使用、土地使用变换、气候变化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威胁。
饮用水水质与健康。由于引用水源污染日益严重,常规净水工艺系统不能有效地去除污染,导致饮用水水质不断恶化。据联合国有关统计数据,目前全球有17亿人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每天约有2.5万人因水质低劣而死亡。我国有关研究得出,癌症发病率与水源水的污染程度呈正相关性。受污染的水还会传播肠道疾病,如伤寒、痢疾等。2003年统计表明,我国不足18%的人能喝到符合卫生标淮的水,有58.4%的人口在饮用混浊、苦咸、受工业污染或能传播疾病的水,大约6.2亿人饮用大肠杆菌超标的水,1.4亿人在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