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辉 郭正英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和巨大的进步。今天,我们由56个民族组成的伟大的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中国政府民族工作部门——国家民委创办于半个世纪前即1959年10月的《中国民族》(原名《民族团结》)杂志,在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停刊十余年后的1979年7月,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在中华大地骤起而复刊,使我们这只涅槃的凤凰得以再沐春风振翅重生。此后,我刊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民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改革开放近30年的时间里,经两代各族办刊人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创办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四种民族文版和英文版,以及成功更改刊名等骄人的成绩。
此时此刻,回顾30年前,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党的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7月,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呼吁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国家民委党组的直接指导下,时名《民族团结》杂志得以复刊。茅盾同志亲笔题写《西江月·祝民族团结复刊》词一首;赵朴初同志欣然为复刊题诗;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同志为复刊喜作五言绝句一首和国画《傲霜图》一幅,均刊发在复刊号上。
随后,我刊在乌兰夫、杨静仁、司马义·艾买提等领导同志的关怀指导下,先后于1987年和1988年在汉文版基础上,相继出版发行了独立编辑选题和文稿内容的蒙古文版、维吾尔文版、朝鲜文版和哈萨克文版。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蒙古文版正式创办发行,这标志着我国以中央政府名义用民族文字为少数民族创办国家级新闻期刊的开始,这在世界期刊出版史上是第一次。国家副主席、我们国家民委老主任、敬爱的乌兰夫同志为蒙古文版正式出版欣然题词:“办好《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文字版,使它成为各族人民的知音。”这既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少数民族读者对我刊的殷切期望和办刊要求,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我刊的器重和厚爱。
此后,我社又根据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外宣要求和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需要,于2003年经中央特批,创办了《中国民族》英文版(英文刊名:CHINAS ETHNIC GROUPS),这意味着我国民族新闻宣传工作长期以来缺乏一个用于国际交流的传播媒体的局面被改变,我国民族新闻领域的一个空白被填补。英文版的创办,更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少数民族十大新闻”。现在,《中国民族》英文版已基本实现了创刊时的预期目标,赢得了外宣领域同行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社会各界及海内外读者的普遍好评,正成为我国对外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展示我国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风采的重要窗口。同时,也实现了我社我刊几代办刊人、几代领导班子多年的夙愿。
其间,我刊六种文版在深入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01年第一期正式将《民族团结》刊名更名为《中国民族》。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欣然发来了题为《与时俱进 继往开来》的贺词,他在贺词中写道:“我想《中国民族》今后办刊,除了推动中国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反映西部大开发、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繁荣的需求之外,还要多反映中华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容,以追求中国多民族和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值得一提的是,费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念,是对新时期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他希望我们从理论的高度、从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以及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和对待这个问题。可以告慰费老的是,我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和嘱托,在办刊的实践中着力贯彻这一主旨精神,更名后的《中国民族》在质量与效益等方面均有了一定提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目前,我社在互联网上已建立《中国民族》网站,汉、英、维吾尔文版杂志出版发行后均及时在网站上展示;蒙古、朝鲜文版杂志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栏上也做了及时展示,初步实现了期刊的电子数字化,大大提高了我刊面对社会受众的阅读覆盖率。前几年,在评选“首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时,我刊《中国民族》各文版被选列在前50名。进入国家核心期刊方阵。
我刊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国民族》杂志的各文版不仅在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即是在海内外也具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肩负着中国民族工作特殊的传媒使命。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各文版完整载录中国民族理论,权威诠释中国民族政策,客观展示中国56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始终不渝地致力于“让世界了解中国各民族,让中国各民族走向世界”,认真履行为各族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党全国民族工作大局服务的职责,光荣承担并完成了党和国家以及各地区、各部门一系列涉及民族问题的重大事件、活动和人物报道与政策理论宣传任务,对传播民族知识、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迄今为止,《中国民族》仍是我国研究民族问题、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传播民族工作信息的重要舆论媒体。目前,民族团结杂志社拥有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民族成分众多并集采编、发行和管理于一体的、具有较丰富民族工作和多文种期刊工作经验的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加上《中国民族》各文版长达半个世纪的国家级优秀期刊品牌和电子网络、通联资源及发行渠道等优势,体现了中央政府民族工作主导媒体和社会新闻大刊的规模和风范。我们在坚持“立足民族工作,面向文化市场,贴近各族读者”的办刊方针的同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形势下,更加深深感到,《中国民族》各文版在民族宣传领域发挥了其他媒体难以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民族》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息息相关。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根据我国这一国情,从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传播民族知识出发,创办了《中国民族》杂志,在世界杂志出版史上,以中央政府名义用多种民族文字为国内若干少数民族创办新闻综合类期刊,并向境内外出版发行达半个世纪,我们《中国民族》杂志是世界的惟一。
二是《中国民族》杂志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几十年来,我社几代办刊人通过多文版期刊及时准确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送到边远民族地区,使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及时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与全国一样逐步走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刊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先后创办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朝鲜文版,使《中国民族》以更加崭新的面貌,更广泛地走进各族读者寻常百姓家。我刊所系统介绍的全国各地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民族工作的新模式、脱贫致富的好办法,以及许许多多新知识、新观念在广大民族地区及时传播,并化作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伟大行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民族地区逐一变为现实,化为成果,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在这伟大的历史变革中,我刊《中国民族》各文版功不可没。
三是《中国民族》杂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和谐幸福的精神家园是传媒工作的主要职责。要彻底改变民族地区的面貌和促进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尽快地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文化水平,不断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因此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在民族地区就显得更为迫切。我刊各文版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不拘于文化水平和单一汉文字阅读能力的制约。各族读者只要有一定文化程度和相关民族文字阅读能力,都可以看懂我刊内容。因此,我刊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传播现代文明与先进文化的重任,为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现代文明程度,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和精神支持。
四是《中国民族》杂志是客观展示中华民族尤其是展示55个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宣传窗口。我国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习俗各异,各地经济发展不够均衡,民族地区所发生的社会变革及产生的人物事件,常为国人所关注,有时甚至会牵动全球世人的视线。加之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居住地域辽阔、人文资源丰富,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民族共同体。其中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并占有重要比重。由于过去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中国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状态有些被曲解,以至现在蕴藏在民族地区的许多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遗产,仍未能被全部破译和解读,有待人们去探索、研究和发现。现实证明,我国广大民族地区和55个少数民族拥有取之不尽的新闻与人文地理资源,虽经半个多世纪的开拓,这里仍然是一个被世人重视和需要深度开发的“资源富集地”。一切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新闻期刊工作者,在这里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五十年来,我社几代办刊人为展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生活与自然历史风貌,常年深入边疆民族地区,登高原雪域、步大漠戈壁、跨草原牧场、探崇山峡谷,祖国各地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和足迹,为此我们深感自豪。
五是《中国民族》杂志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有力传媒武器。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一直处于同分裂主义分子和境外敌对势力斗争的前沿。值得警惕的是,境外一些敌对势力总是把民族地区作为“西化”、“分化”我国的突破口,利用所掌握的舆论工具为其分化战略服务,他们常使用多种语言文字等媒介对我国民族地区进行歪曲报道和意识形态渗透,有的产生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办好我们《中国民族》各文版杂志,尤其是办好各少数民族文字版和英文版,对于清除境外敌对势力的不良影响,加强我们的思想舆论阵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保持民族地区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断言,我刊各文版在未来的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分裂、反渗透斗争中仍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六是《中国民族》杂志是丰富和交流各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国现代化的推进,各民族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阅读和视听需求将明显增长,对各种传媒的期望值会越来越大。这种社会需求的现实,同样给传媒业乃至我刊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沃土。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刊《中国民族》不管过去、现在和将来,仍将会得到党和各族读者的关爱与重视,仍是最有前途、最有希望、最能发挥民族宣传效能的主导传媒,仍会在坚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优秀文化、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特殊的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我刊完整载录中国民族理论、权威阐释中国民族政策,客观展示中国56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始终不渝地致力于“让世界了解中国各民族、让中国各民族走向世界”,光荣承担并完成了党和国家以及各地区、各部门一系列涉及民族问题的重大事件、活动和人物报道,对于传播民族知识、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迄今为止,《中国民族》杂志仍是我国研究民族问题,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传播民族工作信息的重要舆论媒体,在民族新闻宣传领域具有特殊的职能地位。
在几十年的办刊实践中,我们的基本工作经验和主要体会有:
一是把握导向,唱响主题。50年来,《中国民族》杂志始终坚持党的民族宣传工作原则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把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作为期刊出版创新的基本出发点,把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作为办刊的基本立足点,把提高传媒服务水平作为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的基本着力点;坚持新闻宣传工作为各族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宗旨,大力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诠释民族政策理论和宣传民族专业知识,向社会奉献了丰富优质的期刊文化产品。正是这种矢志不移的追求,激励着我们几代办刊人在民族期刊战线上努力奋斗,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统计:我刊各文版50年来共刊发文字多达一个亿,图片7万余张。每年各文版对中华56个民族发展情况均有报道。我刊记者已涉足全国所有民族自治地方和各县乡民族聚居区,包括我国135个边境县和沿海各中小城市。总之,舆论导向是我们传媒出版的灵魂,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时代主题。
二是艰苦创业,与时俱进。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我们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间,我国的民族宣传工作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发展过程。我刊各文版几代同仁,恪守信念、艰苦奋斗,直面风险、默默耕耘,始终禀承着一个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各民族,向境内外更多的人群传播中国各民族。为此,我们体会到《中国民族》五十年来的经验总结和资源积累,均来源于我们几代不同民族的编辑、记者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赤诚热爱,来自于我们全体办刊人的智慧、辛劳与责任。
三是立足大众,面向世界。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了重大进展,各族人民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工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各民族的共同因素不断增多,相互间的交往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意识和平等意识也在不断加强。随着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全面展开,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对国内外大事更加关注,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和决策更加关心,对知识、信息和科学技术的渴望空前强烈,我国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高度。我们深刻感到:在新的形势下,民族期刊宣传具有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学科交融的特点。因此,我们要在艰苦奋斗、继承传统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大众和面向世界的新闻理念,切实做到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同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共情绪,丰富文化生活和坚定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创造出讴歌时代、不愧于人民、赞颂伟大祖国的新的光辉篇章,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最强音,为促进科学发展和共创社会和谐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精神食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继续在国家民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宣传和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发展创新这个强社兴刊的第一要务,依照“十一五”规划和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要求,认真履行为各族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职责。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效益第一,确立以内涵为主、质量第一、可持续发展的办刊之路,着手实施“质量立刊、品牌兴刊、人才强刊”的发展战略。继续努力办好民族文字版,努力提高我刊民族文字出版物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水平;继续办好英文版,不断拓展国际、国内发行市场和争取扩大刊期,为国家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扩大国家民委国际社会影响力服务;继续搞活汉文版,逐步探索汉文版实行选题多样化、一刊多版的运行模式。按照以人为本和“三贴近”的要求,大力提高我刊办刊水平和社会服务的供给能力,努力满足广大各族干部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与民族信息需求。
总之,围绕我社办刊主业和中心工作,不断拓展和深化民族新闻与文化宣传的内涵和外延,切实提高我社应有的社会服务水平和社会与经济效益,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努力为社会创作和刊登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良精神文化产品,以充分体现我们中央政府民族工作主导媒体和社会新闻大刊的规模与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