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耀荣 韦如代
每次走进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博物馆,总被里面的各种各样文物所吸引。因为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美丽动听的故事。现在仫佬族博物馆文物收藏已超过200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明洪武铜官印等就价值连城。另外,仫佬族的官轿、花轿、花窗雕刻、仫佬族刺绣布背带、蓝靛扎染床单……都称得上是文物中的精品。博物馆内陈设规范、布局合理,设有民族民俗、历史文物、革命文物、仫佬族农家居住场景、仫佬族依饭节场景等四个大展厅,再现了仫佬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跨度年代久远,文物品种齐全,内容丰富多彩,吸引省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前来参观考察。自2004年11月开馆展览以来,已成功接待社会各界群众、青少年学生、各级领导干部以及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意大利、越南等国际友人近15万人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2007年1月,该馆被列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5月,又被列为“国家重点博物馆名录”,是目前河池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博物馆。这一业绩的取得,与现任的仫佬族文物管理所所长银景琦10多年来坚持以所为家、以所为业、以所为荣,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分不开的,他被当地广大干部群众赞誉为仫佬山乡文物工作的“保护神”。
以所为家 加强管护
原罗城文物管理所设置在县人民大礼堂内,由于2001年大礼堂需要拆迁重建,所里仅有100余件文物中一些较为珍贵的文物除委托河池市文物站帮助保管外,其余则临时搬迁到县图书馆。银景琦所长接管后,决定把文物落实到个人身上,每人要保管几件文物,确保不出问题。每一件珍贵文物分别由4位同志用复写纸写好4份保管清单,各人持一份,互相监督。这样,一直等到2004年仫佬族博物馆建成投入使用后,才按照清单当场清点验收入库。一方面考验了文物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另一方面没有造成珍贵文物丢失的不良现象发生,保证了文物的完好无损。此外,银所长坚持每天要到所里检查三次,每晚进行不定期检查一次,这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他经常对本单位的干部职工说,博物馆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家就要经营好,我们辛辛苦苦征集到这些文物,要是丢失了,我们将成为仫佬族的罪人。这10余年来,由于他工作细心、平时注重安全防范,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从未发生过被偷盗事件。
仫佬族的历史文物遍布11个乡镇,其中出土最多的有四把、东门、小长安镇、龙岸等乡镇。由于这些乡镇交通便利,给文物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在东门镇覃底屯至黄金地统一带山坡上,发现有大规模的冶炼遗址,经中央民族大学冶金研究所专家李延祥取样到北京化验,结果证实为清朝乾隆年间(1735—1796年)朝廷在此冶炼镍铸造泉币的遗址。一些不法分子不顾政府禁令私自挖掘冶炼坩埚外出倒卖赚钱。今年元月,一个体老板用大货车装载20余吨坩埚外调,当车子行至上凤立屯检查站时,被公安、国土、林业等工作人员当场拦下,车主一听说要没收这批文物,马上跳下车,恶狠狠地威协道:“要是这东西不是文物,我要你赔偿,还会有使你想不到的后果……”。县领导请银所长前来查验,他不怕威胁说:“要不是文物,我双倍补偿你。若是文物,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判你坐牢。”及时避免了这一珍贵文物资源的流失。
以所为业 广泛征集
农历三月初五是仫佬族男女青年的“定情日”。这一天,仫佬族男女青年都要外出走坡、相识、相恋,通过走坡表达情意,互送“定情物”。为了征集到这一“定情物”,银所长先后5次到小长安镇的合北村一农家反复做思想工作,最终把这一“定情物”给征了出来。目前,在博物馆里征集到的仫佬族珍贵文物还有许多。比如,民国中秋月饼拓牌、双龙头凤尾护宝、清代组合梅花铆合巨形木花窗、木雕、仫佬族花轿、清乾隆年间农家地契证、仫佬族蓝靛扎染、凤鱼八宝纹图床单、仫佬族民间刺绣“福”“禄”“寿”“金玉满堂”以及平洛崖棺葬等。仫佬族的蓝靛扎染、民间刺绣等30多件珍贵文物已被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
由于没有车子,银景琦经常以脚代车,带领三位同志深入农村研究考察文物和征集文物,他对全县的文物胸有成竹,特别是对那些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和维修工作,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族文物的重点分布情况,他都了如指掌。为全面了解和保护仫佬族文物,他还特地在这些乡镇聘请了业余文物调查员、保护员,加强协管。如长安镇的李帮胜、陶兆辉,四把镇的吴昌南,龙岸镇的卢鸿飞等,都是他下乡时认识。只要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文物,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每年的春节初八,银馆长会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与他们谈心、吃饭,这样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为文物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尽管这些年来,银馆长年事已高,但他有一颗默默贡献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今年3月,银馆长在小长安镇龙腾村大岩山实地考察出土的永历铜印情况时,在准备攀登进洞的一刹那,头顶上的一块巨石突然崩塌下来,正好压住他的右脚,当时一起前来考察的副局长莫志文奋力相助,才保住右脚不被压伤。目前,仫佬族博物馆内已征集到民族原始生产、生活工具的文物超过900件,名列全区乃至全国少数民族博物馆之首,成为少数民族博物馆中民族文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原始的博物馆。2006年,博物馆为广西民族博物馆征集到280件,2007年为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征集到30多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历史文物,受到上级有关单位的嘉奖和表彰。
独特的仫佬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使银馆长对本民族的文物情有独钟,他自己每年要征订300多元的文物书籍作为研究参考。他说,他很珍惜每一次外出考古的机会,一方面增加见识,另一方面可征集到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如仫佬族的石制生产、生活用具的大石磨、大石碾、双石轮水碾,仫佬族依饭节使用的法器、道具、神位面具、古谱、古唱本等,都是在乡下考察征集到的。另外,不可移动的文物精品也相当精彩,引人入胜。如乐登桥、龙岸土城、下里旧县(宋代)、官岩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经常让游客留连忘返。
经费不足 工作照样开展
现在仫佬族博物馆已被列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前来参观学习、考察的区内外党团员、中小学生达3万人次之多。征集文物是要有一定经费投入的,这是一般常人都知道的道理。尽管每年县里都拿出3万~5万元资金投入这方面的工作,这点经费只能是杯水车薪。面对这一情况,银馆长都要想办法增补一点,以解决博物馆的正常运转。一方面他发挥个人专长,利用业余时间搞一些根艺雕刻,加强与有关部门联系,多争取一些活动经费,力争多征集到几件文物。另一方面,对于博物馆内的业务工作,自己能够做的亲自动手,该节约的就节约。如仫佬族依饭节场景人物的设计、布置、材料就是他聘请熟人前来协助完成的,这样每年可减少人工费开支3000~5000元。博物馆大门的门牌也是他自己购买最好的木料雕刻而成的,直接节约了经费开支600元。
10余年来,银馆长默默无闻地为仫佬山乡的文物工作献出自己的青春,献出自己的余热,连续多次被自治县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