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几点思考

2009-05-12 10:30贾近柳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6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

贾近柳

摘要当前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问题入手,讨论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说明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素质;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249-0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发展。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提出,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人是生产力中最关键的因素,只有解决好农民问题,才能解决好农业问题,也才能顺利解决农村问题。当前制约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农民问题,农民大都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这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需要解决好农民问题。

1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的从业人员只占了不到5%。2006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34 874万人,其中,男性占46.8%,女性占53.2%。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5.3%,21~30岁占14.9%,31~40岁占24.2%,41~50岁占23.1%,51岁以上占32.5%;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9.5%,小学占41.1%,初中占45.1%,高中占4.1%,大专及以上占0.2%。

从表2可以看出,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07万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有94万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2万人、46万人和149万人。

由表1、表2可知,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的数量相对于从事农业的人员要低很多。这也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农村劳动力不能运用新技术,很难进入高层次产业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现代化农业以科学技术和信息为起点,运用人类最新的技术知识管理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取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但科学技术要转换为生产力,必须具备2个条件:一是能否将科学技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二是农民能否接受和使用这些新技术。而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状况是:数量多,但质量差。这样的现状就使很大一部分农民不能适应城市的工作,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产业。在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下,有了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就灵敏,接纳、吸收、消化能力就强,农村科技进步贡献率就能提高,一些先进的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等就可以在农业中大规模普及和应用,但这些都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够实现。因此,实现现代化农业和农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劳动者和农村高级专门人才。

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化农业是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的农业,如自动化、机械化、电气化等,与传统的老牛、铁犁等农具相比,科技含量高、操作复杂,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驾驭使用。

2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性

2.1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来的,是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是当前国家和全社会关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

我国农村人口太多,占总人口的比例太大。国际上工业化、现代化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民的绝对量和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步减少。而在我国,农民依然占人口比例的最大部分。随着我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农民成为人们首要关心的问题。和谐社会需要消除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全面的小康社会,没有和谐农村就不可能有和谐社会。农村经济能否发展、农民利益能否实现、农村社会能否稳定,将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事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农村的和谐事关全局的和谐。

2.2建设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需要

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由于农民接受教育的时间较短,导致他们基础文化知识匮乏。农民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的能力,也直接影响着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科技领悟能力和掌握能力比较差,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如计算机技术无法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这是造成我国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还达不到发达国家一半的直接原因;还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建立现代化农业的进程。很多农民思想落后、缺乏对市场经济知识的认识;很多农民对市场经济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不仅影响到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甚至还会造成生产与销售的被动。当然,这些都是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必须要经历的。只有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程度、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全面素质,才能使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被很好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才能在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3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对策

3.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率。目前,我国教育投入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3%,低于世界5%的平均水平。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强化农村地区的师资培训,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每位适龄青少年学习知识的基本权利。加强农村教育改革,制定农村教育的优惠政策,如提高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对在乡村学习工作的教师,其工资应比照城市教师,并在同等水平下增加环境补贴。

3.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培训

大量培训农民工,可以达到多重目的。首先,能够增进社会的安定。大批农民工失业已经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隐患,如近几个月来,农民工就业所在地发生了众多的群体事件,大批农民工返乡后也给劳务输出地带来了再就业压力。大规模的培训农民工,不但能够帮助失业农民工提升就业能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失业农民工带来的社会压力。另外,国家前些年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对农村基础教育更是欠账累累。提高农民工培训补贴可以看成是“还欠账”,有助于社会和谐。其次,培训农民工,有助于矫正不平衡的教育结构,为产业升级培养人才。和日本、德国重视技术教育的传统大相经径庭,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上形成了轻视技术、技能、职业教育的顽固风气;计划生育的实行更加强了城市人让独生子女上大学的期望。10年前开始的大学扩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个期望,但也更使得教育结构畸形发展,在非技术工人和大学毕业生之间产生了1个断层。培训农民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这个畸形,扩大技术工人和职业人员的培养比例,为产业升级做好人才准备。再次,培训农民工,有助于培育培训市场,吸引私人部门参与,纠正市场失灵现象。目前的职业培训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缺乏质量高、信誉好、规模效益强的职业教育连锁企业。培训市场上出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两难状况。培训价格太高农民工负担不起,价格太低培训企业又无法维持营运。大量培训农民工能够创造规模经济,降低进入门槛,推动私人培训企业积极参与。只有通过他们的参与和竞争,培训基地才会从劳务输出地转移到劳务输入地,培训市场才能真正把握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用人单位培养有用人才。

4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强国富民的一项伟大工程,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中国要强大、要文明,全民族的素质必须普遍得到提高。中国的广大农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要提高民族素质,首先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决定民族素质。提高农民素质不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是民族振兴、国家繁荣富强的需要。

5参考文献

[1] 贾兵强,邹静琴,向安强,等.新型农民培养与农民教育体系重构[J].农业考古,2008(3):311-315.

[2] 杨东明.农村人才与新农村建设[J].农业考古,2008(3):338-340.

[3] 陆学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6(1):1-4.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