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嘉沙
齐白石(1863-1957)是现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早年他当过木匠,用竹木雕制了好多以牛为题材的作品。他对牛的情感很深,并影响着他的一生。有人则说他的艺术源头就始于此。
齐白石,原名纯芝,又名璜。小名阿芝。字渭清,号兰亭,又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
早年贫困的家庭条件,却造就了这位雕花名手。
齐白石一八六三年诞生于湖南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父亲名贳文,母亲周氏,全家靠种田、织布为生。齐白石幼年好学,四、五岁时,祖父齐万秉用火钳在炉灰上写字教他认读,他能过目不忘。八、九岁时,母亲将椎稻草剩余的谷粒换得钱,买了纸笔等文具,送他到外祖父周雨若的蒙学馆读了半年书。以后就辍学在家帮父亲牧牛,砍柴、照看弟弟。十一岁时,父亲教他耕田,但因体力难支,翌年改向叔祖父齐仙佑学做木工,后转从远亲齐长龄学做粗木作。十五岁后,拜雕花名匠周之美为师,很快掌握了师傅的看家本领“平刀法”,后来又发展为“圆刀法”,雕刻家具上的精细花纹。二十岁后,成为声闻乡里的雕花名手,人称“芝木匠”,专为婚家之事,雕制嫁床、花轿、香案、挂件等。所雕人物与山水、鱼虫,得力于《芥子园画传》,又能匠心独具,刻画入神。因此有缘从民间画师萧芗陔、文少可学习画像,学会“传神”、“写照”的写生方法,并兼做画工。直到二十七岁时,才开始结识当时文人胡沁园、陈少蕃等人,正式拜师学习古典诗文及工笔花鸟,同时接触到明清画家的作品真迹。三十岁时由木匠兼做画匠,他的画名也渐被人知。三十七岁时,是齐白石人生和艺术道路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拜文人王湘绮为师,学习诗文,从一个出身的民间木工、画师向传统文人画家转变。
齐白石当木工,已是百年前的事了,人们都未曾见过他的木雕作品。数十年前,一个叫刘艳平的女士,开始收集齐白石的竹木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果,收集有百余件署名的竹木雕,还出版了《齐白石竹木雕精选集》,使齐白石的竹木雕风采得以全面展示。
齐白石早年竹木雕,题材内容很广泛,竹雕有《牧童与牛》、《渔翁得鱼》、《和合二仙》、《野猪》、《八仙过海》、《荷花》等。术雕则更丰富,有《喜鹊登梅》、《昆虫》、《司马光砸缸》、《福禄寿》,《刘备招亲》、《宝莲灯》、《白兔记》等等,这些木雕大都是日用品,如面盆架、婚床、手杖、笔筒、围屏、香案、镇纸等。
传世的齐白石早年雕刻中,尤为突出的是他以牧童与牛为题材的竹木雕作品,其中竹根雕十三件,木根雕一件。
十三件竹根雕中,五件底座上刻有署名长款,寄托了他青少年时的感情。这几件作品都是他三十多岁雕制的,造型基本相似,都以竹节作为底座,雕刻大小牛各一头,牧童三个。大牛背有两玩耍的牧童。小牛背有一牧童,作手扬稻穗赶牛状。这五件刻有长款的《牧童与牛》分别是:
《牧童与牛》之一,高19.5厘米、径14.5厘米。底座侧面阴刻边款:“秋晚稻生孙,催斜不到门,人闲牛亦乐,随意过前村。齐璜。记得少年时,在家放牛,悠闲地吃着草。余便从牛角上取下心爱的书孜孜不倦地读,时而拿着树枝在地上画写。今见此情,兴致很高,故特制之也。甲午夏(1894),白石。”
《牧童与牛》之二,高27.2厘米、径18厘米。矮薄的底座侧面阴刻行楷单行款:“石吾甚爱之,勿遗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镌“自石”阴文方章款。
《牧童与牛》之三,高21.5厘米、17厘米。高厚的底座侧面阴刻行楷长款:“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齐璜。余生于星塘老屋,儿时一边牧牛,一边砍柴,书挂在牛角上,捡足粪,砍足柴,再取之来读,时而又玩打柴叉,架柴为叉,相离数伍,以柴爬掷击之,叉倒者为赢,可得薪。今回乡路过山村,又见此景,特雕刻制之。甲午夏(1894),自石。”镌“白石”篆书阳文方章款。
《牧童与牛》之四,高24.1厘米、16.8厘米。高厚的底座侧刻阴文款:“直接虚心潇洒韵,好作田间牧牛童。今日闲来温旧梦,再塑牧童意境中。甲午秋(1894),齐璜。”镌“白石”篆书阳文方章款。
《牧童与牛》之五,高21.3厘米、15.9厘米。“儿时牛背笛,归去弄斜阳。三里壕边路,藤花喷异香。辛丑年(1902)制,齐璜。”镌“白石”篆书阳文方章款。
木根雕有《神牛》一件。作品长116厘米、宽46厘米、高69厘米。利用老树桩的自然形态稍加雕琢而成,造型为水牛,两只前足用力后蹬,瞠目甩尾,作欲斗架势,富有力度和动感。底座侧刻阳文款:“神牛。辛丑(1902)牛年,白石山人制。”
四十岁后,齐白石便开始“五出五归,行半天下”的历程。这五次远游南北各地,共化了八、九年时间,几乎走遍了从北京到香港的半个中国,饱览华山、嵩山、庐山、三峡长江、黄河等名山大川。期间还两次到达上海。
五十以后长住北京,从此这些竹木雕便隐匿民间。到了北京之后,齐白石则专心致志地画画,只有生病或遇到什么重大事故的时候,他才不得停下画笔。他在《题画小记》说道:“三日未作画,笔无狂态。”他的艺术随之步步提升,从极端崇拜徐渭、朱耷、石涛等人,逐步认识到“深耻临摹夸世人”,决心“删去临摹手一双”,最后力主“我行我道”而独树一帜。为表彰他的艺术成就,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奖誉,同年10月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授予他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的荣誉状。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齐白石为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的获得者。1957年他兼任了北京中国画院的名誉院长。
然而叠加的荣誉,并没有让齐白石忘记过去的童年生活。相反,他的童年生活的一直深深烙印在他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晚年齐白石在自序中谈到:“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时而酷好文艺,为之八十余年。”伴随他一生绘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木人”、“老木”、“大匠之门”、“齐木人”、“鲁班门下”、“木居士”等他的自用印,这些印章,铭记的正是他童年的履历,以示不忘其本。齐白石对牛情有独钟,更是一如继往,为牛告像,1955年在他人生最后的岁月里,还创作了《柳牛图》。同时他作有多首咏牛的题画诗,在这部分诗能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童年时的亲情和生活景象。如“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东复东。身上铃声慈母意,如今亦作听铃翁。”齐白石自注:“余幼时尝牧牛,祖母令佩以铃。谓曰:‘日夕未归,则吾倚门,闻铃声则吾为炊。”(咏牛诗并注)又如“祖母闻铃心始欢,也曾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自注:“璜幼时牧牛,身系一铃,祖母闻铃声,遂不复倚门矣。”(题《牧牛图》诗并注)齐白石刻印也多见与此相关的内容,如自刻用印有:“吾幼挂书牛角”印、“佩铃人”印等等。
当这些竹木雕作品在今天再现的时候,人们无不感叹。朱家溍称之:“白石翁木牛选天然木根,略施刀斧,遂成神品,洵可谓巧夺天工耶。”杨仁恺称之:“齐白石雕刻,是白石老人艺术源头。”
齐白石不仅是一生用竹木雕、诗、书、画、印创作牛,展现了牛气冲天的艺术魅力,而且在人物、花鸟、草虫方面,同样也是承续当年。当人们见到早年落款“木居士”的树枝木雕手杖上雕刻有夏蝉、甲虫、蜜蜂、蜘蛛、蟋蟀、蜻蜓等多种昆虫时,自然会觉得绘画中出现的他那别具一格的描绘精细虫类是情理之中的事。童年时的那种稚气,竹木雕所体现的拙朴,无一不在之后的艺术形象中透露。正是早年的精雕磨练,才使齐白石晚年的诗、书、画、印得以极致的发挥,也是有别于他人的艺术特色。
牛年话白石。最大的感悟即是齐白石早期的竹木雕与后来的写意画,尽管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总体的艺术气质则一脉相承,体现着艺术风格相似性、创作题材贯连性、精神境界一致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