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锟人生三事:工程佬、校长和爱人

2009-05-11 10:31戴平
凤凰周刊 2009年30期
关键词:光纤校长学生

戴平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拥有英国及美国籍的华裔科学家高锟,与两名美籍科学家博伊尔及史密斯,荣获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3人总其获得140万美元的奖金,其中一半由高锟夺得。

近日,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在相关庆祝会上表示,有信心在20年内将出现首名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进行研究的诺贝尔奖得主。虽然拥有英美双重国籍的高锟已不算是香港人,但来自香港的他无疑是为香港学人带来“诺奖梦”的第一人。

只是,现年76岁的高锟,恰于今年年初被确诊老年痴呆症,小脑日渐萎缩,记忆力衰退,已忘却自己毕生研究、造福世人的光纤科技,全球华人不免为其感叹“这个奖来迟了一点”。但对于高锟本人而言,毕生所重者只是研究与爱情,对于这二者,高锟皆已“丰收”;而对于他一生扮演的三个角色——工程佬、校长和爱人,可以说是高锟一生专注做好的三件事,人生可谓自足无憾。

“光纤之父”迟来的荣誉

高锟能夺得奖项大部分荣誉,源于他是研发光纤通讯系统的第一人。

其实,科学家早于上世纪30年代已发明可传导光线的光纤,用于内窥镜等工具,更构想用光纤传递信息。但由于旧式光纤的光能损耗率高,光线穿过20米的光纤后只剩1%,根本不能用于长程通讯。

上世纪60年代,高锟在英国标准电讯实验室工作时,决心攻克这一难关。他仔细研究光纤的各种基本特质后,于1966年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一种石英基玻璃纤维可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指出制造光纤的玻璃纯度是减低光能损耗的关键,而熔炼石英正是可制造出高纯度玻璃的物料。

这一理论提出后,泼冷水的人很多,大家认为不可能制造出那么高纯度的玻璃。但在高锟热心游说下,美国公司Corning Glass Work在1971年制成了首条1公里长的光纤。10年后,第一个光纤通讯系统于1981年问世。

相对于电线和无线电传讯,光纤的频宽高很多,传递的信息多了几万倍,更不受雷电和恶劣天气影响,最终成为今天网络通讯的脊梁。时至今日,全球的光纤已有10亿公里长,可围绕地球2.5万周,文字、音乐、照片和录像,不足一秒可传遍全球。高锟的“光纤之父”美誉也早已响遍全球。可以说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只是一个“迟来的荣誉”。

高锟与比他小一岁的太太黄美芸,目前定居在美国加州旧金山附近的山景城,过着平淡和规律的生活。黄美芸忆述获悉得奖情景时说,当天凌晨3时(美国时间),她突然被电话叫醒,原来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秘书来电,通知获奖喜讯。黄听后又惊又喜,一时语塞,“就像发梦一样”。

黄美芸躺回床上睡不着觉,摇醒丈夫,说:“诺贝尔奖你知道吧?”睡梦中的高锟说:“嗯,那是世界性大奖。得诺贝尔奖是件大事,很高的荣誉。”黄说:“给你的。”高答:“给我的吗?很好呀!”说罢又沉沉睡去。

香港中大第三任校长

香港中文大学为前校长高锟获诺贝尔奖举行庆祝会。

现年76岁的高锟,出生于上海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律师,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栋三层高的房子。高锟入学前由家庭教师教导四书五经,之后于一所国际学校念书,除修读中文外,还要学习英文和法文。

童年的高锟已对化学十分感兴趣,曾自制灭火筒、烟花及晒相纸,最危险的一次是混合红磷与氯酸钾制成泥炸弹。后来他又迷上无线电,并成功装嵌真空管收音机。

1948年,高锟随家人移居香港,在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曾考入香港大学。但立志攻读电机工程的他,最终因港大没有这门科目,辗转到英国伦敦大学念书,于1957年获帝国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理学学士学位,196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0年,他进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设于英国的标准电讯实验室。在那里工作的10年,令其成为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他也因此获得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一系列荣誉。

1987年10月,高锟由海外返港,应邀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直到1996年退休。之后,他又花近10年时间完成自传《潮平岸阔——高锟自述》,其间一直在香港定居,继续为香港的科研和教育做出贡献。

高锟的母校圣若瑟英文书院日生会成员胡先生透露,高锟饮水思源,过去多年一直支持母校。

“我们每逢有庆典邀请他,他必定抽空出席”。

高锟是“九七同归”前香港中文大学最后一任校长,已离开中大逾10年,然而认识他的师生谈起他都难忘其风范。中文大学机械及自动化工程系主任任扬说,有一回高锟乘电梯,有一名工友不识庐山真面目,以为高锟是学生,因为他的样子非常年轻,称他不应在此出现,后来才知道他是中大校长。

高锟担任中大校长任内,最具争议的事件是于1993年介入政治,担任了内地政府的港事顾问,一时惹来中大学生非议。

现任中大政治及行政学系助理教授的周保松,当年就读中大时曾作为《学生报》记者多次访问校长高锟,是高任内接触最多的学生。周受访时忆述,1993年中大30周年校庆之际,校内冠盖云集,有学生却乘高锟上台致辞时抢过麦克风抗议,令他好不尴尬。

高锟步下讲台时,周保松即上前采访,问他会否处分抗议学生,“当时他显得很诧异,反问为什么要处分学生。这一句话的回答让我印象很深刻,试想当时场面相当混乱,抢麦是很没面子,他当场已经若无其事,而非事后冷静下来才回答”。

周保松表示,当时每期《学生报》出版后送到校长室,高锟都会认真阅读文章,并且“会剪下批评学校不同部门的文章,以校长名义送往该部门,流弊立即得到改善”。高锟不只肯定学生参与干事会、《学生报》等工作的贡献,还每年私人掏出两万港元,资助家境较困难的学生参与学生组织。

周保松强调,中大开放多元的气氛并不一定是高锟带来的,这是中大向来的传统,但“真正重要的,是当年的校长和学生共同谱写了中大的历史,一起体现了中大独特的精神学生在抗争中,表达了他们对社会和校园的关怀和批评:校长则尽了一个校长应尽的责任、过程中双方一起建立了自由活泼多元批判的中大校风”。

“工程佬”多于“科学家”

年轻时的高锟。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海外大学担任校长的,许多都是工商界名人或前政府官员,这样方便利用他们的公关资源和办公室政治手腕来管理学校。但在香港却相反,香港的大学比较注重找以学术研究为专业的学者出任校长,不只能吸引更多学生入读,也能借校长在学术界的卓越声望吸引更多学者前来教学——高锟当年的突出贡献之一,正是为中大罗致到大批人才。

为保证遴选校长品质,香港高校一贯遵循以下校长遴选程序:先由校董会成立一个由普通教职员、校友会及校董会特聘成员组成的校长遴选委员会,然后公开招聘校长。这一程序强调了遴选的公开透明,以及普通教职员工和校友的参与度和代表性,而尽可能排除了行政干预。外界相信,这也是为何高锟能够以学者兼大学校长身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原因——高锟敏于学术研究,却完全不具备普通人理解的行政领袖魅力。

在重温高锟的成就与事迹时,有一段重要的参考资源,便是香港电台拍摄于2000年播出的《杰出华人系列》纪录片。香港电台电视部公共事务节目总监张国良是当年执导的导演,他笑言:“许多人都说,听高锟说话会打瞌睡,这是真的!”原来,当年张国良邀请高锟到录像棚,准备好灯光、开拍后不久,便渐渐听到两个声音,“是摄影师和收音师的打鼾声!”其后只好多在高锟站立或走路时拍摄他的访问。

张国良指出,高锟虽然不善辞令,语速较慢,“但他思路清晰,只是脑袋和口有个间隙,例如他认为自己是‘工程佬多于‘科学家,因为‘科学家重问‘Why,要很仔细精准,而‘工程佬则问‘How,不必很精确,有很大容忍度,因此想法较另类”。

高锟还有种“另类”兴趣,就是发明自己的数学游戏。他在《杰出华人系列》纪录片中曾举例说:“旧汽车行驶10万公里后,里数表上会全变作零字。有一次,我在车子走了99998公里后,无论如何都要求太太陪我看所有数字归零的一刹。”

陪伴一生的爱情

一位随高锟多年、不愿具名的私人助理表示,在10多年与高锟共事的过程中,从来不曾见过高锟发脾气,“他跟太太很恩爱,太太能为他分担许多压力,有时他还轻松得吹着口哨上班呢。”

事实上,高锟这个个性内敛的科学家,原来也有段轰烈的爱情故事。高锟自传的第一章就写他和夫人黄美芸的爱情故事。当年他毕业后加入ITT,在几乎全是白种人的同事中,发现了一张东方人脸孔,但怕别人说他献殷勤,过了几天,才鼓足勇气向黄美芸自我介绍。

有一次两人看完电影,高锟送黄美芸回家,天气很冷,他握着女友的手为她保暖。高锟形容:“两手相牵的刹那,仿佛有一股电流由我们的双手流遍全身。直到现在,40多年以后,我们仍记得这一晚,回味那一刹那时光。”

他们决定结婚,但黄美芸的母亲坚持须待家中长男成家,女儿才可出嫁。黄美芸当年敢爱敢恨,不顾母亲反对,离家出走,成婚后过了一段日子,才慢慢与母亲冰释前嫌。

资讯工程出身的黄美芸对高锟的研究也有功劳,她曾协助光纤项目标程序运算;1966年高锟发表光纤论文的幻灯片,也是由她准备。

“我认识的高锟早已离开了!”与高锟相爱相依走过半世纪的黄美芸,近日谈及丈夫患痴呆症后的生活时坦言,自己伤心过好一段日子。

可幸的是,虽然高锟忘记了自己“光纤之父”的身份,对毕生的心血印象模糊,甚至记不起光通讯的革命,但他仍然记得最爱的妻子。高锟获奖后,在接受美国一家中文电视台访问时,两度表示:“她很好的!”

纵使丈夫已不是昔日的高锟,董美芸仍悉心照顾丈夫,为他安排每日的活动,在家中放上高锟的日程表,包括每天的锻炼和活动,如手工课、音乐课及网球等。夫妻两人今年9月还刚度过50周年金婚纪念,鹣鲽情深。

“牛奶太多了,我不喝完行吗?”在访问中,高锟以孩童般笑容仰头望妻子,当她响应“最好喝完,今天热,你会口渴!”高锟便说:“那好,我喝!”简单的对话,却最令人窝心。

顶尖科学家变得像小孩子那样单纯,教许多人唏嘘不已,但高锟的中学同学李文彬认为:“精明还是痴呆已不重要。他的头脑已达成造福世人的任务。”他觉得,是上天为高锟安排了一个、央乐的晚年,要高锟不用烦恼。

反观高锟一生,纵使先有盛名环绕,后有痴症之憾,但其“挟怀朴素,不乐权荣”的天真态度倒是贯穿其人生的不变之道,这也正是这位诺奖获得者的成功法门吧?

编辑 涂艳 美编 黄静

猜你喜欢
光纤校长学生
中国特种光纤产业正衔枚疾走
长飞光纤:中国光通信A+H第一股
赶不走的学生
光纤与光纤传感器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学生写话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