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
9月15日,在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的同一天,10位体制内学者撰写的新书《中国大呼吸——十位学者论国家战略与民族使命》(以下简称《中国大呼吸》)在香港发行上市。这10位作者分别来自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北京高级“智囊”机构,以及耶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
该书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深入剖析,拟对中国未来的国家战略定位和路径选择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言。该书总策划门马认为,该书的某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与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是一致的,可以看作是党内与民间智慧某种程度上已经达成共识。
该书由香港晨钟书局独家在香港出版。据介绍,该书原计划作为对建国60周年的献礼,在“十一”前内地与海外同步出版。但由于题材敏感、建言大胆,至今在内地没有一家出版社通过内部审查。而至于“十一”之后是否会在内地推出,仍在未定之中。
该书命名为“中国大呼吸”,意即将中国看作是一个生命体。“中国现在面临很多国内、国际问题,改革到了瓶颈期。那么现在中国是不是到了‘吐故纳新,激浊扬清的时刻?这是这本书讲的问题。”门马说。
献礼建国六十周年
在该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不高兴,或很高兴,只是外在的表情;呼吸,或换气,才关乎生命内在的脉动与征象。”中国建国60周年大庆之际,推出了很多所谓“献礼”题材的书,而《中国不高兴》就是其一。门马坦言,推出《中国大呼吸》最初的促因与《中国不高兴》有些关系,但并不针对它,希望能通过理性的、有内在生命的内容对《中国不高兴》这类情绪性读物“不假辞色地审视与批判”,并以学者对国家“直言进谏”的方式,献礼共和国。
该书的运作始于今年年初,据该书组稿人郭先生介绍,在众多“献礼”图书充斥市面的情况下,《中国大呼吸》的策划班底意欲找一些清醒的学者,从他们各自最专长的领域来谈未来国家战略和基本走向。考虑到在香港出版的同时,要在大陆出版发行,因此他们选择的这些学者都是比较温和理性的,且基本上都是体制内的。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大陆一家出版社的接纳。
组稿工作很顺利,稿件最终确定了于建嵘、秦晖、陈志武等10位知名学者的文章。然而,拿到稿件后,大陆该家出版社经过审读,认为该书不宜出版。谈及原因,晨钟书局总编辑孟浪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国内很多出版社的审查,不少是自我审查都没有通过,可能他们认为中共执政60周年,稳定压倒一切。”
“内地出版社给我们的答复是等一等,比如等国庆之后,但我们最开始的目的是在国庆之前。”郭先生表示,“2009年是新中国的本命年,本命年在中国民间的说法是比较曲折的年份,面临很多重大问题;还有一个说法是逢九必变,逢九是大转折之年,对于中国而言,怎么转,向哪个方向去,正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所以我们想赶在国庆前出来。”
辗转三四家内地出版社而未果,原定于香港7月份书展前与香港同步出版的计划也不得不一拖再拖。“最终香港版本赶在9月15号十七届四中全会当天出来是一个巧合,由于内地出版计划的拖延,香港那边的计划也一改再改,最后晨钟书局的人认为再不出版就赶不上9月上旬香港图书订货会,会影响销售,所以不得已才先在香港出版发行。”门马介绍。
孟浪介绍,目前谈中国发展战略、未来走向这一题目,除了中国大陆之外,在海外华人中也有极大市场。香港则是华文出版的窗口和枢纽,在中国建国60周年之际推出这本书,势必会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晨钟书局不惜单独推出该书。
论国家战略和使命
《中国大呼吸》的书名是著名学者、该书的作者之一吴稼祥提出来的。他借用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提的“大呼吸”的提法,寓意中国到了“屏息迎变”、“吐故纳新”的转折时刻。
该书按照中国传统的“启、承、转、合”,分为四个篇章。“启示危机”开篇,从于建嵘的《社会冲突与刚性稳定——对近期中国社会稳定形势的分析与预警》和秦晖的《美国的病因,中国的良药——全球金融危机的缘由及根本解决之道》谈起,揭示了中国目前面临的两大危机:社会冲突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于建嵘在文中表示,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政治体制改革却举步维艰、迟滞不前,由此造成当今中国社会冲突加剧,群体性事件频发。而不同于西方之理解,中国的稳定强调政治权力的垄断性,是刚性稳定,缺乏社会矛盾的柔韧回应和缓冲余地。
他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他要强调的是中国要敢于面对现今的社会问题,执政党应该要有智慧和勇气,而不能只讲所谓“稳定压倒一切”,要通过改革寻找出路,建立对人民真正负责任的政府,建立有利于人民表达的渠道和方式。
“承担使命”则主要从经济、政治方面探索解决危机的路径和方法,并对国家战略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陈志武的《所有制与国民权益——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挑战》,提出“为了长久持续的增长,必须改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即一方面进行民主宪政方面的改革,—方面建立国民权益基金,把国有资产包括国有企业股权注入到国民权益基金,还富于民。
李炜光则从财政税收的角度,提出预算体制改革,帮人民群众管好“钱袋子”。季卫东则谈到政治体制软着陆。他以温和而理性的思路,讨论中国的宪政前景与制度设计这一敏感话题。“这里面谈到党内民主,实际上跟这次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很吻合。这是我们没想到的,是一个巧合。”门马说。
“转换空间”和“合力未来”则分别从外交和文化的角度谈未来的战略走向。叶自成认为,中国应当实行大国外交战略,以大国关系为主体,在推进大国合作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等方面,承担与中国大国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王建则在文中谈到,中国应站在国际空间的高度,先统合亚洲,再登顶世界。文化方面则讲到中国更远的未来和使命。在王岳川的文中就谈到中国文化向世界输出的战略。吴稼祥的《第三次轴心期——东方文明的大成与我们国家的使命》则是对全书的压轴和点题。
在香港出版的无奈
对于这本书始终无法通过内地出版社的审读,郭先生表示难以理解。他认为,这10位学者中大多数都是体制内的、在官场很受欢迎的学者。此外,他们文中的观点也多已在国内各大媒体、讲座或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从整体而言,该书的质量很高。
对于出版社自我审查的标准,门马表示不得而知,他认为这种标准通常是动态的,而非固定的,因此无以揣测其想法。“我觉得这种担心没有必要,显然是他们太敏感多虑了。也许是目前正值中国六十大庆,按中国人传统的思维,认为这不是一个直言进谏的好时机。”门马同时表示,仍然会积极争取与大陆出版社的合作,等待出版时机。
孟浪也称,虽然不希望该书遭删节后而出版,但作为一种无奈的选择,为了让更多的、真正愿意看到这本书的读者能够看到,将会继续积极与国内出版社接洽,甚至考虑出版电子PDF版。
门马介绍,该书在香港首印只有1000多本,而如果在大陆,这样的书首印最少一万本起印,甚至可能两三万本起印,而目前只能在香港出版发行的现状实属无奈郭先生则表示,香港发行其效果势必大打折扣,“我相信作者里面有些人知道这本书在香港出可能都不会给我们稿件,实际上是书商选择的不得已的办法”。
他甚至担心,由于海外媒体对这本书的炒作,可能会给该书加上一个所谓的负面因素,如此,在大陆正式出版发行可能会更加困难。
谈及近年来大陆学者、知识分子纷纷通过香港出版社出版著作,孟浪认为这是中国在没有完全实现出版自由的情况下的一个遗憾的现实,像《中国大呼吸》这类严肃性书籍,大部分关心这类话题的读者来自内地,却不得已要通过从海外回流的方式才能看到虽然从市场的角度而言,这类书并不如“政治八卦书”在商业上更为成功,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应该及时让大众来分享,这是香港出版社的一种社会责任。
编辑 袁凌 美编 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