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科
2009年是世界天文年,告别美丽的鹿林彗星之后,年内仍将有大量的天文奇观上演: 7月7日:半影月食; 7月22日:日全食; 8月6日:半影月食; 8月14日:木星冲日;8月17日:海王星冲日; 9月17日:天王星冲日; 10月13日:金星合土星; 12月31日:月偏食。
当人们沉浸于梦乡的时候,他们正在城市以外的某个角落,专注地仰望天空;他们可以牢牢地记住每个星座的名字,并且滔滔不绝地告诉你这其中的来龙去脉。每当有天象奇观出现,他们便会为之激动,因为那一天注定会成为他们的节日。他们是一群天文爱好者,他们是真正的追星族。
平谷金海湖,见证了他们如何守望这颗散发绿色光芒的美丽星体。
从“哈雷”到“鹿林”
晚8时刚过,三元大厦楼下。当33岁的王震石驱车赶过来时,何景阳和另外几个朋友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今天晚上应该不错。”何景阳抬头看了看渐显的夜色,“城里能看见几颗星星就不容易了。”
正是下班时间,站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他们看上去并不出众,但是在北京天文爱好者的圈子里,何景阳和王震石都算是颇有名气的人物。他们都是北京巡天会的会员,这个民间自发的天文爱好者组织挂靠于北京天文学会名下。追溯渊源,他们都曾参加过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天文组。
1986年,光临地球的哈雷彗星暗淡得几乎看不到,但是却足以照亮王震石与何景阳的心。20多年后,他们从小学生变成了公务员、贸易公司白领,是当初那批天文爱好者中为数不多坚持下来的。
1997年3月海尔·波普彗星回归,北京巡天会第一次集体行动。何景阳用相机拍摄下一幅彗星的照片:“两条彗尾看上去非常壮观,用肉眼看上去漂亮极了!”虽然那张照片不算完美,但是王震石至今仍保留在自己的手机里。
大家的目标是鹿林彗星,这是由海峡两岸共同发现的第一颗彗星。凑巧的是,作为发现者之一的台湾“中央大学”鹿林天文台观测员林启生,正是巡天会的老朋友。王震石贴在巡天会网上论坛里的一幅鹿林彗星照片,就是林启生亲自拍摄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过来的。
险些错过观测
出发沿京平高速一路前行,灯火辉煌的城市渐渐甩在身后,除了路灯灯光,车窗外远处已是一片黑暗。何景阳已经习惯了这种黑暗:“天文观测最容易受到的干扰,一是天气,二是光害。”他们观测天象时都会选择怀柔、密云、兴隆等人口稀少的地方。
抵达平谷金海湖岸边的一处观景台时,已近晚9时40分。一下车就有人兴奋地叫喊起来。抬头仰望,星辰漫天密布,久居城市的人们恐怕早已忘记了这样的景象。有人掏出激光指星笔,熟练地指点起猎户、双子、狮子座等星座。王震石则调出安装在手机里的星空图软件,开始和伙伴们调试天文望远镜。
这群发烧友级的天文爱好者,手中的装备全部价格不菲。一部日本产天文望远镜的价格,据说得4万元人民币以上,“是会员里的一个‘大款捐的”;另一部天文望远镜和天文摄影用的专业赤道仪,也是身价数万的家伙,都是会员们凑起来购买的,而平时活动的费用,则由参加活动的会员平摊。
肉眼难以分辨
因为自身化学成分而呈现绿色,鹿林彗星又被许多媒体称为“绿色彗星”。此时鹿林彗星亮度可以达到4至5等星,正是最佳观测时期,不少媒体都声称用肉眼就能欣赏到它。
然而即使来到远郊,用肉眼仍难以将鹿林彗星辨认出来,通过天文望远镜只能隐约看到一个淡灰色棉花状的光团。王震石说,只有通过照相机长时间曝光拍摄,才能真正看到它绿色的本来面目。不过面对这颗历经2850万年才重返地球的彗星,这样的景象已属弥足珍贵。
鹿林彗星的另一位发现者是广州中山大学本科生叶泉志,他也是一位天文爱好者。何景阳说,发现慧星的方法行话叫做“寻彗”,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专业工作。巡天会很少组织这样的技术活儿,大家更享受欣赏星空的过
程。
组织“路边天文”
从20多年前的哈雷彗星之夜到眼前的鹿林慧星之夜,这些追星族仍然说不清自己为何着迷于星空。“也许是小时候探索宇宙奥秘的那点儿野心还没丢掉吧。”一位会员半开玩笑地说,“越看星空就越会觉得好奇,想要看得再近些。”
巡天会当初开始活动时,多数人只是20岁出头,如今有人已经到不惑之年。用王震石的话说,“越来越老啦”。他的师兄老邵提起这事儿有些激动:“小孩儿都喜欢去天文馆看星星,可是等他们大了,有几个还能坚持下来?都去学英语、搞奥数、弹钢琴了,觉得天文这个爱好没用!”
王震石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他说,等到天气暖和的时候,巡天会打算组织“路边天文”活动,把天文望远镜支在大街上,谁感兴趣都可以来看,他最希望能让小孩子们从中体会到追星的乐趣。
晚10时40分,夜色渐深,山风吹得人瑟瑟发抖。巡天会的会员们仍旧没有去意。“其实我们明天都要去上班,但是今天晚上一定要把鹿林彗星拍下来,”何景阳说,“拍到我们满意为止,大概要一两点钟才能完活。”
第二天早晨一睁眼,这些追星族又成了穿梭在城市中的上班族,不同的是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怀揣着一个有关星星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