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 栗
无论是诗人还是小说家,在他们完成了“主业”之余,一般都会兼顾着写些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我”为主线的文体,使用这种文体进行叙述,内心的情感和生命的品相几乎不可遮掩。因此我固执地认为,散文其实就是作家心灵的密码,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他们的散文。
文学源自于人心的感受,从这种角度去看待一部作品的磅礴,作家的内心当有一种漫无际涯的激荡。可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有许多作家的内心已不再“激荡”了,一些作家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艺术标准,这种放弃使得原有的文学精神开始任意地滑落。不能不承认,现在的许多作品都完成得过于匆促,对于生命的处境,对于生存的理由,基本上来不及思考。其实,造成这种创作态度的原因也不难找到,那便是我们的作家有些浮躁了,他们提供给读者的,往往不是经过酿酵和悟化了的东西。
然而就在这个时刻,我以一种茫然的心态环顾四周,蓦地感到了一丝久违的温暖。给予我这份温暖的,是黑龙江作家吴宝三的一部散文集,书名叫《此情未被风吹去》。此书以创作者的深刻洞察与写作技巧,真实地表现了近百名人物的人生片断,同时也掺进了作家本人的深情和感悟。沉入到吴宝三从容、素常的文字,我感到了他心脉的强劲律动,感到了他温暖的人文情怀。作为以散文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物,他们是经过了作家思索和刻画的,因此他们凸显出来的风貌都给予了读者哲学上的引导和文学上的美感。
大凡是具备了美感的事物,一般都不会具有明确的标准,因为美感向来都是观赏者的主观认定。美应当是多种多样的,阴柔是一种,粗励是一种,悲怆也是一种。在吴宝三的笔下,近百个人物穿行于过去了的岁月,他们在精神上的那份昂扬与挺立着实地让我感动。写人物是要触及人物命运的,尽管这些人物生存地点和身份背景都完全不同,但我仍从不同的方向听到了他们怦然的心音。从榆林小镇到广阔森林,从海滨兴城到北京大学,吴宝三呈献给读者的是他一直醒着的记忆。或许就是由于这种记忆时时地在他脑海里循环往复,他的散文才忽而是霜冷长河,忽而是白云飞渡。
阅读吴宝三的散文,我并没找到多么新潮的文字,但我却常常被他富有张力的语言所打动。由此可见,所谓传统风格和新潮思维,其实并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取代,换句话说,那不过是思考方式的不同而已。吴宝三坚守着中华文字的纯性,他以朴实的文风抵挡着那种毫无道理的变异和花哨,真诚地探寻着天道人命的途径。他的散文拒绝了平庸的洋洋洒洒,没有了通常所见到的那种尖锐,许多的思辨和许多的质疑,反倒渗透了社会的内核。看来吴宝三是“入境”了,他强调的是理性的精神和意境的清远,寻求的是人文的关怀和情意的弥漫。
文章之道,往往无道,惟有“删繁就简”自古盛行。吴宝三在“无道”之中尊从“简道”,一方面是对散文魅力的尽情展示,另一方面又在文字之外进行了丰富的余留。比如写到北大教授川岛、比如写到森林诗人鲍雨冰、比如写到社会底层的老怀,他只用了寥寥两行字,其人物的生命就变得无比地鲜活。这些人生前都有着针对生计或理想的憧憬,但他们的故去却不像是对于自然法则的无奈顺从,倒像是在历史进程中遭遇了某种事件。更加让人思索的是,他们生前一直都在拚命地奔跑,他们没有机会停下来加入某个群体,因此他们永远都只能身陷孤独。我分明看到他们眼里已经蓄满了泪光,但他们却偏偏又那么洒脱地幽默了几句,那种含泪的笑谈可真是让人心酸啊!
人是无法避免与同类合作的,待在一起的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共同的关注,文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关注这些共同的关注。吴宝三散文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他省却了文章的复杂构架,只以一些素常的文字就展开了他赤热的情怀。凡是能够散发出温度的人,他必定会是一个闪耀着光芒的人,也必定会是一个能够温暖他人的人。如果这个人恰好是个作家,他下笔为文就会尽量地减少刻意的雕琢,然后再尽量地袒露内心的率真,否则他就无法得到那种“连自己都燃烧在里面”的心灵体验。读过《此情未被风吹去》我忽然觉得,最能滋养人眼的新颖当是古老中的新颖,最能温暖人心的真情当是风雨里的真情。
当然,《此情未被风吹去》也并不是完美无瑕,比如个别篇什中少了些跌宕和迂回,这可不可以算作是一种不足呢?不管怎样,吴宝三笔下流溢出的那种思辨质疑,那种形而上的深度思考,其实就是一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人生态度。如此我便在想,在吴宝三的心里,官也好,帝也罢,恐怕还是惟民是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