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立 高文义 张 吉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其在高校中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必须注重从实践中总结和凝练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规律,加强专业化、标准化方面的建设。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标准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126-03
[作者简介]周立,高文义,张吉,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它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起,教育部开始在国内10所高校试点,至今已有20余年,经历了一个被初步认识、受到重视、得到加强的过程,目前全国95%以上的高校已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专业化、标准化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和影响其长远发展的关键,为更多的国内外学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笔者结合我校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念与思路、管理运行的方式与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在此探讨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长远发展的好思路、好方法,以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
一、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实践体系
1、工作理念与思路力求时代性、前瞻性
近年来,我校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注重借鉴国内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宽视野,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及大学生身心成长特点,长远规划,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指导发展,开发潜能,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力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知自我,接纳自我;了解心理知识,具备正确认知心理现象的能力;使之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增强自我调控、挫折承受、人际交往、情绪与压力管理、环境适应等方面的调适能力;促进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及时必要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使之尽快摆脱障碍,恢复到原有的心理水平。达到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学会“三助”(自助、助他、他助)的终极目标;坚持发展性主导价值取向,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标准化进程,以普及化促进专业化;坚持预防为主,立足教育,重在发展的工作原则。将防范与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在具体工作中建立了“三三制”模式,即利用1/3或更多的时间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之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及早预防心理问题;利用1/3的时间及时发现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利用1/3或更少的时间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正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思路与模式的时代性与前瞻性的设定,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刻保持了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从根本上避免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重诊治、轻预防及纯粹“学科化”等倾向的出现,获得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2、管理、运行力求科学规范
学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建设,出台了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危机干预办法、心理咨询中心职责、辅导教师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原则、预约流程、普查流程、危机干预流程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通过多年的实践,构建了学校有督导、中心有专家、学院有专员、班级有宣传员的校、院、班三级管理模式:学校层面有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校级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总体协调、科学规划、宏观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由专业知识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心理咨询辅导教师组成“心理评估专家小组”指导各学院开展工作,开展咨询、普查、测验、评估、跟踪、干预、治疗等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成立“心理课题研发小组”进行心理调查研究,为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在各学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二级自助站,指定专门的辅导员老师,开展特色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重点干预对象进行跟踪、干预,及时向中心反馈干预信息;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宣传员,宣传普及心理知识,开展朋辈教育活动,及时搜集反馈心理干预信息。
实践证明,校、院、班三级管理模式有利于心理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校、院、班三级联动工作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危机干预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反馈,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阶段目标的实现。
3、力求工作方式、方法的多层次化
整合性与多层次性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所谓整合性,即整合各种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宣传教育与个别咨询、咨询辅导与自我调适、解决心理问题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咨询服务、宣传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统一。所谓多层次性,即活化载体,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心身健康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校近年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在思想品德课中有计划地增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选修课程,普及心理学知识,讲授各种心理现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坚持以每年的“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下半年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为契机,开展心理宣传教育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剖析学生成长中易出现的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与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心理现象。通过板报、广播开展专题宣传,定期印制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纸——《方舟》报,坚持每年向新生发送《新生心理健康手册》,开展网络宣传等形式,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立体式的宣传结构,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发挥朋辈教育优势,通过班级、寝室间的互动,开展“和谐班级”、“温馨寝室”创建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游戏之中,寓教与乐,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技能,提高学生自我调控、承受挫折、情绪表达及压力释放、环境适应等方面的能力。
4、师资队伍建设力求专业化、职业化
建立专职为主、专兼结合、职业水平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一直是学校的努力目标。注重整合资源,广泛吸收有过心理专业训练或讲授过心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师,以聘任形式确定心理辅导教师名单,构成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通过鼓励考取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外出培训学习等形式,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学校确立了案例会商制度,定期或随机组织心理辅导教师开展个案研究,通过
制定详实的工作方案、阶段性目标、咨询技术与手段等,增进心理辅导教师相互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实践能力;注重学生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每年辅导员学习、培训内容之中;积极开展工作经验交流,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思路、好做法;组织人员、邀请专家,对辅导员进行专题性、系统的心理培训;鼓励学工干部自觉学习心理知识。2008年5月,我校有26名学生工作干部顺利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证书,占全校学工干部总量的50%。
5、追求咨询辅导的实效性
咨询辅导的规范化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标准化的标志性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人员、场地、政策等方面的倾斜,推进咨询辅导专业化。心理咨询中心现有面积140m2,设有接待室、个体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团体训练室、档案室等功能区。配有单色玻璃、嵌式摄像系统、教育部研发的CSPA心理测验筛查系统、“心海”心理网络办公平台及肌电生物反馈仪等心理仪器和必要的办公设备,总资产15万余元。中心每周周一至周五下午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周面询接待时间近20个小时。中心开设心理咨询、职业测评与辅导、团体咨询、心理测验、成长辅导、生涯辅导、个人蜕变计划、展才活动、朋辈咨询活动指导等服务项目。咨询辅导的形式主要有面访、电话咨询、网络预约、网上咨询、信函咨询和现场咨询等。2006年底,中心又引进国内外较为流行的“箱庭(沙盘)疗法”,设有沙盘工作专区,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卓见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符合学生心身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教育活动坚持常态化,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的同时,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了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自我认知、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
过去三年心理中心咨询记录显示,学生日常心理咨询多以情绪情感、个性发展、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发展性问题为主。历年新生心理调查结果显示,新生入学后面临的心理困扰也多是发展性的,绝大多数可通过教育、阶段性适应预防加以解决。障碍性咨询人数较少,常见的是各种神经症,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情绪障碍、学习障碍、沟通障碍、适应性障碍、性心理障碍等,比例在3%左右。对普查、日常咨询中排查出的重点干预对象,学校制定详实、具体的干预方案,通过各级动态监控、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手段,对重点对象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与援助,有效地避免了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了校园的安全稳定。通过对重点干预对象的随机咨询回访、心理测验,显示绝大多数的干预对象现已能够正常学习和生活,具备应对未来的信心和策略。
学校多次在国家、省市心理健康教育会议上交流工作经验,部分兄弟院校、社会各类心理培训机构等,多次到校参观访问。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期间,教育部评估专家曾2次走访我校心理中心,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三、思考与体会
回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标准化建设经验,深深地体会到:
1、横向差距较大
尽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开展了20余年,在部分高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就全国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标准化程度还不高,发展不均衡,与国外相比,还存有很大的差距。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理念、思路与模式、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未能完全适应现有形势的发展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走普及化、专业化的道路
具体工作中必须注重揭开和打破“心理”的神秘面纱,创设条件,使心理健康教育贴近学生实际需求,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证明,心理沙龙、团体训练、校园心理剧比赛、朋辈互助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平民化的有效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普及化的基础上推进和实现专业化。
3、发展性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
要坚决反对过分夸大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倾向。高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发展性的,心理咨询是有局限性的,应更多地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侧重于个体良好的适应与应对能力的提高。严重、专业性的心理治疗与救助,必须转介至专门的精神科医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别于“就医治病”的医学模式,注重突出学校的教育与发展特色。
4、加强校际合作,不断探索新模式
高校间,特别是专业相同或相似的高校要加强合作,探索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事关人才培养质量,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相似性较多,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通用模式可行性强。应通过整合资源,尝试编写适合专业特点、指导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统一教材,探索构建符合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刘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