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人的命运和乡愁

2009-05-09 10:00吴晓东
凤凰周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安阳国宝故宫

吴晓东

高仁俊到台湾时只带了一身衣服,索予明还没来得及安顿好老母亲就上了船,那志良到台湾后劝说大家不要买木质家具,以免回北京时扔了可惜。李济一直盼着早点回安阳继续新的发掘,庄严在去世前还在和小儿子庄灵念叨自己终生的遗憾是没能把这些宝贝再带回北京去……

60年过去了,曾经伴随着文物来到台湾的那些文物专家,大多数都已离开人世。60年前几乎所有人在踏上台湾土地的那一刻,都以为这里只是他们短暂停留的一站,可他们从此再也没能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

在拍摄纪录片《台北故宫》的日子里,一幕又一幕的戏剧人生从历史的深处被打捞出来。在这些故事里,国家的命运、文物的命运和人的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令人叹息,更催人深思

庄严:一直带在身边的,只有国宝和孩子

1948年12月21日,712个装有来自故宫博物院等五个机构顶级国宝的神秘箱子,静静地躺在南京下关码头上,等待着离开这个港口。不久,国民党海军“中鼎”号运输舰悄然驶进码头,它将执行一个极为秘密而特殊的使命,终点是台湾岛的基隆港。

跟随这些文物一同前往台湾的一共有9个人,这其中包括一对夫妇,他们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庄严和申若侠。故宫文物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十几年跟随文物大迁徙的动荡日子里,他们的家已经简化成了几个包裹,一直带在身边的,只有国宝和孩子。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文物分三路西迁大后方。庄严押运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展览会”的80箱精品。先是借湖南大学图书馆暂存,再从长沙经广西桂林到贵州,接着到四川,抗战结束后再辗转回南京。这期间,庄严的妻子及三个未成年的儿子跟着他一路奔波,他的四儿子庄灵就出生在贵阳。

当年坐上“中鼎”号和父母、哥哥们押运着第一批文物去基隆的时候,庄灵只有10岁,但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飘洋过海的经历。那几天海面上天气阴沉,风强浪高,坏了一个推进器的“中鼎”号在海中前进,左右前后上下摇晃。人就睡在由文物箱子堆成的平台顶上,上面铺盖着油布,人像被不断摇筛的煤球。申若侠又因晕船吐了一路,就这样熬了四五天后,才终于到达基隆港

庄灵现在住在台北郊外的观音山上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和他父亲庄严一起第一批运送文物到台湾的大陆文物专家,现已全部过世,随着时间的日益久远,这段历史已经开始渐渐蒙上了灰尘,而对于生在文物中长在文物中的庄灵来说,中国历史上这段举世瞩目的文物大迁徙,勾画出来的正是他们家两代人的命运轨迹,那些岁月早已深深沉淀在自己的记忆里。

据庄灵回忆,庄严在台湾一直牵挂着石鼓的事。当年文物从北京故宫南迁,庄严奉命负责把安定门内国子监两庑的秦代石鼓包裹装箱,和故宫文物一起南运。庄严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终于完成这项艰巨的包装工程。这批石鼓自从战前在北平装箱运出,一直到运回南京,20多年来始终不曾开箱看过。由于石鼓太沉,没能带去台湾留在了大陆,庄严在台湾悬念不已,甚至“每一想起即寝食不安”。

许多年后,大儿子庄申从香港带来消息说,有一本专谈中国艺术的书《遐庵谈艺录》中曾经谈到石鼓后来开箱的情形:“1956年故宫有设置铭刻馆之议,因约同人于英华殿开箱检视有无损坏,余与焉。启箱则毡棉包裹多重,原石丝毫无损……”这个消息让庄严十分激动,他后来在《山堂清话》书中写道:“当我看完这段文字之后,不仅如释重负,内心更为之狂喜不已,40多年来对于这批国宝之运迁与维护,终于得到圆满的交代。”

1980年,82岁的庄严因肠癌病逝台北。此前,庄严常对儿子们说,他此生有两件憾事:其一,未能使三希堂的“三希”在台湾重新聚首。庄严在《山堂清话》中的《我与中秋、伯远二帖的一段缘》中曾写到过,当时第一批文物南迁之前,郭葆昌邀请马衡和庄严等人到他家吃饭,拿出了珍藏的中秋,伯远二帖供大家观赏。那时郭葆昌曾当来客及他的儿子郭昭俊的面说,在他百年之后,把这二希帖无条件归还故宫,让快雪、中秋、伯远“三希”再聚一堂。后来《快雪时晴帖》随大陆文物迁台,郭昭俊曾带着中秋、伯远二帖去台湾履行他父亲生前宏愿,但希望能得到一些报酬。但国民党政府当时资金紧缺,郭昭俊于是携此二帖远去香港,后来转售给国家。“三希”至今仍没能聚首,这个遗憾让庄严耿耿于怀。

而庄严第二个最大的遗憾,便是在有生之年,不能亲自带着这批迁台的故宫文物重新回到北京故宫,回到他成长求学、立业成家、浸润深耕历代中国文化艺术的故乡。他自己的一首小诗反映了他的复杂心境:“我与青山结宿缘,岩居招隐四十年。此日披图重太息,何时归卧故乡山。”

李济:只要文物是安全的,去哪个地方无所谓

1948年的冬天,和庄严夫妇一起搭乘“中鼎”号去台湾基隆的,还有中国考古学界的开创者、安阳殷墟考古发现第一人李济。年过半百的李济带着包括毛公鼎在内的珍贵文物登上驶往大海的轮船(由于时间仓促,司母戊鼎因为太重,没有被运上飞机,最后留在了南京机场),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故乡。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李济常常是在悠远的琴声中思念祖国。

80年前,由李济率领的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河南安阳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正当他们为自己的成绩兴奋不已时,抗战的爆发改变了一切。1937年,在故宫文物迁出北京4年之后,考古组在安阳的发掘不得不暂停。随后,从安阳发掘出土的古物和全部原始记录都装箱运走,和它们一起转移的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批文物。此时,李济正任职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作为押运人,他担负起保护文物迁移的重任。李济一家七口从此踏上跟随文物流亡的道路。

当年,很多人反对文物搬迁,有人劝李济不要跟着船走,怕危险,李济心里也很矛盾。但他的第一考虑是保护文物:“东西在,人就要在”。李济的儿子李光谟回忆那段时期,曾听见父亲和朋友在聊天时说:“只要文物是安全的,去哪个地方无所谓。”

当年,很多人反对文物搬迁,有人劝李济不要跟着船走,怕危险,李济心里也很矛盾。但他的第一考虑是保护文物:“东西在,人就要在”。李济的儿子李光谟回忆那段时期,曾听见父亲和朋友在聊天时说:“只要文物是安全的,去哪个地方无所谓。”

那时候很多知识分子还对国共和谈抱有希望,以为去台湾只是躲避一段战火,等安定后再回来继续从事自己的研究。这些文物在战火之中是很危险的,打起仗来子弹不长眼,万一文物被毁了怎么办?打完仗,再运回来不就完了。

为了文物,李济携妻儿迁居台湾。到台湾后,儿子李光谟的学业却成了问题。因为曾经休学,当地学校都没接收他,台大同意接收,但条件是让他倒退两年,并要求学日语。李光谟不愿意,他决定回上海同济大学接着念书。离开台湾的那天,李济正在台北圆山参加考古调查。只有母亲和过继的弟弟来基隆码头送他。李光谟当时心里想着暑假还会回来,并不知道这一走竟是永别,因为,两岸很快就隔绝了,直到李济去世,李光漠也没有去成台北。

近80岁的李光谟现生活在北京。当年由于药品短缺,李济的两个女儿先后在流亡的路上因病去世,李光谟成了李济惟一的儿子。李济曾希望儿子学医,但李光谟却没有遵从父亲的意愿,他后来改学俄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翻译工作。1955年,李光谟回大陆6年后,李济才辗转得知儿子到了北京,并已娶妻生子。从那以后,李济经常托在香港的朋友给儿子一家寄油、糖等日常物品。“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李光谟和父母的来往更加不易,收到了家书,马上就要烧掉,每一次“运动”都要被逼与在台湾的父母划清界线。

在海峡的另一端,李济只能通过日以继夜地继续整理安阳发掘报告来排解对儿子的思念。1950年,安阳殷墟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在中断13年之后重新开始。武官村大墓的发掘又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很多时候,李济都只能根据记忆将20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记录在报告中,或是通过从日本买殷墟的图片,通过香港的一本杂志了解到安阳殷墟的发掘情况。因为,让他魂牵梦绕的安阳已经远在大海的另一端了。

1977年,81岁高龄的李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安阳》(Anyang),为自己学术的一生划了一个句号。两年后,李济心脏病发,在台北逝世。

1995年,李光谟在离开40多年后第一次回到台湾,在台北的温州街,把父亲留下来的五个木头箱子的遗物整理了一个星期。回到北京以后,李光谟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整理父亲的遗稿。这对相隔近半个世纪的父子,终于在另一个时空里完成了心灵的对话。

粱廷炜:一家三代两岸守护故宫

梁金生的祖父梁廷炜是1949年护送国宝赴台的,留下历史记载:第二批文物1949年1月6日运出,9日到基隆,共计1680箱……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院刊上可以看到,这段历史被冠以充满感情的标题,故宫馆藏国宝“从此分两地”,而梁金生的家族也因为护送国宝赴台“从此分两地”。

梁廷炜祖孙三代都在故宫工作,他本人去了台湾,儿子梁匡忠和孙子梁金生都在北京故宫工作了几十年。故宫,已经成了梁家几代人共同的心灵归宿。

当年,尽管社会舆论对文物南迁各执一词,但从1933年1月开始,历时5个月时间,还是有5批文物共1.3万箱陆续运抵上海。已经懂事的梁匡忠清楚地记得父亲跟随文物一同南下的情景,“因为不知道上海是什么情况,母亲和我,还有两个弟弟就先留在了北京”。3年后,专为储藏南迁文物的南京朝天宫文物库房建成,并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上海的文物又分批转运至那里。父亲感觉形势基本稳定下来,一家人就在南京团聚了。可惜仅仅半年时间,中日战争就爆发了行政院下达命令,存于南京库房的南迁文物再次避敌西迁梁家人也由此开始了长达18年的迁徙生活。

“1937年春节是在北平过的,1938年春节在宝鸡过,1939年春节在陕西褒城县(现汉中市勉县)过,1940年春节在峨眉过,1941年春节在乐山过。”提起那段历史,梁匡忠总是神色黯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才能安定下来。此后很多年,梁匡忠一家仍旧是辗转漂泊,他用所到之地给孩子们取名:长子在峨眉出生,叫峨生,女儿是国宝迁徙到乐山时出生的,叫嘉生(乐山古称嘉定),接下来的两个孩子是抗战后文物返运南京以后出生的,所以分别叫金生和宁生。1953年开始,故宫文物陆续北返,梁家也调回北京,这时又有了一个小儿子,叫燕生。

1949年1月6日,梁廷炜登上招商局派出的海沪轮,护送2972箱国宝中的精华文物前往台湾,他带走了妻子和两个儿子,还有孙子梁峨生。而梁匡忠则被命令留守南京,看护剩下的1万多箱文物。当时梁家人就认为是工作需要,没觉得是个什么特别重大的事儿并没有生死离别那种感情。然而谁也没料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诀,等到上个世纪80年代梁匡忠辗转获得台湾家人的消息时,父母已经双双去世了。

一家人分居海峡两岸,看守着同样因战乱而一分为二的两个故宫,却彼此不能见面,而梁家和故宫的联系并没有因此而割断,随文物回迁南京后出生的二儿子金生,在父亲梁匡忠之后也进入故宫工作。“我祖父和父亲把文物运走,现在我又进行整理。”如今梁金生负责故宫文物的管理,被人们戏称为故宫国宝的“大内总管”。他游刃有余地掌管着100多万件文物的进进出出,无一件毁损。除了保管工作外,更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把故宫散落在民间的国宝征集回宫。梁金生管看得上眼的国宝级文物叫“东西”,经他征集回归的“东西”,每一件背后都有着一段曲折的故事。1995年以1800万元回购北宋张先《十咏图》,1996年以600万元回购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2003年以2200万元回购隋人书《出师颂》。

梁金生现在工作的地方离当年存放《四库全书》的地方很近,爷爷梁廷炜当年在北京故宫就是负责保管《四库全书》的,现在文渊阁已是书去楼空。梁金生每天上班都要从文渊阁路过,他很怀念那栋楼。

猜你喜欢
安阳国宝故宫
安阳之旅
安阳山
漫话国宝
雪中故宫
故宫
国宝收藏:朱旭佳
故宫大探索
旧爱新欢,谁在我身体里种下情花之毒
宝岛上的故宫
批评艺术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