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桂玲农民工孩子心中的女神

2009-05-08 10:02陈建辉
妇女之友 2009年3期
关键词:农民工老师孩子

陈建辉

漂泊在城市的农民工是流动的新生贫困群体。

由于盲目的选择,他们孩子的少年时代开始了动荡不安和艰难的生活。

那高楼后面的小屋,年久失修的棚户区,满街泥泞的自建工棚,半阴半阳的潮湿地下室都成了农民工孩子遮风挡雨的家。

这样的家,爱和温暖已经被遗忘。

这样的家,对魏桂玲来说却是熟悉得如同一个又一个朋友的面孔。在她心灵的地图册上,闭着眼,就能找到那窄窄小小弯弯曲曲的方位,以及每一个家的穷苦轮廓。

15年的家访,一万里的关怀路,已经让魏桂玲成了农民工孩子们的妈妈。

魏桂玲:瘦弱、单薄、疲倦、憔悴。

目光却有着沙漠中那胡杨树的风采。

去哈尔滨西,南岗区城乡结合部延兴小学报到的那一天,是教委催促着魏桂玲去的。那是1993年12月的季节,天寒地冻,雪压冰封,气温在零下20多度。

魏桂玲坐了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才赶到目的地。下了车,她举目四望,却没看见她想像中的朗朗书声的校园,她问一个在土路边修自行车的人:“延兴小学在哪?”

修车人答:在你身后。

魏桂玲回头一看,心比冬天还冷了。这就是梦寐以求的校园?

一排陈旧的冒着黑烟的土平房,三五棵东倒西歪的老榆树,残缺不全的围墙,锈迹斑斑的半扇铁大门,周边是凌乱不堪高低不平乱哄哄的棚户区。

她呆呆地凝视着这荒凉,一步一步移进校长室。

校长的热情倒比地上的炉火还旺。她拉着魏桂玲手第一句话就说:“你可来了。这里的学生都等着你呢。你不来,老教师退不了休啊。”

魏桂玲上午报道,老教师下午就退休走了。

魏桂玲问:“怎么这么着急?”

校长答:“环境苦,没人愿来。”

望着目光沮丧的魏桂玲,校长仍然在不停地介绍:“延兴小学是哈尔滨市农民工子女最多的学校,90%的孩子都是农村来的。他们没有户口,住所分散,家庭贫困,缺少教育,父母没文化孩子们很可怜。对于这样的学生,你要有思想准备,困难肯定会有的,但不能灰心。教师的职责是把学生培养成才。任务艰巨,好好锻炼吧。”

魏桂玲思考了片刻对校长说了一句:“农民工的孩子也是孩子,放心吧,交给我的学生,一个都不能放弃。”

两天后,魏桂玲成了五年级的班主任。

班级里有50个大大小小差别极大的学生。他们的穿着清一色是那种最廉价的地摊上的衣服。目光好奇,行为无拘无束,课堂上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毫无规矩可言。

魏桂玲搓着冰冷的双手,用炉钩去捅煤火,弄了半天也没弄旺。一个男生从后排跳过桌子,抢下炉钩说:“老师,你不会烧,我教教你。”说完,三两下就把火苗整旺了。煤烟却弥漫了整个教室。孩子们都哈哈大笑,魏桂玲被呛出了泪水。

中午,学生们该吃饭了,第一天上课,魏桂玲没有准备,她坐在教室看着孩子们吃饭。他们饭盒里装的都是什么呢?

她一边帮助学生们在炉盖上热饭,一个一个看盒里的内容。那景象,很凄凉:玉米面大饼子,大楂子粥,黑糊糊的馒头,土豆丝、白菜片、芥菜缨子、葱和酱,没有一个盒里有鱼有肉。最后一盒打开时,总算发现了几块酱色很好的红烧肉。

魏桂玲长舒了一口气问那个学生:“你妈妈红烧肉做得挺好啊?”学生不好意思地回答:“老师,那不是肉,是萝卜条。我一馋肉,我妈就用萝卜条糊弄我。”

魏桂玲心里酸酸的。

她望着狼吞虎咽的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的生活质量太差了。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们没有出声,只有一个男生小声说:“家里穷”。

魏桂玲说:“因为没有知识。”

每天上课,总有三四个座位空着。这边的空位刚刚有了学生,那边的座位又没人了。开始,她严厉的批评了那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学生。但毫无作用。

焦急的魏桂玲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些孩子为何逃学的原因。

她做了一个计划:用一个月挨家挨户做一次农民工家访调查。

第一个学生是总是空座的孙喜旺。这个孩子,已经一个月没到校了。

魏桂玲行走在泥泞的棚户区,找到孩子的家时已经搬迁了。她又去邻居提供的一个偏远的建筑工地,足足走了3个小时,终于在一个低矮的简陋工棚里,发现了蜷缩在角落的孙喜旺。

见到老师,他的眼泪刷地流下来了。没等老师问,他就难受地说:“老师,我不能上学了,我爸让我当瓦工,砌砖挣钱。”魏桂玲急了:“瞎说,你才13岁啊。不行,我不能让你爸把你毁了。”

魏桂玲找到孩子的父亲,父亲说:“魏老师,孩子不上学了,让他跟我一块砌砖,挣点钱。这孩子,也没啥出息了。”

魏桂玲说:“孩子是你的,他以后干什么,我管不着,但是现在他是我的学生,必须跟我回学校上学。”

“上学有啥用,家里饭都吃不上,在工地还能混口饭吃。谁能让他有饭吃,就让他上哪去。”

“我能,只要你让他回学校。你是孩子的父亲,你就忍心让你13岁的儿子再像你这样出苦力一辈子?”

父亲无言以对。

魏桂玲理解地商量:“把孩子交给我吧。以后的午饭,我管了,你家远又没人做饭。”连续半年,魏桂玲每天都带两份饭,一直到他的父亲完工。

家访的力量,让魏桂玲发现了一条挽救农民工孩子命运的通途。她让班里的孩子把自家的住址,路线,家长姓名一个一个写在她的日记本上,然后一批一批地走访。每走访一个,都要把孩子家里的生活条件、贫困特点记在本上。甚至家里缺少什么,需要解决孩子的具体问题,都分门别类做了笔录。

2005年9月1日清晨,魏桂玲刚一走进教室,就发现李阳、李光这对双胞胎兄弟的座位上空荡荡的。她的心沉了一下,立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因为,这对双胞胎的父母是湖北来哈尔滨弹棉花的。在家访中,孩子的父母把她视为亲人。她对双胞胎特殊的关爱,让孩子由自卑变得阳光,学习兴趣日新月异,两个孩子已和她难分难舍。魏桂玲刚要到棚户区找他们,门外,父母领着双胞兄弟已经站在那里了:“魏老师,我们和你告别来了。这里的棉花弹得差不多了,没活了。孩子说以后再也不能见到老师了,想再和你说几句话。”听着妈妈的话,魏桂玲着急地问:“怎么又要搬家,这两个孩子刚刚有很大进步,你们能不能留下来,为孩子的学习想一想?”父亲说:“老师,您对我们的恩情太大了,可是,我不弹棉花没有钱挣啊。”两个孩子满眼泪水拉住她的手说:“我们不会忘记老师的,要是能永远在老师身边多幸福呀。”魏桂玲知道已无法留住孩子了,就说:“记住老师的话了吗?和你们爸爸妈妈说一遍。”

孩子们一字不落地答:“无论走到哪里,要用知识改变命运,要用自信战胜自卑,哪怕有一天去市场卖菜,也要用知识去卖。”

魏桂玲含泪笑了。

漫长的家访路,让魏桂玲筋疲力尽。

地址走错,迁移,没有通讯,父母离异,单亲孩子,复杂的家庭背景,漂泊不定的居所,这一切都是家访的障碍。完成一天班主任工作后,魏桂玲的家访日,只有靠所有节假日和晚间,最初是自己走,结了婚是丈夫陪着走,有了孩子,又带着儿子一块走。

悠悠15年,从魏桂玲肩负起农民工孩子班主任的那天,已经走进了一班又一班的无数个贫穷学生的家庭,行程万里,无一处高楼大厦灯火辉煌的小区。破旧凌乱,低矮泥泞黑暗无光的小巷里,总有她疲惫坚定的前行身影。

每次走访,魏桂玲都像出征的战士,肩背物件,手拎物品,怀揣人民币。肩上背的常常是给农民工孩子的被褥、衣服,手上拎的,是送给那些没有生活来源的贫穷孩子的生活用品,怀里揣的是救助那些没有依靠的家庭孩子的费用。

家里的东西拿得差不多了,她的脚肿得穿不进鞋了,还经常被狗咬破衣服。

一次她去找一个刚刚进步的孩子。孩子早上总是迟到,又由迟到学会了旷课,魏桂玲觉得奇怪,既然都愿意学习了,为啥还总是这样无纪律。

当她终于在一间窄小的七、八平米的小棚房里,找到了孩子时,她惊呆了:孩子正坐在坑上流泪,她的右脚穿着一只已露着脚趾的鞋,左脚上的鞋是另一种样式,上面绑着麻绳,两只不是一双的鞋内是一双光脚。

魏桂玲终于明白了:“你是不是没鞋穿,上不了学了?”孩子说:“这是我姥姥的鞋,都掉底了。”魏桂玲又问:“你爸爸妈妈呢,他们怎么不管你呢?”孩子伤心地答:“我早就没有爸妈了,他们离婚了,都找不着了,就剩下我和姥姥了。”

这个孩子,之所以还能坚持上学,竟然是她的姥姥打工供她去学校。魏桂玲望着可怜的孩子说:“孩子,不用怕,以后,我就是你妈妈。”

她拉起孩子,擦去泪水告诉:从明天,你一年四季都有最新的鞋穿。

魏桂玲又告诉她的姥姥:“孩子太苦了,以后她的鞋都归我买。您就让她去学校吧。”姥姥感激地说:“我和孩子咋样才能报答老师的恩情啊!”

过度的劳累和对农民工孩子太多的牵挂,让魏桂玲身体越来越差。终于有一天,她发现乳腺患了肿瘤,而且不止一个。她没动声色,继续按计划一个一个去孩子家走访。每次乳腺疼痛,都是在行走的震动中加剧。

汗流泪流,疼痛难止。她坚持把要说的话说完,才放心地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家。在这样的病痛下,未缺过一次课,没请过一回假。

然而,最让她感到焦急的就是农民工学生对自己的放弃。一天,有一个不想再上学的孩子说:“老师,大街上要饭的,不上学,也能吃能喝,啥也不缺。”魏桂玲一听立刻气愤了,她毫不留情地教育他:“老师最瞧不起大街上的乞丐,因为他们没有尊严,因为他们没有本事,因为他们没有知识。你可以不上学,但绝对不可以做乞丐!”

大量的家访调查,魏桂玲感到农民工的孩子几乎都有自卑的影子。他们在城里人面前不自信,不敢正视生活。魏桂玲决定要改变这种人格上的障碍,激发起他们的求知热情。

她每次上课,都要先用故事讲解做人的尊严,尊严比知识更重要。她对这些穷苦的孩子们说:“你们可以不上大学,但是,你们必须要做一个自强的人。一个人可以贫穷,但是贫穷也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记住:

你们的智慧不比城里的人差,生命价值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千万不要放弃希望。”

现在,魏桂玲班里的孩子们都知道了这做人的道理。他们常说,有魏老师,我们谁也不怕。

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农民工孩子的教育学习上了,魏桂玲终年顾不上家事。年迈多病的父亲几次住院,魏桂玲都是在课堂上讲课。最后一次病重时,魏桂玲一手拿着书本一手握着手机。仍在讲课。要期末考试了,这是学生们最关键的时刻,她去重症监护病房看了父亲,又匆匆赶回课堂,完成最后的一课。她怕再也见不到父亲了,就把手机开着,牵肠挂肚的想着老人。她恐惧手机的铃声,她非常清楚,一旦手机响了,便是父亲的永别。

当她终于完成了辅导,准备全力陪护父亲,脚刚抬起,手机响了。她的心立刻凝成一团。她抖动着听到家人说:

“老人病逝了。”

为了农民工孩子提高学习,一个都不掉队,她把自己的孩子扔在家一个月。她的学生成绩上去了,自己的孩子学习却一落千丈。老师的孩子没有一个学习不好的。而魏桂玲例外。

魏桂玲的心没有白操。

15年家访的力量,让她班级里的所有农民工孩子一个都没失学,没有放弃。每年的考试成绩都排在了全校第一位。哈尔滨延兴小学王丹校长告诉我:

“魏桂玲老师最大的贡献是,她用双脚,用家访的力量创造了教育者的奇迹,没有魏桂玲1万多里的家访路,这些贫困的农民工孩子早就弃学而走了。”

2007年这位以母爱为本的农民工孩子的教师,震动了全国教育界,并获得了百项之多的荣誉,被评为“感动哈尔滨人物”。

2008年哈尔滨南岗区教育局专门出版了《一个都不放弃》魏桂玲培育农民工孩子的精美“口袋书”。

这本被誉为教师必读的“班主任口袋书”里,装满了魏桂玲爱的艺术。

猜你喜欢
农民工老师孩子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