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素描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2009-05-08 10:02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改革教学

刘 岗

【摘 要】 高校素描教学中,应加强素描的意识培养,深入阐述构图设计等基础概念,拓宽训练和认识范围,尝试多种表达手段,提高学生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

【关键词】 高校素描;教学;改革

一、加强素描的意识培养,防止教学中把手段当作目的灌输给学生

素描意识的培养是素描课应该重点强调的内容,而目前的状况是只对学生灌输某种画法,不谈认识。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们对素描的认识产生偏差,在课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表面特征的描摹,这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们首先认识什么是素描,素描训练首先是一种观念和认识方法的训练——即对整体认识和整体表现的培养,并且这种观念和认识是在以后的各科学习中发挥着普遍方法论指导作用的根本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强调这种观念,体现这种观念,把素描意识的培养当作重点来抓,使学生们尽快树立起正确的认识方法,并在正确的认识方法指导下用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尝试,从小心翼翼的描摹中解放出来。而认识方法的培养不正是教育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吗?在这里并不是片面地强调观念摒弃传统塑造,传统形体塑造有其必不可少的存在理由,因为它是造型的基础,但它只是造型基础中的一种,造型训练还有其他好多的方面,如“画面形”的训练,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就提的不够。这就极易给学生造成误导,认为描摹就是素描的终极意义,学生们面对着陌生的模特毫无感情地机械描摹着,唯恐犯下结构不准确的“大错”,这应该是素质教育中的一种失误。应该让学生明白目前所进行的训练是什么目的,它的作用及不足,同时进行多种造型形式的探讨,让他们知道造型的多条路径及多种可能性,扩展他们的思维。

作为将来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执行者,如果在学校里只学到一些画匠的手段,那是远远不够的。他应该掌握完整的艺术思维方式,否则他无法让孩子们了解美,无法让孩子们解读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无法启迪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并主动地感受世界。如果他没有这几个方面的技能,他将不具备一个中学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也证明我们的师范美术教育存有不足。

二、应对教学中的概念深入阐述,防止简单地理解和传授,导致学生们理解力不能更快地跨上新台阶

“构图”是素描学习中最先了解到的概念,也是了解得并不深入的概念,学生只知道把描绘对象安排成三角形等简单的布局。而对构图更重要的其他作用却知之甚少。好的构图在表达意图方面能以一当十,因为构图的意思更接近设计的某些含义,在意大利语当中,构图和设计是一个意思,即构图是把一个主题转变成一个最终与内容为一体的空间结构。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们利用包含设计思想的构图来表达内容和情绪。可以从美国人Ralph Coburn的作品《无常系列》那里体会到这一点,他利用大量的等大的黑白两色三角形来组织画面,并按照一定的秩序排列,虽然没有什么具象的形象,但通过不同的组合我们视觉焦点随之变化,从而情绪也跟着起伏跌宕。虽然它们并不是用素描工具完成的,但是它们是符合素描意识的,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拼贴中所达到的目的正是素描构图的终极意义之所在——既利用基本的形式,通过刺激观众的视觉引起观众情感的反应,从而有效地配合画面内容达到作者意图。现在在教学中对构图的这些作用讲解还不够,应该训练学生们利用构图来表达各种不同的主题,如:节奏,压力、紧张、舒缓等各种情感以及如何引导观众的视线沿着作者的意图流动,这些都是构图的基本功,都应该重点讲解,比如“节奏”,它是一种定时运动感,可以规定画面的运动频率,影响人们的视觉跳跃;“压力”,是一个形对另一个形是否施加力量,以及施加多大的力量,这取决于两个形状交汇点和交汇角上的压力。对画面形式力量的理解可以更有效地把握形式,控制画面情绪,将内容与形式紧密地联系起来。

可以在籍里柯的作品《梅杜萨之筏》的构图中得到如何处理紧张情绪的启示,救生筏上的帆鼓足了风吹向画面的左方,形成了一个方向性极强的三角形直指画外,而呼叫求救的人们形成了另一个三角形指向画面的右方,两个三角形相互拉扯,暗示着自然力量与人的力量的抗争,死亡与求生本能的抗争,整个画面由于两个三角形相互拉扯而充满了紧张的情绪。正是精妙的构图为该作品的思想和灵魂增色不少。

三、拓宽训练和认识范围,提高学生们的思想理论水平

应该把风景引入素描课程设置中来。大自然的纷繁复杂,可以帮助学生们练习主动观察和表现的能力,从复杂的客观景物中提炼出需要的形象,重新创造那些山石树木。概括地说就是通过画风景来了解某个形状自身的结构以及作为画面组成部分的该形状结构。大自然是如此的丰富多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各种我们所需要的感受和形式,可以用来进行几乎所有课题的研究,并充分发挥学生感受的主动性,扩大学生认识和表现能力的应用空间,有助于摆脱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描摹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并有助于艺术观的培养。当人与大自然交流的时候,总是心情愉悦和充满创造感的,他会发现更多的兴趣点和表达方式,这也正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培养学生们的发现意识。同时要培养学生们对他们的发现的驾驭能力,也就是较高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因为感性的激情最终还是要靠理性的处理才能完美地传达出来。而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跟学生们的知识面是成正比的,因此要鼓励学生们多读书,多思考,多深入生活,提高认识水平。认识水平提高了,就会知道如何调动各种造型因素,采用何种形式去表现对象。在这里面发现和认识是起着关键作用的,没有发现和认识就没有新颖的作品,没有对形式的准确利用则画面的内容就无法准确表达出来。正如美国人伯纳德·奇特所说的“一幅好的作品首先与发现有关,其次与理解有关,最后与对形式的看法有关”。

塞尚的《一棵树的速写》明确地表达出他的主观认识,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领会如何改正不顾总的空间组织而只顾个体物象这个常见病。他画树木的体积,但不是去强调雕塑般的起伏,他驾驭着物体形状的轮廓线,使其开开合合,打破了树的体积。因此,树的各个形状之间极其周围的空气仿佛犹如树一般被充分塑造出来,空白犹如物体一样实在。表达出塞尚的艺术观,创造坚实的,画面需要的一种形式。

与塞尚不同,达芬奇画树善于夸张树木分枝的交接点,表现出骨骼和肌肉般的连接方式,树枝优雅别致,宛如人体一般。这与达芬奇儒雅的人文主义世界观是相一致的。

因此,画者应从两个角度去研究每个形状:一是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特殊的体积结构;二是把一个物体用作某种特殊空间结构表现的构图工具。而这个目的的实现需要画者有较强的理论认识水平,所以扩大训练范围积累实践经验和提高理论水平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应该让学生们尝试多种表达手段,避免在感受和表现上出现概念化

为了让学生们从各个方面理解素描,我们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训练学生的表现能力。长期的习惯使他们无法摆脱惯性的束缚。

对“细”的片面理解使学生们在对形体表面“维妙维肖”的描摹中获得一种满足,并陶醉在这种满足里,却不去考虑他的感受是否得以体现。因此我们不妨以表达感受为主题,抛开铅笔这种传统工具改用其他材料,以传达情感和培养素描意识为目的训练一段时间。

比如毛笔,保罗·克利在他的《自画像》()里就用了一种东方的毛笔,画出由厚到薄的线条,用稀释的墨水画出大块淡彩效果,用干笔擦出些笔触,从而丰富了这种技巧。马蒂斯在某些作品中也使用毛笔,如《裸体与黑蕨》(),画面上充满了各种形式的线条,层次分明,语言丰富,而且形式统一,出发点明确,充分地展现了人物与环境的对比统一关系,虽然没有细节刻画,但是传递出作者观察的敏锐和观念表达的准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再如色粉笔,色粉笔的笔触既是平面的又是线性的,人们可以同时拿他来画素描和色彩,丰富学生们的表现手段。夏尔丹动人的最后一幅《自画像》,就是一幅色粉画。画面上有一个平滑的色调层次,在这个色调层次塑造出了有体积的人像,由于色粉画的特殊质感,画面似乎在光线中微微的颤动,表现出特定的光线氛围,传递出作者当时特定的情感。

混合媒介,混合媒介是一个不严密的定义,指的是在一幅作品中有多种材料与技法的结合,以创造出一种混合材料素描。这并不能保证把画画好,但可以帮助学生们学会把种种材料结合起来去创造一个物象,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了解各种材料的机会,拓宽认识范围。

与其他视觉艺术相比,素描是一门富有魔力的艺术,没有其他的媒介可以如此便捷地从思维过程走向形象,而不必受材料的繁琐准备的困扰。素描适于所有的造型手法,即可以直接反映周围的形式,也可以创造新的复杂的形式。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有多种可能的而不是以某种通用的“技巧”去禁锢他们的宽松环境,用某种“技巧”去装饰一件作品或去隐藏内容上的缺憾对学生们的发展是危险的,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这种负责任的认识。

猜你喜欢
改革教学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