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波
《流亡的巴黎——二战时栖居纽约的法国知识分子》
[法]艾曼纽·占瓦耶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流亡”,这个词对于有着革命传统的法国知识分子来说,充满了不确定与恐惧。《流亡的巴黎》作者卢瓦耶说,“流亡”——很多时候让法国知识分子想起的是1789—1793大革命年间背叛祖国、受人唾弃的贵族及其附庸。所以,当1940年6月法国向纳粹德国投降,黑暗降临曾经的自由之都时,法国知识分子的选择就变得尴尬和暧味。
留在国内,意味着失业,忍受盖世太保的监视甚至监禁,以及学术或艺术生命的终结。或者,不堪忍受,走向抵抗,学者扛枪,文人陷阵。如已知天命的年鉴学派第一代大师马克布洛赫加入了地下抵抗组织,最终死于纳粹之手。
1940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向法国的知识分子伸出了橄榄枝。此前,这个基金会已经拯救了德语世界的众多犹太知识精英。现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向法国精英知识分子招手了。
在卢瓦耶的叙述中,有着“大夫死社稷”情结的法国知识分子的流亡,多少是有些不情不愿。这份流亡名单,我们今天仍可辨认的学者与文豪,就有《娜嘉》的作者布勒东、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画坛巨子儒勒·罗曼、小说家圣埃克絮佩里以及诗人圣琼·佩斯,至于其他今日可能已经名声黯淡的知识分子,更不计其数。他们从法国的马赛港出发,经过数周的风浪,抵达美国的纽约,并在这个避风港栖身,等待漫长的二战过去,以重返家园。
与德语世界的流亡者很快融入美国主流文化不一样的是,法国人在纽约,显得格格不入。法国知识分子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有热切的复国之心,更有根深蒂固的对美国熔炉文化的轻视乃至敌视,这些法国流亡者的心态,可以从他们后来的回忆录中窥见。著名的左派人士布勒东在他的回忆录《与安德烈·帕里诺德谈话》一书中,把在美国度过的5年浓缩成一小段,并总结为这样一句话:“在那里我的自由受到限制,毫无地位,只希望时间过得快些。”
声瓦耶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对比,1945年后,法国的流亡知识分子几乎尽数归国,而德国的流亡知识分子(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却基本留在了美国。文化认同的差异导致了法国人难以融入美国文化。但这本《流亡的巴黎》主要叙述的,却是另一个层面的故事。当法国的流亡者归国之后,他们却并非受欢迎人物。
1945年,参加过抵抗运动、文学和哲学世界新的风向标式的人物萨特造访纽约,受到法国“流亡知识分子群体”的强烈关注。萨特告诉纽约的法国知识分子们,波伏娃和加缪将是未来文坛的巨匠,这是告诉纽约的前辈们,你们已经过时了。萨特另一件事是在《费加罗报》撰文,称彼时侨居美国的著名法国记者塔布依被美国收买了。此事也引起了流亡者们对“叛国”罪恶的恐慌。
果不其然,二战之后,具有浓厚“革命”倾向的法国掀起了清洗运动。沦陷成了法国民众、知识界心灵中的一块污垢,清除“法奸”,意味着告别耻辱。曾经在国内参与抵抗运动的知识分子(如萨特)和革命者的地位急速上升。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流亡5年的法国知识分子纷纷返国。但在某些人眼里,他们背负的“叛国者”的罪名与“法奸”并没有多大区别,他们的重新返国并未能重新获得教职,也未能在文学界重新找回昔日的光荣,新一代知识界的领袖人物萨特甚至撰文指责“流亡者们”试图“窃取胜利的果实”。
卢瓦耶于此提出了她的命题,我们应该如何叙述历史?她试图以一本知识分子流亡史来为一代法国知识分子慰平心灵之创伤。卢瓦耶以平和的语气说道,二战期间留在法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爱国热情其实未必有流亡者来得高,以高龄之年投身疆场如马克·布洛赫,毕竟是凤毛麟角,多数留在国内的知识分子,仍是庸碌之辈。轻率地指责固然容易,但是在危难之际,流亡他乡,以作品、以实际行动支持盟军的抵抗事业,也未尝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如何叙述法国二战流亡知识分子的命题,多少也让人想起中国抗战期间知识界的争论和分歧,以学术为志业的,多数仍在云南的西南联大避风港中教书育人,而忧心于民族国家的较为激进的知识分子,则北上延安。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之际,如何作为,始终是历史的两难。 编辑 晓波 美编 黄静
《民国外交强人陈友仁——一个家族的传奇》
这是一部跨度
150年的家族传奇,也是一部封建中国步入现代中国的革命历史。书中以民国外交强人陈友仁为主,旁及他的父亲及儿子,叙述了陈氏一家三代与中国从太平天国到20世纪“文化大革命”历程之间的紧密关联,见证了近代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变,反映了一个华侨家族对祖国的爱和对中国现代革命的贡献。
陈元珍 著香港三联书店
《中情局罪与罚——CIA60年秘史存灰》
本书纪实性与原创性相结合。两度普利策奖得主蒂姆·韦纳虽不是中情局人员,却通过5万多份翔实的档案资料(主要是中情局的内部档案)、对中情局退休特工(包括十位中情局局长)的上百次采访调查整理成书。以生动的文笔和清晰的历史脉络,披露了大量的绝密资料和历史内幕,如冷战、反恐、原子弹、秘密警察、“9·11”等。
[美]蒂姆·韦纳著 海天出版社
《读家秘籍——一个贩读分子的阅读笔记》
由“夏邦说书”到“无间书道”,启航的网络视频读书节目逐渐被人所关注。从内容上讲,本书既可算是“特色书评集”,还可算作“奇闻逸事录”。由于视频节目的特殊性,在涉及大部分图书时,启航都会“将高雅化通俗,将深奥变故事”,而这些案头变成书后,就成了一本适合大众的精神食粮。
启航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