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佤山前世回眸的情人

2009-05-07 09:22
数码 2009年5期
关键词:佤族

张 莉

走进云南普洱市西盟阿佤族自治县的地界,满山遍野的绿色扑面而来,把我们这群饱受舟车劳苦的“色友”们从昏昏欲睡中激醒。车顶上滑过的树枝招展着,连绵的群山流动着,茂密的原始森林闪着诱人的眼神。阿佤山,像前世回眸的情人,亲切又神秘。

神秘“龙摩爷”

龙摩爷景区是探究神秘的阿佤文化的首选地。“龙摩爷”为佤语发音,意为圣地,相传是众神灵的聚集地。过去,每当举行重大活动,或者部落与部落之间解决矛盾和纠纷时,阿佤人都要举行盛大的剽牛活动,并在剽牛活动过后,把牛头送到龙摩爷圣地,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久而久之,“龙摩爷”里的牛头越来越多,千姿百态的牛头强烈冲击视觉,震撼神经。在这里,原始的祭拜仪式,魔巴的咒语,以及佤族世代口耳相传的故事,都让你体会到这个五十多年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古老民族的历史与沧桑。

抱着敬畏的心态,我们走进“龙摩爷”圣地。县城边,被誉为神湖的勐梭龙潭湖边上,就是佤族朝拜神灵,祭祀祖先、祈福求安的神山——“龙摩爷”,一路古木参天,我们拾级而上,开始喘气、出汗时,“龙摩爷”也就到了。只见不计其数的牛头沿着残崖绝壁向密林深入延伸,地上、树桩上,枝杈上,绝壁上,挂满了牛头骨,有些牛头上长了青苔,空洞的眼窟窿似乎在说着久远的故事。几缕阳光从树梢上钻下来,静静地趴在苍白的牛头上,只有它们才是这块圣地的守护者。

大榕树下的永老寨

阿佤山的山美,阿佤山的云更美。在这里,低海拔河谷的暖气与高海拔沿山下滑的冷空气相遇,形成了逆温层下厚厚的云海,是阿佤山的一大看点。当地人介绍气象条件具备时,山谷,村寨都被云海所覆盖,如蛟龙翻腾,似波涛拍岸。无奈天公不作美,这一路,我们从西盟县的老县城,一直追到孟连县的僾尼山寨,阿佤山都是以淡淡的薄雾遮脸,似羞似娇,终不肯露出她最美的一面。

阿佤山的云没看到,姑娘却看到了。岳宋乡永老寨是一个依山而建的传统佤族部落,也是佤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自然村,2006年5月被正式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这里,姑娘的筒裙是自己织的,村民们还保持着自己织布,春米等生活习俗。三位姑娘为我们演示了日常的春米过程,春杵一起一落间,颈上的料珠跳了起来,银饰相碰叮当作响,火红的筒裙一飞一扬,一股青春气息呼拉拉就跑了出来。佤族人以健康为美,难怪春米的姑娘最受佤族小伙的青睐。

佤族人以黑为美,以前还有把牙染黑的习惯。黑亮的牙齿和健康的黑皮肤相配,才能保持阿佤人步调一致。黑亮才美丽,佤族姑娘确实漂亮:头发又黑又亮,眼睛又黑又圆,厚嘴唇、高鼻梁,像佤族的舞蹈一样,透着一股野性美。银色的发箍,银色的耳环,银色的项圈,银色的腕镯,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姑娘整个人都是亮的。

有佤族居住的地方必然有竹子。阿佤人舀水要用竹瓢泡酒要用竹筒,喝酒要用竹杯,盖房子,扎篱笆都要用到竹子。以前寨子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塑料桶,煮饭洗衣都要用竹简去背。竹筒有半人高,用一根绳子套在头顶,看到用竹筒背水的姑娘,就知道她们是阿佤人。

阿佤人的屋顶覆着茅草,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是家禽的活动场所。调皮的孩子捡几颗石子捏在手里,把楼下的鸡狗当做了射击目标,一时间鸡扑扇着翅膀“咯咯”乱飞,狗恼得“汪汪”乱叫,直到楼上的老阿妈扯着嗓子驾起人来,顽皮的小孩才歇了手。这时,做饭的炊烟也升起来了,缭绕在凤尾竹间,恍如到了世外桃源。

在榕树下,我们与穿上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一起联欢。大榕树有四五层楼那么高,主干要十多个人才能合围过来,榕树伸出的树枝垂下无数气根,气根伸到地上又长出了根须,形成独树成林的茂盛景观。佤族人崇尚万物有灵,水里有水鬼,树里有树鬼,大榕树是他们敬畏的神灵,除非自然死亡,否则都不能砍伐,所以村村寨寨都有大榕树每个村寨的大榕树都枝繁叶茂。阿佤人,同万物一起,自然生长。

大家一起跳起来

传说,阿佤人的祖先从山洞出来后不久就有了木鼓,它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是用来“召唤神灵”的神器。木鼓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时才能敲打,过去木鼓与舞蹈并没有关系,到了上世纪80年代才被搬上舞台,演变成佤族民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

拉木鼓是佤族最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佤历1月(即公历10月),寨子里最有经验的老人进山选树,劈下所选树木的树皮,拿回来由魔巴杀鸡卜卦,哪棵树的卦好就用哪棵做木鼓。木鼓树确定后,由魔巴率领青壮年男子进山将树砍倒,断下一截做木鼓。拉木鼓的场面极为热闹壮观,全寨男女老少盛装将木头拉回,人们以能摸一下拉木鼓的绳索为最大的荣耀。木头拉到寨外要举行隆重的剽牛祭神仪式,做完这些仪式,木头才能凿成术鼓,安放于鼓房内。木鼓有公母之分,公木鼓用红毛树,发音高亢清亮,母木鼓用麻公树,沉浑悠扬,响声遥远。过去,只有逢村寨大事,或械斗,或集会议事,或祭祀鬼神,或告急友邻才能敲响木鼓,平时是不能随便敲的。

西盟勐梭龙潭往上走几十米,就有一座专门放置木鼓的永克洛园,即木鼓博物馆。一只直径2米、长4.5米的木鼓,据说是世界最大的实木木鼓。除了这只巨型木鼓,附近村寨的木鼓都寄放在这里,待节日到来后,村里人专门举行仪式将木鼓拉到庆典场所,敲响木鼓,尽情狂欢。

木鼓舞粗犷豪放,舂米舞飘逸潇洒,剽牛舞剽悍动感。佤族舞蹈源于宗教祭祀活动,现在,宗教祭祀色彩已经淡化,佤族舞蹈成为群众性的娱乐和表演舞蹈。勐卡镇的班哲村中,我们和村民一起跳起圈圈舞。“村村寨寨(哎),打起锣,敲起鼓,阿佤唱新歌……”,我们在阿佤人的快乐中步调一致地跳起来。

阿佤山的太阳把广场照得发烫,男人围内圈,女人围外圈、跺脚、转身、撩步、这是佤族“串姑娘”(男女谈恋爱时)时的一种舞蹈。圈圈舞千变万化,甩头舞、剽牛舞都可穿插其间。听,“嗵嗵嗵”的舂米声响起来了,这时跳的是舂米舞。佤族的舞蹈来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佤族祖先当年刀耕火种的身影你都可以在舞蹈中捕捉到。

阿佤人会走路就能跳舞,这话一点不假,联欢人群中,只有脚鼓高的小孩,也能把芒锣敲得铿锵有力。不管年少年老,不管是男是女,跳起来吧,用你的热情,沉醉在阿佤山中。

醉在阿佤山

烈日下,嗓子干得冒烟,阿佤人递上的水酒清爽可口。小红米做的水酒,据说连坐月子的媳妇都可以喝。几个平时滴酒不沾的人,既受了佤族同胞热情的感染,也相信这样的阿佤水酒没什么后劲儿,在同一个酒杯里与佤族村民一起喝起来。酒杯里的酒必须喝得一滴不剩,这样是对主人的尊敬,客人喝得越多,主人越高兴,一杯接一杯,主客尽欢。

佤族认为“无酒不成礼”,晚间的酒宴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佤族人的豪爽好客。佤族

姑娘和小伙们,个个能歌善舞,一曲歌一杯酒,歌歌唱到你的心扉。欢迎,祝福要唱歌,表达高兴和依依不舍的心情要唱歌,诉说朋友之情要唱歌,《江三木落》、《同沙美》……大家惊诧于佤族百唱不穷的民歌,更为嘹亮的歌声而折服。这时水酒的劲道也显出厉害来,本车的淑女代表先倒下了。不知是这里的酒醉人,还是这里的人醉人,喝了水酒的我们个个显出真性情来,通俗对民族,丝毫不逊于主人。你唱一首歌,我诵一首诗。你跳佤族舞,我跳迪斯科,在叶部长嘹亮的歌声里,大家都醉了。

民俗题材的摄影装备与摄影技巧

1民俗活动有室内和室外,有群体载歌载舞,还有个人单独演唱。要想充分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充分表现激动人心的大场景,一款超广角镜头必不可少。常用的有1224mm或17-35mm。相反,要表现局部,表现个体生动的瞬间,就需要一款中长焦镜头。这里,首推70-200mm镜头。其实,还有一款镜头非常适合拍摄民俗题材,那就是人们常说的一镜走天下:18-200mm镜头、近、远景、大、小场合通吃。

2随行带一台大容量的储存浏览器。拍摄民俗,可拍摄的内容很多,甚至有时还需要连拍,4G甚至8G的卡很快就满了。有了一台储存浏览器,就可以把拍摄下来的图片迅速存进去。当然也可以带笔记本电脑,但是携带和处理的方便性就差多了。

3根据拍摄对象和用途选择拍摄格式。一般来说,使用高质量的JPG就可以。但是如果想后期调整有更大的空间、要求更高的话,那么就一定要选择相机内最好的RAW格式。

4随时调整感光度。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房屋一般都比较矮小,室内采光较差。遇到这种环境,就必须提高相机的感光度。ISO提高到400、800甚至1600,只有采取这类措施,才能在低照度的环境中端稳相机拍到清晰的照片。

5多用机内闪光灯。通常机顶单反相机的闪光指数为11到13,闪光距离只有2-4米,光线柔和,拍摄民俗恰到好处。室外逆光人像特写,室内弱光场景表现使用机内闪光灯都会给你带来意外惊喜和成就感。

6变换拍摄角度,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通常没有接受摄影训练的人都站着拍摄或很少挪动脚步。如果你想拍到一张出色的照片,经常变换拍摄角度就非常重要。例如,站在高处拍大场景或者躺在地上近距离拍特写,以增强透视感。经常变换拍摄角度和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是使你图片库丰富生动的两大高招。

7选择光圈优先AV曝光模式。根据景深的需要来选择光圈,一旦你设定好光圈值,相机立刻会按拍摄的场景自动给出相应的曝光组合,方便快捷。如果再配合曝光补偿功能,就会极大地减少曝光失误。除此之外,使用中、长焦镜头手持拍摄一张清晰的照片,要求快门速度不低于焦距的倒数。例如,使用200mm端,快门速度理论上要达到1/200秒以上。选择光圈优先模式就可以随时方便地通过调整光圈来提高快门速度。

8摆拍适可而止。有些民俗题材,尤其是即将遗失的文化遗产是需要当地的少数民族来做一些配合和演示。但是,常言道拍摄风光讲究写意,拍摄人文讲究写实。显然,过多的干涉或者随意的摆拍就不符合这一原则。过了头,反而你拍摄的照片看起来很假,让人耻笑。所以,“摆拍”要有度。

猜你喜欢
佤族
云南沧源佤族木鼓音乐文化研究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为句承诺,守边1720年的少数名族
沧源佤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研究
佤族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分析
珐琅工艺与精雕技术结合的创新探索
语言接触视野中佤族女作家董秀英汉语创作语言审美
佤族文化背景下旅游饰品的创新设计与开发
沧源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对策初探
沧源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