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倩
摘 要:在云南艺术学院2017年的校地合作项目-----创意沧源中,我尝试了将珐琅工艺与精雕技术结合的探索,融合本土化设计沧源佤族的民族特色,将民族、设计、工艺、科技技术巧妙结合在一起,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探索发扬民族文化的新方式。
关键词:珐琅;精雕机;创意沧源;佤族
一、创作背景介绍——创意沧源校地合作
在当前中国设计教育严重同质化的背景下,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率先于2004年始,主动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条件融入到设计教育当中。十四年来,与云南十四個州市县的“校地合作——民族文化主题创意系列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用创意设计、服务社会的实践方法,开启了设计教育与设计服务的新篇章。
“2017·创意沧源”民族文化主题创意活动正是这些思考与实践的结果。该活动是围绕云南艺术学院省级“2011计划——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理念和发展目标,结合“2011计划”核心内涵和“协同创新中心”阶段性建设任务而开展的。
沧源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是一跃千年的民族直过区,是革命老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沧源民族文化荟萃,有距今3500多年的崖画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三大经典古建筑之一的广允佛寺,有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的翁丁村,有被世界吉尼斯认证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接触类狂欢节-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佤族语言、歌舞、服饰、建筑等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里独树一帜。
二、创作过程——珐琅工艺与精雕技术结合的创新探索
佤族古训这样说:如果世界猝死会剥下红与黑,如果世界新生会宣誓红与黑。
我对沧源佤族的初印象便是红与黑,佤族的朋友们崇尚红与黑,红与黑便是我这次创意沧源的主要设计主题。在思考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有天在梦里与沧源不期而遇,梦里有沧源的原始部落,有佤族朋友们纯净的笑脸,有狂野的甩发舞蹈,有火红的落日,有日月的交相辉映,有万物生灵的生机......梦醒后,我便把这些梦境画成设计稿,便开始了自己对“创意沧源------遇见司岗里”的设计创作。
第一,设计稿
随后,我便在自己的绘图本上,将自己的想象的还有对沧源的印象画成一张张的设计稿,起初的设计稿是黑白稿,随后做了很多的配色方案,在最后的终稿中,采用红与黑这个佤族很鲜明的色彩特征。其实红与黑的色彩搭配是很美很经典的配色,所以经过多次的修改设计后,设计稿从内容和色彩都和创意沧源的主题越来越亲密。
第二,建模型
设计稿经过推敲和修改后,最后确定了几组为最后的终稿,利用工业设计的方法,用计算机建立3D模型,作出立体效果图,来再次检验设计效果,一些立体效果不佳的设计稿会再设计再做调整。
第三,模型制作
三维电脑模型制作完成后,运用线型的3D打印机,将电脑制作的模型打印成实体的模型来检验模式建立的完整性,在一个个实体模型制作出来后,发现了一些模型需要调整和修改的地方,所有又经过一番的修改,最终打印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由于涉及到色彩,为了实验配色的效果,我运用了有色的高纯度环氧树脂滴胶,在3D打印的模型上进行尝试,滴胶的稠密、滴胶的AB两种胶的调配、模型精密度的高低、时间的控制等等,在第一次运用时,都不是很了解,经过了一系列的尝试后,最后运用针管滴在模型上,将一整套的模型配色都运用树脂滴胶的方法呈现了出来。
第四,珐琅工艺与精雕技术结合
在前期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后,最后的作品,利用了金属白铜做胚,色彩部分运用珐琅烧制出来,珐琅的工艺很容易入门但是要做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学习和练习,在学习和运用珐琅工艺期间,我想到采用了精雕机雕刻的方法,将电脑建立的模型导入到精雕机的模式中,运用学校的高新机器精雕机,来将铜胚自动雕制了出来。精雕机的精度非常高,铜胚雕出来直接不需要修正加工就可以直接制作下一个环节,填色上珐琅,学校的硬件设备非常齐全,有烧珐琅的电窑,我只需要买珐琅料和一些必备的小工具,就可以学习尝试着将自己的设计烧制出来。
烧制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色彩的变化和温度、烧制时间都有关系,要想烧制出自己想要的色彩,需要尝试烧制很多次,要找到电窑的温度和珐琅之间的特定数值,将效果达到最佳,然后便是在铜胚上进行填色,第一遍的打底和后期的填色高低都会影响到最后的效果。由于是第一次探索性的尝试,在制作环节中的一些步骤,导致后期的抛光很是麻烦,有些填料太高,抛光金属时候就会碰到珐琅的部分,影响珐琅的亮度,由于一些地方烧制了太多遍,便会出现气泡,直接影响效果,而还有一些地方温度的控制不好,颜色和上一批烧出来的不太一样等等,这些问题,会在后期的再次探索中进行调整和修正,制作出一套效果更好的作品出来。
三、总结
在这次的创意沧源校地合作项目中,收获很多,通过对创意沧源的设计创作过程,我探索出了运用精雕机来做出铜胚,再将其填珐琅色彩烧制出来的方法,这样有别于传统的掐丝等的珐琅工艺,但又可到达同样的目的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