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泠
摘要: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它对我国的金融体系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经济形势和产业形势带来了深刻影响。传统的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其在国际上的巨大市场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而迅速萎缩,“中国制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金融危机也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产生深刻的变革,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素质,中国制造企业应当积极应对挑战,使制造业有一个更加良性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制造业;冲击;对策
2008年,受全球金融及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市场需求普遍下降,我国出口增长放缓,进口上升较快,对外贸易顺差由过去几年的快速增长转为有所下降。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值达1.1万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6.9%,低于当年我国总体对外贸易增速10.9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1.1%。其中,出口6751.8亿美元,增长9.3%,增速回落11.7个百分点;进口3784亿美元,增长2.7%,增速回落11.9个百分点。尽管如此,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依然还在升温,国外对“中国制造”抱怨频频,中国产品在国际道路上步履维艰。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又极大地冲击了国内企业,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加之,国内通货膨胀、原材料成本上升、土地等生产资料稀缺、能源运力吃紧、环境承载能力削弱、欧美市场的技术壁垒、反倾销诉讼越来越频繁等等让出口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本文就中国制造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其应对策略发表一点拙见。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的冲击和影响
第一,出口增速下降,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加剧。全球经济会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中国国家海关总署在2009年2月5日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累计贸易顺差为2954.7亿美元。其中美国作为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国从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 出口2523亿美元, 顺差1708.6亿美元②。这意味着, 中国出口的产品一半以上是在美国市场上被消费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所长张燕生通过研究发现,2001年至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长率与美国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82,所以美国经济减速将极大地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进而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此外,欧洲、日本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也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需求呈现下降趋势。
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非常高,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大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尤其是2001年以来是直线上升的,到2007年已经达到71%。其中35%的国内过剩产能是由国外消费购买的,特别是欧美国家的消费,而欧美的消费模式是借贷式消费。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外国的这种消费模式就不再适应现状,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压缩消费额度,在我国内需一直不旺的情况下,我国这35%的过剩产能就无法被消耗掉。这对“中国制造”的打击是巨大的。
2008年,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有不少中小企业倒闭,而就行业来看,主要是玩具行业和纺织服装出口行业,其中陷于倒闭困境的主要是加工贸易企业。受到冲击的出口企业往往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多数是私营企业。2008年1至3月份,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包的业务项目下,中国出口企业报损金额达到4700万美元,占全球贸易报损金额的36%以上,同比增长了130%,增幅比全球贸易报损金额高出接近100个百分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2007年7月次贷危机爆发后,三季度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同比增幅仅为12.4%,四季度再缩小到10.8%。而到了2008年2月份,对美出口增幅更变成了52%的负增长。
第二,“中国制造”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原本“中国制造”价格十分低廉甚至是过分低廉的状况就容易造成贸易争端。在世界贸易组织的150个成员国和地区中,中国是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除此之外,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也已成为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付我国产品的方式。而世界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将不可避免地使国外增加对“中国制造”的贸易壁垒,包括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技术标准、加大反倾销审查力度、增加配额和出口退税等等。2008年底,美国向WTO状告中国出口补贴,要求其对中国实施制裁,说明中国面临的贸易争端有增无减。
第三,企业融资受到限制。据报道,我国2008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总额超过2.2万亿元,只有3000亿元落实到制造业企业,仅占全部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0 亿元。以广东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民营加外资制造业企业上百万家,潜在资金需求2万多亿元,银行仅能满足40%,资金缺口达1.2万亿元,95%的制造业企业缺乏资金。究其原因有金融危机后银行对待风险更加谨慎,而制造业企业又往往使用各种手段隐瞒资产,逃避银行债务,因此商业银行一般不愿给中小企业放贷。另外制造业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生存难度大,经济绩效差,本身就难以从银行获得资金。
第四,企业内部控制和政府监管缺位。如果企业不加强内部控制和品牌管理,不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政府和金融单位不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管,更多的三聚氰胺事件还会在中国制造企业中发生。因为当金融危机发生,外部环境急速恶化,企业自身条件在短时间内较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空间和利润水平,极易发生偷工减料、造假等短视行为,特别是对于一些资金实力不雄厚、技术水平不够高的私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更大。2008年10月15日,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合俊集团旗下两工厂倒闭。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其倒闭的主要原因是其内部管理混乱,金融危机则是最后的诱因。
第五,虚拟资产缩水导致制造业实体经济资金链断裂。在我国股市从6100点直跌至1600点的背后,隐藏着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衰退。当制造业的实业家们发现辛苦一整年的利润还不如金融从业者们几个月的收入,他们便纷纷将制造实业中的资金抽出,转而投向利润高、风险大也最容易产生泡沫的股市和楼市。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股市和楼市大幅下跌,股票资本大量缩水,房地产资本难以变现,制造业的资金链自然就断裂了,对制造业是一个致命打击。另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制造业资本用于购买各种金融和外汇衍生品发生亏损的风险上升。中信泰富、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企业投资外汇衍生品招致损失的事实就是很好的例证。
二、中国制造业面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此次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的制造企业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金融危机使中国制造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也给其带来更多转型和发展机遇。这次金融危机或许能够淘汰掉这样一大批华而不实的企业。所以这对制造业来说既是冲击又是机会。
第一,面向市场,研发适销对路的新商品,创造新的消费需要。虽然外需减少且内需尚不足,但是人类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需求总体上是不会被压缩的,更不可能像金融虚拟资产那样大规模缩水,还是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和发展速度上的,这是自然规律。基于这样的需求,未来人们的消费将更理性,要求更廉价也更优良的产品。所以对于国内的制造企业来说,就应当加强市场调研,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也是扩大内需的一条重要举措。
当前,全球金融和贸易火烧连营,节节败退,而民生消费、本土价值在此刻自有神威,它们能否回到中国体内并大放光芒,将决定下一阶段这个新兴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我国出台的4万亿救市计划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都表明拉动内需已经被提到国家经济战略的高度。制造企业就更应当以内需市场为导向,促进结构升级。
第二,实施战略调整,走中国创造之路。“中国制造”绝不可以再像过去那样走OEM的低附加值路线,企业应当拥有以产品创新为主的核心竞争力。一个长盛不衰的企业必须时刻保持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而获得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不断突破业已取得的成就,使得创新活动成为支持企业发展的强劲发动机。企业必须认识到建立自主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加快技术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劳动密集型产品必须集中于高附加值产品上,加大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入力度。中国制造企业正面临一场蜕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尽管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战略调整之路,但却是一条新生之路。
第三,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减少贸易争端。政府应当细化并适当提高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外经贸交涉力度,这是减少对外贸易争端和摩擦的重要条件。针对某些行业制定管理规范,减少因出口产品量增加而导致的贸易战,在减少贸易争端的同时也相应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中国的产品原产地标准虽然在2005年1月1 日进行了重新修订,但仍然显得较粗、较低,使得几乎所有在中国加工制造的产品都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中国制造”的质量认证。这严重损害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形象。加强进口监控体系,积极应对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贸易限制,最大限度地维护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四,抢抓政策机遇,乘势而上。企业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下国家出台的新政策。目前在金融危机之下,国家必将出台许多新的宏观调控政策,比如央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文,完善小额贷款担保政策,扩大了利率上浮区间和贷款人范围,提高了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其中微利项目增加的利息由中央财政负担。与此同时,财政部安排了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其中一部分也可以用于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允许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还推出了《放贷人条例》,给民间借贷以合法地位。这些既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我国制造业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手段。
第五,重构责任体系,加大监管力度。企业监管要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树立更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政府和金融单位要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规范企业行为。三聚氰胺事件应该让我国的企业和政府都深刻反思,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高效途径。同时,没有对企业产品质量的严厉监管,仅靠企业的自我约束,是不会有合格的产品和服务的。重构企业的质量和社会责任体系,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就是加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监管力度,形成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硬约束。在企业与政府的内外共同作用下,我国制造业将把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中国制造”也将更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毛小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品牌建设之路[J].商场现代化,2006年7月
[2]崔生祥.中国制造的困境与新生[J]. WTO经济导刊,2006(11)
[3]李文臣.“中国制造”及其带来的问题[J]. 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第1期
[4]曾星.中国制造业论坛2007年会在京举行 塑造“中国制造”国际新形象[N].中国质量报2007 .12.10. 第001版
[5]钟永生.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三大机遇[J].新财经,2008年12月
[6]赵伟. 金融危机中我国制造业的理财之道[J].管理观察,2008年10月
[7]杜二帅.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今日南国,2008年4月
[8]张明. 中国经济如何应对次贷危机冲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1期
[9]张勇. 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制造业 玩具巨头合俊两工厂倒闭[J].CEOCIO,2008年11月
[10]张守营.机遇依旧大于挑战[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5月15日B07版
[11]杨海成. 金融危机考验企业能力建设信息化尽显英雄本色[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8年12月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