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

2009-05-05 07:43沈媛媛
都市文萃 2009年1期
关键词:乌篷船古桥茅盾

沈媛媛

得知乌镇是周作人的《乌篷船》、茅盾笔下的《林家铺子》,尔后是电视剧《似水年华》中,黄磊、刘若英演绎了一段若即若离的爱情,在剧中感受到乌镇的秀美,让我记住了这个水乡小镇。在单位组织下,我终于来到了思念已久的江南水乡乌镇。入口处的喷泉雕塑紧紧地攥住了我的心扉,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味闯进了我的眼帘。

随着导游的指引,我们开始徜徉在古朴悠长的古街,感受古镇精致小巧的韵味。据介绍,以前的乌镇实际是由东栅、西栅、南栅和北栅等几个村子围合而成,现在开发的主要是乌镇东栅景区。走在东栅的大街上,两旁木制的房屋显得格外的精细和古朴。

首先,一座别具风味的古桥——逢源双桥出现在我们眼前。我想,也许因其上有一廊棚,所以称之为廊桥吧。桥下有水栅栏,系古时水路进出关卡。传说踏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走一遍桥,须分走左右两半,演绎出走此桥便可左右逢源之说。听到过乌镇的人说这分道双廊是为了“男女授受不亲”而设的。至于到底何用意,已无人知晓。入乡随俗,我们女同胞便从右侧而过了。

走在悠长古朴的东大街,我感觉到小弄堂小街巷子又窄又深又长,抬头只望见一线天。巷子两旁住着人家,他们大多白发苍苍。但不老态龙钟,且静默,即使说话也是轻轻的,少有喧哗。不由得钦佩他们的安然。我也轻轻地走着,青石板的路面,残缺斑驳,有的石板上雕凿了古铜钱的图案。一家家的墙面都用木板拼砌而成,窗子也不例外。每家人屋门外都还有一道一米多高的栅栏式矮门。导游风趣地介绍,因为乌镇人家都依傍着河流,屋前屋后就是水,老人小孩可以凭依着矮门,看门外街巷弄堂里的行人风景。这个小门,既可以满足小孩们想往外看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又能阻止他们跑出去。那些淘气的、爱跳进河里洗澡玩水嬉戏的孩子自然就这么被关在门内。因此,乌镇人画地为牢,没有郁闷,倒传递着些许风趣。

到了财神湾,大家分头观看。其实,所谓的财神湾也就是一条比较大的河道,适宜于船只调头。只因水域安全,加上河对面正好有个财神菩萨,所以取名为财神湾。不过,遗憾的是,未能看到高竿船的绝技表演。据说这里每天上午10点多,有一个船民在此表演,先是攀上十几米高的竿顶,然后腾挪跳跃,而且不系保险带。我们是下午到的,错过了大饱眼福的时机。

东大街210号百床馆,使我们大开眼界。这里面放置着形形色色,充满了古色古香的床。有明清及近代的数十张江南古床精品,有制作精良的千工跋步床、双龙足雕床、小姐床等,每张床都是精雕细刻,游龙走凤、四季花卉。或空或实,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张“鸾凤和鸣”的床,只要你在前面吹口气,挂在床檐下的喜鹊还能展翅而飞呢!想来这算是古时富庶人家的豪华家具呀。

最令大家畅快的是在民俗风情馆的高公生糟坊品尝“三白酒”。高公生糟坊店面约90平方米,酒作坊占地1300多平方米。一踏进店堂。就闻到弥漫开的醇香。导游亮开嗓门,大家可以品尝一下地道的“三白酒”,感受它的甘甜。于是女同胞们便鱼贯而入,蜂拥到一位约70岁的老伯跟前。老伯将盛装好三分之二酒的小酒杯递给了店堂里的每一位,酒坊里一下便充满了笑中的酒气和酒中的笑意。从不沾白酒的我也被女同胞们忽悠,端着老伯递给的小酒杯,来了个一饮而尽。顿觉一股热流涌遍全身,呛得我直掉眼泪。这时,有人提议买点儿酒回去,遭到大伙的反对,理由是若抱个酒坛子走路,自是不便,想法也就搁浅了。

出了酒作坊,大家都红光满面。我们走进“宏源泰”染坊。这里主要印染蓝印花布,院落里悬挂着数条三四十尺的蓝印布。这些布摇曳在风中,阳光的透射将其蓝色映在地面上,影随布动,布随风动,仿佛像修长的少女们在翩翩起舞。随行的女同胞干脆就拉着悬挂着的蓝印布,摆出各种姿态与其合影。这就是一份情调,终没有能撩拨我的心。在我看来,家乡的蓝印花布或许更有独到之处。

步行数十米。便到了茅盾先生的故居以及先生孩提时的书院——立志书院。导游介绍说,故居是茅盾曾祖父沈焕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前后在汉口经商时寄钱回家购置的。自沈焕至茅盾,四代同堂居住于此。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茅盾在这里诞生、养育,接受母亲的启蒙教育,度过少年时代。整个故居面街南向,是砖木结构的一般江南民居。其主体是四开间两进深的二层楼房,共16间,面积414.25平方米。楼房后有小园,有平房三间近100平方米。因当初这所楼房东西两个单元购进时间有先后,因此东单元称“老屋”,西单元称“新屋”。两单元外貌一样,前后两进,楼上楼下都门路相通,浑成一体。前楼四间临街。底层自东至西第一间为大门和通道,第二间为家塾,是当年沈氏子弟就学之处。第三、四间联成一大间,为当年全家的饭堂。民国22年(1933年)夏,茅盾亲自主持翻建为三大间,东为储藏室,中为卧室及小客堂,西为书房及会客室。此后几年中茅盾曾数度住在这里写作、读书,并作为起居会客之所。

走出故居,抑扬顿挫的唱腔吸引了我。只见一个高高大大的戏台子,面朝一座修真观庙宇,背靠—座楼房,侧面是河道。台上一位乌镇特色衣服装扮的老婆婆正在演唱,据说是乌镇的本地戏。台上很卖力地唱、作,但台下的我一句也听不清。我猜想这戏台也许是在传播乌镇文化,或许是商业买卖的策略。斜对门就是大名鼎鼎的林家铺子。《林家铺子》是茅盾先生描写小城镇生活的第一次尝试,道尽了乱世百姓的辛酸。据说其原型便是邻居家的一名小商人。而今的林家铺子已不再是当年逃难人抢购日用百货之所,而成了乌镇特色产品的集中购销地。

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一座座别具一格的小桥,每隔60米有一座,宛如“桥博物馆”。这些古桥样式新颖独到,多姿多彩,或石拱、或平铺、或雄伟、或轻巧,等距离排列着,相互辉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桥刻有桥联,笔墨道劲,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桥上可以目睹到桥联:“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浦上花香追屐去,寺前塔影送船来。”“水隔一溪依依人影,塘开三里济济行踪。”走在乌镇的古桥上,吟诵着清丽的桥联,不由之间对古镇的种种苛求淡去了不少。心想如此钟灵毓秀之地,诞生茅盾这样大文豪亦是正常不过了。我们来到最有名的应家桥,这是单孔石拱桥。相传吕洞宾正月下凡到修贞观。扮为老头在应家桥上卖汤圆,大的卖3文钱,小的卖5文钱。这一传说为古镇风景增添许多情趣。乌镇人都说,茅盾儿时也是经常到这桥上走走、玩耍,所以才这么出名的。我敬仰茅盾,于是,便与这座桥合了影。

延古帮岸而行,真正开始欣赏到水乡的风采。乌镇的街道和民居都沿溪、河而建,有“人家尽枕河”之称。大多数乌镇民居的样式与其他水乡小镇没有什么不同,但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其他小镇就没有了。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别有一番情趣。茅盾先生在散文《大地山河》中这样描述到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歙乃,飘然而过……”那水面上的乌篷船是水乡乌镇又一大特色。风轻轻吹来,水乡婉约成了一曲灵动的歌。上初中时读过周作人的《乌篷船》,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在这里,可以目睹到这一切。几条乌篷船摆成一方“社戏”的样儿,乌篷的小船懒懒散散地横在水面上。偶尔有人撑船而过,一竹篙撑下去,水面缓缓起了一圈圈涟漪,不疾不徐,轻轻地晃开来,幽湿的气息随之流动了起来,给人如梦如幻的感觉。而大多数的小船只是静静地泊着,长长的竹篙闲闲的倚在舱里,仿佛在守护一曲沉睡未起的棹歌。想当年。这里陆路交通不便,水乡人外出总以水路为主,因而乌篷船便成了对外交往的主要工具吧。乌篷船来来往往,带回水乡人需要的东西,也带走水乡人一个个梦想。只是,早年留在船舱里的那些传说,不知道会不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潮湿了?

猜你喜欢
乌篷船古桥茅盾
茅盾的较真
茅盾不怕被骗
大班班本课程“古桥”的实践探索
茅盾不怕被骗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乌篷船
乌篷船,一袭烟雨枕江南
乌篷船
茅盾:良好家风奠定人生基础
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