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

2009-05-05 07:43
教坛聚焦 2009年2期
关键词:学业评价新课程

陈 克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业评价一直是各校讨论的焦点,标准不一致,可操作性不强,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的学业评价阐述个人的见解,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学生 学业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之后,教育部又颁发《关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意见》,提出课程评价改革的具体意见和建议。“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我校根据省、市教研院有关评定学生学业的精神,发给每位教师一张评价表,如下:

其中学科附加考核指历史小论文。总分是40分,学分认定中的40%,还有60%是终结性的评价即模块结业测试。两者加起来超过60分给予学分认定。其他学校评价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这张表格是各学科通用的。那么如何体现历史的学科特点?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中考试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也决定学分认定。那么如何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二、问题的分析

上述的评价表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只在传统的评价中小修小补,增加了学生的平时表现而已。

长期以来,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业考核成绩,尤其是学科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科学素养以及情绪、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评价。同时,学生评价还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追求。但随着网络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单一、呆板、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评价内容必须改革。新课程提出了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人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不仅要求在智能上的广泛适应性,而且要求在身心素质等方面也必须协调发展。因此,评价内容不仅要涉及到各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察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等进行考察和综合评价。与此同时,多元智力理论和成功智力理论的风行,再一次使学生评价深刻地认识到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于是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行的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情绪、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评价,还没有具体操作的评价标准。同时,学生评价还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追求。新课程提出了注重对学生

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独特性的发展,给予积极的评价。

三、问题的解决

学生学业评价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主要是对评价源而言的,同时要尊重、指导、落实学生的评价。2、开放性原则:评价时空的开放,对学生的评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甚至延伸到社会;由定时到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评价结果的开放。3、过程性原则:这是新课程强调的理念,因为学生的各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学习和发展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和培养起来的,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学习活动态度与情感的评价过程。自学、提问、讨论、探究、动手、作业等过程的评价,都是学习的评价。4、多元性原则,评价的内容丰富,评价的组织形式多样,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全面发展。5、激励性与淘汰性并存原则(主要针对普通高中),学业评价应该坚持发评价,以激励为主,通过评价,发现学生蕴藏的潜能,并使学生找到积极的参照点,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自觉性,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同时用末位淘汰来督促学生对学业的重视,这主要是针对现在普通高中普及后,生源下降的情况,末位淘汰也可以说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鞭笞学生要努力学习,保证学习的质量,为高校输送合格优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其对未来社会和工作的适应能力。数量控制在1%-3%左右,也可以作为重修或留级的依据。

从分类的角度来看:分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包涵的内容见表一

应该特别说明的是1、自主认知能力的测评,由教研处组织命题,教务处组织侧评。每一模块组织一次。目的很清楚: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认知能力,即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历来是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考试中,认知能力的测评是把准确的记忆知识作为重点。素质教育把历史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测试的重点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及其对知识获取和理解的能力。方法可以是对一个或一类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属于具体知识的认知。如必修三专题三中的《新文化运动》,1、要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按上述提纲完成一份书面作业,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楚。方法二是对历史事物的纵横联系的理解。这是对众多知识点的归纳、比较、整理。一般是一个专题。如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的代议制》,要理清各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比较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自主认知能力的测评是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确定测评的内容。这样可以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对所谓的“差生”而言,这种方式可以减轻负担和心理压力,让他们也有机会成为优秀者,这种方式的设计符合人的多元智能的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2、创造能力的测评,一学期进行一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一组设一个组长负责管理和考核,一个记录员,记录过程及成员的合作情况。目的是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力求新意。这种测评不在于创造的本身有多大的科学性,而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能力、合作的意识、能力、技巧等。方法有撰写历史小论文,可以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电影、历史题材的小说等,学生小组自主选择。比如秦始皇。编写历史剧、开展历史文物的仿制活动、乡土历史考察等。3、自我个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展示作品进行评价,一学期一次目的是营造宽松和谐的评价气氛,展示学生的特长,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达到激励学习的目的。方式可多样性。如历史古迹的重返、我喜爱的历史作品等。4、家长参与评价,目的是监督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落实家长的责任,发挥学校和家庭的合力,提高学习的效力。

上述的评价方案是多重的,多元的,相对的,允许异步达标,符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的方案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是笔者自己的见解,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

2、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意见》

3、《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3期

4、《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14期

猜你喜欢
学业评价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学业的多元评价探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高校课程考试模式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错位
产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探索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观研究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