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霞
摘 要:第三界广州三年展体现了当代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向问题的思考及对社会文化的探索。但不可质疑,艺术的文化性,文化的艺术性,两者的相互观照,是今后艺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三年展 文化 艺术 多元化
2008年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在视觉和论坛上再一次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一种文化的氛围,它的发展才有更深厚的基础,因此,当代艺术体现的一种文化语境,越来越被艺术评论界所看重。
同在广东美术馆展览的西蒙基金会藏19世纪欧洲作品,观看者可谓人头挤挤,尤其是对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的啧啧称奇,长时间的驻足观看,细细地品会。艺术高雅却不晦涩难懂,披着文化的神秘面纱,它的受众群如此广泛。与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作对比,笔者就发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观看方式。当代艺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浅入深出,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琐物来表现一种耐人寻味的东西。正如三年展官方网站上说到:“也关注来自期待一切都能看懂的观众的声音。”①艺术发展到现当代,它的审美标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模糊,作品的被理解程度也越来越薄弱了。
同样是艺术,为什么反差那么大?这里是否有一种文化观照误区和习惯文化思维的因素在里面。当代艺术主要是以装置、影像、行为艺术、雕塑等为主的,这些在人们传统的文化观念里面,似乎承载的文化意味相对于绘画而言要少得多。事实是否如此?
当代文化的氛围是多样的,各种意识形态对立统一,各种传统的文化界限被打破,没有了绝对的评判标准,迷失原有的方向,更需要传达着不同的观念,不同的困惑。这些艺术家站在在时代的角度,他们是思想的先驱者。“三年展中不少作品是属于观念和实验性的,所涉及话题的先锋与尖刻、角度的实验与辛辣、方式的现代与晦涩,再加上策展人所挑选大部分的作品并不是为了迁就或考虑普通观众能否“看懂”,是想把‘艺术还给艺术家。”②他们的作品曲高和寡,不被理解,是我们无法理解还是作者本身也未必明白。他们是迷茫的,但是正因为如此,他们提出了困惑,发响了问题,并提出了问题。我们需要艺术,除了对审美的需求,我们还需更多的是,艺术家用细腻的触觉用这种方式去表达这些问题。
我们看到广州三年展策展人非常有心思地将展览规划成三个部分,即:行进中的计划、思想屋、自由元素。这三者之间并非是绝然断裂的关系,而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更加是一种文化的内涵所在。由于参展的艺术家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因此这种文化就有一种世界文化观的因素在里面。世界文化的大杂烩,反映出来的事世界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装置、影像、绘画等。其中,在思想屋中的一个作品叫做《在广州苏醒——土壤的历史》(WAKE IN GUANGZHOU: The History of the Earth综合材料),作品描述的是一丘土壤被从广州昔日繁荣的商业区华贵路中挖掘出来。土样被转移到广东美术馆的花园当中,埋在土层深处的休眠种子得以重新萌芽。植物学家Heli Jutila写到:“尽管种子仿佛已死,事实上却还仍有生命力,即便多年之后,甚至历经百年的休眠,依然能在泥土中重获新生。”广州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港口,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为种子的大量涌入带来无尽的可能。广州的通商文化就蕴含在这小小的一颗种子里面,广州的人文历史就蕴含在这一对小小的土壤里面。作品让观看者的目光回溯到历史中,对眼前之物以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思考。这两个文化符号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但是就非常容易被人们遗忘的。这一丘土壤是纪念碑式的花园,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有关偶然和必然的种种邂逅。艺术家玛丽亚·特雷沙·阿尔维斯(Maria Thereza Alves),用一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方式,体现的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不仅是艺术外围的,更加是艺术内在包含特制。当代艺术就是要研究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现象,而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需要身就的文化艺术现象。
众多参与者打开他们的工具箱,而当代艺术就成为一种思想方法,艺术创造显示出它的台前与幕后。这部分的作品都是当代艺术家意识形态的综合表现,深入地探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生存发展状态,进而探究了当代艺术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语境下的未来走向:走向一种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化方面的发展。
但是我们感受到先驱者此种表达手法的作品充满了对时代的探索的同时,也看到了后行者会迷失方向,他们是为了思索而表达,还是为了表达而表达?作品夸张、苍白,为了出位而艺术,为了个性而避免类同。我们对某些作品不理解,那些作品带给我们思索很多包括作者都无法理解的困惑,他们是先驱者;但我们对某些作品不理解,是因为他们没有生命力,没有社会文化内涵。笔者始终认为,好的艺术作品,总是对社会有思索,有强烈的生命力,给了一群思想先驱者发光发热的舞台。经典就是被历史文化洗刷后继续被我们所膜拜,开创经典的先驱者,通常都是以其独特的个人技法去表现这种细腻的精神、凝聚强烈的生命,对后人是一种警示,他能将微小的问题放到极致,引起我们的共鸣。
广州三年展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而已,更多的应该是对于当代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向问题的思考及对社会文化的探索。随着时代变迁,“艺术将不再是政治的投射与隐喻,也不是对政治的批判与超越。而惟有此,艺术创作才可能回到艺术其自身的独特性。”③这种艺术的独特性越来越明显,它与社会文化关联越乎密切。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都有其个人特征,但恰恰又表现了群体的共同特征,个性其实是共性的一种提炼,典型化,他的智慧是群体的智慧,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任何个性都与群体紧密相连。
从广州三年展出发,艺术的文化性,文化的艺术性,两者的相互观照,必定是今后艺术发展的前景所在。抛离这样的一个方向,必定走向艺术狭隘性的深渊,因为艺术与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注 释:
①《三年展的时代》
②《“实验课堂”介绍》 张弘 广州美术学院教育系主任
③《表态与表结:2008广州三年展略评》 (王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