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企业网络作为一种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市场的中间性组织形式,比市场节约交易费用,比企业节约组织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如果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一般隐性知识和核心能力知识三类,那么不同组织形式(企业、市场和企业网络)获取每种知识的成本各不相同。企业网络在获取一般隐性知识方面具有优势,而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就决定于知识获取成本。
关键词:企业网络 效率边界 知识获取成本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虚拟企业、外包、企业集团、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等诸多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开始出现,这种既不同于市场也不同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理论界也用不同术语对其进行概括,如“网络组织”(Miles and Snow,1992)、“企业间网络”(Schibany,1998),“组织网络”(Uzzi,1997)、“网络治理”(Jines,Hesterly and Borgatti,1997)等(杨瑞龙,2003)。为了分析方便,本文将这种新型组织形式称为企业网络。
企业网络作为一种处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比市场节约交易费用,比企业节约组织成本。这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企业网络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然而一旦超越了这一范围,企业网络就可能是低效率的,所以确定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其实就是指企业网络的规模应该有多大,企业网络应该将哪些经济活动纳入到网络中来,将哪些经济活动分离出去。
目前,关于企业网络效率边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交易成本视角和生产能力视角两个方面。本文认为,企业能力可以看作是企业获取知识的结果,企业获取的知识不同决定了其能力也不相同。所以,与其说企业能力决定着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不如说是企业获取的知识决定着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当然,企业获取任何知识都是要付出成本的,本文就是试图从企业网络知识获取成本视角对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做一分析,以期引起同仁们对此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知识的特性及获取途径
(一)知识的特性
根据知识传播的难易度,我们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那些易于言表、易于传播、易于交流的知识,多为一些公共基础知识或专业基础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些难以言表、难以传播、难以交流的知识,多为一些深奥的、高度专业性的技能、理论或经验等,具有一定的特性。Leonard等人用一个连续体来描述知识:在连续体的一极是完全隐性的,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下意识或无意识的知识;在连续体的另一极,是完全显性的,或编码的、结构化的知识。大多数知识存在于这两极之间(任志安,2004)。隐性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生产差异性产品的前提条件。根据隐性知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程度,本文将隐性知识分为两类:一般隐性知识和核心生产能力知识。一般隐性知识是指那些不同于显性知识,但又对企业竞争优势有一定影响的隐性知识。它通常是企业在显性知识基础上形成的一些技能、管理方法、经验等,它虽具有一定的特色,但这种特性又不是很强,相对容易被其他竞争对手观察、意会甚至模仿。核心生产能力知识,是指企业在长期知识积累、研究开发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隐性知识。它是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根本,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条件,所以企业通常不会外泄这种知识,当然其它竞争对手也就很难意会、模仿和拥有。
(二)企业获取知识的途径
企业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有以下几种:
通过接受正规教育机构教育、培训。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知识获取途径,任何个人或企业都可以采用,但是通过这种途径所获取的知识通常为一些显性知识。
通过“干中学”和研究开发。对一个企业而言,仅拥有显性知识很难生产出差异性产品。如果产品不是差异性的或差异性较小,那么,当企业存在超额利润时,其它企业很容易通过生产相似的替代品以分割其超额利润,直至超额利润被分割完,甚至使其出现亏损。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只有在获取相关显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干中学”或研究开发等实践过程(研究开发也是一种实践)形成自己的隐性知识。
除上面这两种途径外,在企业网络组织中,成员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也是一种有效的知识获取途径。如果说,企业实质上是市场中的专业化“知识合约”中介,企业的本质是知识的运用与更新,企业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的学习成本决定了企业的合约边界(张广科,2004),那么,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也就决定于企业网络相关知识的获取成本,下面我们就从这一视角来分析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问题。
知识获取成本决定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
如果将企业的知识分为三类:显性知识、一般隐性知识和核心生产能力知识,每一类知识的获取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市场、企业网络和企业),各种不同情况下获取知识的成本如表1所示。
对于显性知识的获取而言,市场具有绝对优势,即有C11<C21,C11<C31。因为显性知识来自正规的教育机构或专业培训机构,而这些机构是专业化的显性知识生产机构。另外,企业要想通过市场方式(即正规教育机构或专业培训机构)获取一般隐性知识或核心生产能力知识,相对来说其成本较高,即有C11<C12<C13。因为市场的优势在于显性知识的生产,如果要让市场生产隐性知识,即意味着企业将研发项目推向市场,而市场生产的显性知识多为一些基础理论或基本技能,在应用性、实践性方面则显得不足。
退一步讲,即使市场能生产出隐性知识,且这些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直接应用于企业的生产,那么要达成隐性知识的交易也是困难的。一方面,隐性知识的研发机构会宣称其出售的隐性知识对企业而言有很大的价值,故而会索取一个高价,特别是如果这种隐性知识是企业核心生产能力方面的知识,其被索取的价格将会更高,甚至隐性知识的研发机构可能“敲竹杠”。另一方面,预购买隐性知识的企业在与隐性知识的研发机构达成交易之前并不知道隐性知识的真正价值,所以不愿支付高价;而一旦它知道了该隐性知识的价值,那么隐性知识的价值也就贬值了。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隐性知识的交易是很困难的。
即使隐性知识的交易可以达成,高额的购买费用会使购买隐性知识的企业认识到与隐性知识的研发机构实现一体化可以降低隐性知识的获取成本。所以,企业通常会选择自己来组织隐性知识生产,特别是核心生产能力方面的知识,相反,企业不会选择通过市场或企业网络来获取核心生产能力知识。即是说,即C33<C13,C33<C23。
然而,在获取一般隐性知识方面,不仅市场不具有优势,而且企业也不具有优势,而真正具有优势的组织形式是企业网络,即C22<C12,C22<C32。如前所述,市场的优势在于生产显性知识而不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出售不仅存在着交易上的困难,而且即使能够达成交易,其获取成本将会较高。
相对市场而言,企业自己生产一般隐性知识具有优势,但是相对企业网络而言,企业在生产一般隐性知识方面可能就不具有优势。在企业网络这种组织中,各成员企业存在着非一体化下的合作关系,彼此之间既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但又有着共同利益。
为了能够实现它们的共同利益,各成员企业通过一些交流共享着有关信息、知识,甚至彼此向对方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这种合作关系使得成员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甚至免费获取其它成员企业的一般隐性知识。这种获取隐性知识的途径较企业自己生产一般隐性知识来说就更具有优势。关于这一点,丰田汽车生产方式中的知识共享便是很好例证。丰田汽车公司及其供应商都明白二者的成功是荣辱与共的,所以在“共存共荣”理念指引下,丰田公司通过建立供应商协会、咨询团队和解决问题的团队、供应商之间学习团队以及企业间的雇员轮换等机制,促进了网络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巩固和提高了成员企业以及整个企业网络的知识水平,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很高的效率,很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和借鉴。
当然,企业网络中,成员企业要想得到其它成员的一般隐性知识,首先也应对成员企业开放自己的一般隐性知识,或者要接受成员企业的一些合作条件,所以,成员企业通过企业网络获取一般隐性知识并非完全免费。当某成员企业从企业网络中获取单位一般隐性知识的成本等于其自身通过“干中学”或研发所付出的成本时,这就决定了企业网络的最小边界。当某成员企业从企业网络中获取单位一般隐性知识的成本等于从市场中获取单位一般隐性知识的成本时,这就决定了企业网络的最大边界。即,当C32=C21时,这就是企业网络的最小边界;当C12=C22时,这就是企业网络的最大边界。如果C22<C21,C22<C23,这就说明通过企业网络这种组织形式获取知识是有效率的。
结论
如果我们将知识分为三类:显性知识、一般隐性知识和核心生产能力知识,那么不同的组织形式(市场、企业网络和企业)获取知识的成本也就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市场在获取显性知识方面具有优势,企业在获取核心生产能力知识方面具有优势,而企业网络则在获取一般隐性知识方面具有优势。
当企业网络获取一般隐性知识的成本等于企业获取一般隐性知识的成本时,这也就决定了企业网络的最小效率边界(此时,企业网络缩小为一个企业);当企业网络获取一般隐性知识的成本等于市场获取一般隐性知识的成本时,这也就决定了企业网络的最大效率边界(此时,企业网络扩大为一个市场,即成为一个无边界的组织)。
参考文献:
1.杨瑞龙.企业间网络的效率边界:经济组织逻辑的重新审视.中国工业经济[J],2003.11
2.任志安.知识交易成本与企业网络的组织性质.经济问题[J],2004.12
3.李海舰,原磊.论无边界企业.中国工业经济[J],2005.4
4.罗仲伟,冯健.企业网络创新中的知识共享机制.经济管理•新管理[J],2007.1
5.程德俊.基于专用知识的网络组织特性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J],2004.2
6.张文松.企业网络与企业边界理论.中国工业经济[J],2005.12
7.曾楚宏,林丹明.论企业边界的两重性.中国工业经济[J],2005.10
8.许可,徐二明.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经济管理•新管理[J],2002.2
9.路易斯•普特曼等编.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M].2000
10.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0
作者简介:
刘佳勇(1975—),男,陕西甘泉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