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爽
数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工。除了亲自体验外,还需用心感受。“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感受非常重要,有些感受会影响一生,不但能够改变他们对数学的态度,甚至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
二年级学生对数的认识还停留在“百”的水平。10000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而认识1万是学生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建立1万的大数观念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生活中的大数”这一单元,教材中只涉及到了万以内的数的组成、读写、比较大小等知识,缺少对1万的体验活动。教师不可能依次按照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完之后。让学生看这10000根小棒。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后,用心去感受。
第一层次:课前调查,丰富感性认识
一碗花生米()粒
一碗黄豆()粒
一碗玉米()粒
一把大米()粒
汇报交流时,孩子数一碗花生米的粒数有所不同,教师追问:为什么你们数的个数不一样呢?
生:也许我们碗的大小是不一样的;碗大,装得就多:
生:也许我们数的花生米的大小不一样,花生米小,装得就多;花生米大,装得就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前参与,通过动手操作和调查,感受生活中的数无处不在,而且让学生感觉到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测量属性,每个个体所占的体积很小。
第二层次:课中猜想,产生认知冲突
10000粒大米,用()可以装走。
A、书包B、麻袋C、汽车D、大碗
62.5%的学生选择汽车,25%的学生选择麻袋,8.3%的学生选择书包,4.2%的学生选择大碗。
对于这道题我也访谈了一部分中年级的学生,有的学生脱口而出就是“汽车”:认为大数需要的工具也大。这里学生忽略了同一事物不同的测量属性。
于是我拿出事先数好的10000粒大米,让学生看这10000粒大米所占的空间,学生和老师们都愕然,对用大碗装走都有些半信半疑,于是我顺势让学生回家去数这10000粒大米,并且把数的过程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认识与理解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设置并利用“矛盾”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企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可以展示学生的多样思考,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与理解。
第三层次:课后实践,纠正认知偏差
学生积极性特别高,和家长一起数起来。许多家长也不信能用碗装走,他们心中的工具是书包。
学生数完之后,汇报了自己数10000粒大米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这个充满矛盾与困惑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他们的思维高度集中,思考投入、辨析热烈,矛盾的创设为学生思考的深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生:我先数出10粒,十个十个地数出100粒,然后又数出这样的10堆,十个一百就是一千;把1000粒放在一堆,再数出这样的10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
生:我们全家进行了分工,我数4000粒,爸爸和妈妈分别数3000粒。我先一个一个地数出10个,然后10个10个地数出100粒,接着用估计的方法数出这样的10堆,是1000粒:再以1000粒为标准,估计出这样的4堆就是4000粒。
生:我先数出10粒,十个十个地数出100粒,然后又数出这样的10堆,十个一百就是一千;把1000粒放在一堆。叔叔帮我称了称,然后再乘10,得出的大米大约是10000粒……
亲自数10000粒大米之后,我又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学生跳绳10000下,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10000这个大数。
汇报交流。
(1)10000张纸,有多厚?
学情预设:一张纸摸一摸有多厚,两本数学书大约100张纸,你知道10000张纸摞起来有多厚吗?用手比比看。这里有解题策略的引导——找参照物,去类比。
师说明,10000张纸如果从地面摞起大约有1米高,大约到老师大腿根部。又是一片哗然,现实与猜想再次相撞。
(2)10000个人,有多少?
(我们学校大约有1000人,想象一下几所像我们这么大的学校的人数,大约是10000人?)
设计意图: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知道了10个一千是一万,到底10000是多少,孩子的感知并没有建立起来,为此,设计了感知真实的事物,不断调整学生的认知偏差,再次体现培养学生的数感,让新的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3)我跳绳大约每天跳100个,大约需要跳3个月;妈妈跳绳每天1000个,大约10天就能跳10000个……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间接地理解10000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