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构建

2009-04-29 00:44:03邱志远
中学理科园地 2009年6期
关键词:策略课堂教学

邱志远

摘要: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已普遍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和接受,并不断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定位,能够指导学生实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在许多课堂上,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还停留在表而,许多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还限于形式,学习效率的提高还没有实效。而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方式,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同时注重素质的提高,缔造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探讨、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数学课堂效率偏低的现状分析

教学观:一切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着教,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单边活动”。

教学行为: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为了过份强调加强练习,大搞题海战术;教学目标只关注学生的认识,轻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内容重学科本身,轻学生的发展。重教学结论轻过程教学,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发展。

这样的课堂,导致学生厌学,老师厌教,教师教的苦,学生学的累,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课堂参与率低。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无效。

二、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

(一)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合理设置学习目标是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缺乏指导性的目标同样只会使课堂教学误入歧途,唯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会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在围绕着学习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保证学习目标的落实,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了解学生的现状是制定合理目标的前提

学生既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因此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中一项优先的重要的工作,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心理水平与特征,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情感与态度等。

首先应着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其次,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再次。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情况。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教时),本节课既是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继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坚实基础,学生已有的基础是已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平移、旋转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体验数学思维规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准确描述学习目标是制定合理有效目标的关键

规范的用语是建立在教师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水平要求的基础上的。《数学课程标准》在给出课程学习目标时已经明确目标水平的要求,并例举子各目标水平对应使用的行为动词,如在“知识与技能”领域,常常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一般都是较为明确、可测量、可评价的,如“区分、认识、理解、掌握、解决……的问题”等。

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领域制定目标时,常常采用体验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以及价值观,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如“经历、感受、体会、探索”等。例如经历“实际问题一建立模型一拓展应用”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经历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丰富和积累对具体问题的操作探究的经验”等等。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成功后的快乐。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知识的学习,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的主题;或为学生提供有趣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构筑学习起点,为展开数学探究作铺垫;或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人手,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知识等。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是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或相关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系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与学习。

2.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着”,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独霸讲台”的局面,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很多老师只注重让学生知道知识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得出的过程,这样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如何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老师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变成问题解决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思维,教师提出有思考性或启发性或探索性的问题,创设思维的场地,启发学生思维,使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地、及时地、充分地展示并矫正,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由“传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让学生参与了知识(概念)形成的过程,只有经过学生参与、发现和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内化,成为学生掌握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传统教学中缺乏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的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在分类讨论的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陈述自己的探究结果时,教师对学生的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回答适当的采用延迟性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当然,这种模式对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是一种挑战,当然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充分地展现。

2.加强学生合作学生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因此,老师经常要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如适当安排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这种探究学习中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拥有了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理念,从学生和自身人手,把研究教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掌握和运用有效教学的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发挥主动性,使学生会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学,为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黄秀兰.多法结合,培养倾听能力[J].福建教育杂志社,2008(6)

[2]董惠平.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辽宁教育.2005(3).

[3]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策略课堂教学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6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Passage Four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