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辉
学生对每个课题的研究一般分成选题、开题评审、研究实施、总结、结题展示与答辩等五个阶段。高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拿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就使研究实施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1、实施过程的管理问题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实践性,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校外活动,即使在校内活动,也是分散的自由活动,这与易于控制的传统课堂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监控的问题。我们就曾发现有学生假借活动之名实到网吧消闲的事情,这样的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我认为要做到有效监控,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在活动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计划并作相应的安全论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活动计划提出建议,使活动计划尽量周密,活动任务布置到位;活动过程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对其管理体制可作适当指导;活动后教师应及时检查活动记录及所到单位签证,并检查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把握其可能的活动时间并作活动效果评价;活动中应尽量做到师生、生生之间信息畅通,最好人手一册本组通讯录。
2、实施过程中的思路疏导
开题方案只是指明了研究方向,实施阶段应该根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对象的新发展不断调整研究方案,使整个研究过程不断有新的创意、成果,研究思路不断向纵深拓展。实际上许多研究思路是在进入实施阶段,真正接触大量的主题材料后引发的。对于一些同学死抱着开题的方案,往往进入研究的死胡同,使实施阶段无法拓展和深入的情况,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思路疏导,使学生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启创造与想象的思维之门。
3、实施过程中的分工合作问题
由于组内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许多学生即使在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也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组内的一些骨干分子就成了他们的依赖和推倭工作的对象,因此出现了少数人干活,多数人旁观的现象,整个活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也不可能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特别到了实施阶段,工作量较大,如果仍有这类情况,将影响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此,我们把组内职责按照个人特长分工到人,并制定了具体的岗位分工细则,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基本工作和基本要求,真正做到“小组的事事事有人做,小组的人人人有事做”,使活动得以有序的开展。我们一般把小组工作分成“组长”、“资料管理员”、“上网员”、“记录员”、“公关员”、“写作员”等六个岗位。下面仅举“公关员”的岗位细则为例:
(1)制定好课题小组每次活动的公关计划;(2)充分做好外出活动的准备工作,预约、准备好学校介绍信等;(3)做好活动中的形象、礼仪设计;(4)建立小组的外交网络等。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平时常交流,遇事一起商量,积极为小组出谋划策,使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4、实施过程中的评价问题
研究性学习不仅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研究学习过程评价内容主要有(1)小组成员出勤率;(2)活动记录的完整性、及时性、真实性;(3)查阅资料的数量与质量;(4)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5)活动预期目标的达成度;(6)各种书面材料的规范性与完整性;(7)其他教师规定要求的达成;(8)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收获等。实施过程评价是研究性课程区别于只重结果评价的传统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必须认真做好的一项基本工作。过程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以科研的精神与态度、活动的体验与收获为主;以推动和促进学生的研究学习的开展为主要目的。因此,我们在评价时,要体现这些基本的人文精神,不要使过程评价异化为过程中的阶段结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