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的中国心与美国情

2009-04-29 01:37吴志菲
读者 2009年22期

吴志菲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最近提出一个惊人的建议:把美国的屋顶全部漆成白色,路面和汽车也使用浅色,这样可大量反射太阳辐射的热量,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这一建议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已开始实施,并且相应的州立法规也已出台,要求所有平顶商用建筑必须将屋顶漆成白色,今年开始向民用住宅推广。朱棣文认为,不光美国的屋顶应该涂成白色,全世界的屋顶都应该效仿。他指出,把所有屋顶、路面等涂成白色或浅色,在降低温室效应的作用上,相当于世界上所有汽车停驶11年所减少的碳排放量。

作为奥巴马内阁中备受关注的华裔高官,朱棣文有着怎样耐人寻味的经历呢?

平起平坐

1997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斯坦福大学的朱棣文教授因其在激光冷却捕获气体原子实验方面的杰出贡献,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和法国科学家科恩·唐诺吉一起分享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成为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986年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荣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朱棣文找到的这个新方法,能够使科学家在前人所无法到达的领域内操控物质,同时也是对物理学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为了找到这个方法,朱棣文整整奋斗了20年。“我不希望因这个奖励打乱我的时间表,对于我来说,生活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也是当代科学家,20世纪40年代来到美国。朱汝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他的妻子是当年曾在同一所大学经济系就读的李静贞。朱棣文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哥哥朱筑文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哈佛医学院毕业,现在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弟弟朱钦文是哈佛大学博士,现为洛杉矶执业律师。这个家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之家”。

朱棣文笑言,自己的父母、兄弟、叔父、表兄弟在学业和工作上都是非常优秀的,自己获奖后,终于有了和家里其他人平起平坐的机会。

积木玩家

1948年2月28日,朱棣文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小时候的朱棣文活泼好动。幼儿园时代的朱棣文喜欢玩积木,组装塑料飞机和军舰模型。小学四年级时,他成天鼓捣那些用途不明的设备,常常在起居室的地毯上堆满半成品的金属支架、细小的螺帽和螺钉,他的目标是:实现零件数量及尺寸的最佳设计。他经常将软肥皂捏成各种动物形状。他也曾花费许多时间来建造一些毫无目的性的装置,把一大堆零件组装在一起,做成一个他也不知为何物的大东西。

“小时候我常把客厅堆得乱七八糟,自己做发电机什么的。我的母亲从来不说‘你得把那些垃圾扔掉。我想,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

朱棣文的家族中共有博士和硕士12人。他从小学习成绩并不算太好,是家里兄弟中唯一一个没读过名校的。朱棣文直言不讳,自己曾试过辍学两个月,后来在父母的劝告之下,才回去上课。“高中毕业时,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被多家名校拒绝,只能上一所比较普通的学校,父母对此十分沮丧。”

朱棣文在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读书期间,曾获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数学奖、伍德罗·威尔逊奖学金、斯托达物理奖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预备生奖学金。1970年夏,他从罗彻斯特大学毕业,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秋,他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院,于1976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

在他看来,进哪所大学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的标签,重要的是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其实到了大学后,那些我不感兴趣的课程,我没有去努力学习,但在喜欢的学科上,我很用功。像物理实验,我就常常沉浸于其中,觉得其乐无穷。从后来发展的情况看,吃透细节和把注意力聚焦到课程要点上的能力,使我受益匪浅。”

1978年秋,初出茅庐的朱棣文来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研究科学的喜悦和激动洋溢在大厅里,拥挤的实验室和办公室让我们彼此接近并关注每个人的进展,热烈的讨论通常在研讨会上和午餐会时进行,一直延续到网球场和各种聚会,气氛热烈得停不下来。”

“诺贝尔级”厨师

朱棣文闲暇时最喜欢下厨做菜,不论中西料理,都让亲友赞不绝口。“动手做是很重要的概念,美国教育相当强调实践经验,许多学生走进实验室后,自然就知道各种器材的操作方法与应有的安全观念。”朱棣文指出,“中国学生善于学习书本上的东西,对于书本上的问题很坚持,这方面他们比美国学生做得要好,但动手能力较差,创新精神不足。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把书本知识过渡到实际研究和科学上的问题,怎样把握一些重要的东西。”对于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他认为,无论你是打算出国一年半载还是几年,最重要的是去学习国外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思维方式,再也不要停留在“填鸭式教育”的思维中。

朱棣文除了喜欢烹饪,还爱好打网球、游泳、骑自行车。他每天都离不开体育运动,他认为体育运动不但好玩,而且使自己精神振奋,头脑清醒,特别有利于思考和科研。朱棣文是网球场上的高手,每当出差,网球拍子常常是他行李箱中必带的物品。年轻时,他还喜好打垒球,但后来由于膝盖受伤而终止了他心爱的垒球运动。后来他又爱上了撑竿跳,他买来一根撑竿每天苦练,很快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朱棣文还喜欢欣赏古典音乐、歌剧、绘画艺术,喜欢下棋,玩填字游戏,读书……“虽然迷音乐,但我是个很糟糕的演奏者。”他每做一件事都兴致勃勃,认真专注,全身心投入。有一次,他被画家高仁岐表现江南风光的画吸引住了,站在画前看了许久许久,甚至忘记了吃饭。他的夫人说,朱棣文的这股专注劲儿,是最让她动心的地方。

“很中国”的能源部长

1997年6月,朱棣文同杨振宁、丁肇中等著名科学家来到北京清华园,出席“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1世纪基础科学展望研讨会”,并作了报告。在记者招待会上,朱棣文说:“我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中国人。如果说我现在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不会说中文。”对于这一点,他颇感歉疚。在他的童年时代,父母习惯于用英语交谈,家里没有一本中文书,所有的邻居也不讲中文。“七八岁的时候,父母本想送我去学中文,但那时我感到中文很难学,因偷懒而反抗。等到我长大后,感到需要讲中文时,已经太晚了。”

“我在美国出生、长大,当然是美国人。但在血缘上,我是中国人。所以,有许多基本的价值观我想我是‘中国的。”有个记者问朱棣文:“听说您没有中文名字,是不是这样?”朱棣文听后双眉紧锁,很严肃地回答说:“虽然我不会讲中文,但我有中文名字。”说罢,他摊开手掌,以手指代笔,在手心上写了中文“朱棣文”3个字。他激动地说:“这就是我的中文名字,它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

2004年8月,56岁的朱棣文离开了任教18年的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接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一职,成为美国能源部下属历史最悠久、门类最繁多的研究实验室的第六任主任。

2008年12月15日,奥巴马宣布新政府能源环境团队名单,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能源部部长。他是继劳工部部长赵小兰之后,第二位美国内阁的华裔部长。显然,朱棣文的科学家背景将给一个以前经常由政界人士担任的职位带来极高的可信度。

事实上,朱棣文一直呼吁扩大研发替代能源,他近年还致力于跨界科学研究,寻找对抗气候变化之道。他强调,采取行动遏制全球变暖已成当务之急。朱棣文对于环境能源政策的态度与一般学者相似,都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主义倾向,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他似乎更加苛刻。

(艾 国摘自《今天·人物》2009年8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