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雷鸣
“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这句古话像是为刻瓷量身定做的。何谓刻瓷?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特制刀具在烧制后的瓷面上进行雕刻的技艺,有人形象地将其比作瓷器上的刺绣。
刻瓷是我国一门古老的艺术。有史料记载,它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剥玉”,清代成为一门独立的瓷器艺术。早期的刻瓷,多是一些文人墨客用来玩赏自娱,表现形式也以文字或简单的白描单线画面为主。这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技艺,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手艺,但是它的萌生与远古的甲骨刻字、青铜铸雕,秦汉的刻剥玉,唐宋元明清的木雕、牙雕、石雕等装饰技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刻瓷是巧用陶瓷造型与釉面的特长,通过锤击刀凿的变幻,来表现线条笔墨和情趣神韵。它的硬度高达70多度,釉面光滑,既硬且脆;用坚硬的钻刀刻画,无疑是以硬碰硬,稍一不慎,釉面会产生爆裂,一件即将成功的作品或许就前功尽弃。这也就是这门手艺的精到之处。业内也有人也把它称为“摔盘子”手艺,初学者要想有精道的手艺就要重复无数这样的过程,无论是财力、物力、人力都需要很大的投入。
刻瓷这门手艺后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刻瓷这个行当。不光是贵族高层的奢侈品,也成为普通百姓的装饰品,由原来简单的刻字,发展到了将书法、绘画、雕刻融于一体,使瓷器具有更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这样出现了走街串巷的手艺人,他们大多带有简单的工具,风里来雨里去的出入大街小巷。专为人们盘碗上刻花、落款、起福,成为百姓爱戴的一个手艺。同时这个时期也促进了刻瓷的发展和传播。
后来,这门手艺有过一段沉寂,几经面临失传。这样从事刻瓷艺术的人也是寥若晨星。刻瓷艺术作为陶瓷艺术的精美代表,直到1980年国际博览会上夺得了第一枚金牌,这时才开始重新发扬光大。这样促使好多人老艺人跟新的艺术工作者的介入,把这个几经失传的老手艺延续了下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传统工具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钻石刻线刀、尖刻刀和扁刻刀等刻瓷工具。而不同的运刀方向、力度又可形成许多刀法,各种刀法灵活运用、组合变化,有着极强的表达能力。刀迹的错落、深浅、疏密,可使作品形成刚劲、柔美等不同风格。其虚实、顿挫,又能表现物象的轻逸、厚重等感觉。同时由原来传统意义的瓷器发展到了瓷板等等,由原来的书法绘画创作,发展到了写实影像的创作,特别是在人像方面的发展,这也成为了当代刻瓷技艺能够稳定发展与传承的另一个基础。刻瓷人物肖像的出现,给刻瓷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也是它成为各界人士喜闻乐见的原因。
刻瓷就是在烧好的成品素色瓷器上进行白描、雕刻和上色彩绘的艺术再创作。刻瓷工具看起来很简单,一把合金刀,一把小锤,一把不足100克的小槌,几把小而精致的钢凿,通过,“叮叮当当”的上亿次的敲打,最终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事物展现在了瓷器上。由于瓷器非常坚硬,要在上面动刀,必须采用钨钢或金刚石合金材料制作的工具。在瓷制品上进行雕字、凿画,一锤定型便无法修改。仅刻一个很小的花瓣就得20多分钟,用小锤、凿子点刻近千下,而且由于瓷盘反光只能在自然光线下操作。这样刻一个人物肖像需要一星期的时间,还要巧用陶瓷造型与釉面的特长,通过锤击刀凿的变幻来表现线条笔墨,惟妙惟肖地反映出人物的立体感,在此过程中,错使一分力,釉面的裂缝就会使整个作品功亏一篑。这样对艺人无论是技艺的熟练掌握还是对他耐性都是一个长期的考验,因为要面对同一个瓷器长达几天乏味的敲打,最终才能做出一个像样的作品,这也是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求学的原因。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都是这样,貌似简单的事情往往很不简单。它的要求刻瓷书法家首先对书法要有一定的造诣:其次你还要对瓷的质地要了解,像景德瓷、淄博瓷、广东瓷的瓷质就很不同,要根据创作需要选择瓷面;再者刻瓷,的合金刀也要根据创作需要准备点刀、切刀和拖刀;当然还有刻瓷的刀法和执锤法的不同。其中光刀法就分为:分点刀法、切刀法、排刀法、拖刀法、紧排法、散刀法、捻刀法、勾勒清边法等;执锤也很讲究,有强击法、软出法、巧击法等。这样简单的东西,通过一个复杂的技艺成为个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刻瓷成为众多中国精美瓷器中的一枝奇葩,随着中国收藏热的到来,随着人们个性追求的出现,刻瓷也许会再次发扬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