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林
【关键词】“马加爵事件” 新闻“娱乐化”
在当今的传媒界,娱乐似乎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主流”,即使是严肃的新闻也可以拿来毫无原则地娱乐,这对于社会大众的感知方式乃至精神价值判断都将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基于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在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新闻娱乐化的不同概念进行归纳总结,以更加全面地阐释这一概念。
2004年初,“马家爵杀人案”震惊全国。案件主角马加爵在连续残杀了自己的四名同学后负罪潜逃。从2月24日云南省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案件的发生开始,直到3月16日案件正式告破,全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对这个案件给予了规模空前的关注。
在长达1个月的时间里,从报纸、广播到网络、电视,到处都是报道马家爵案件的追踪、查找、拘捕、狱中、审判等过程的“新闻”。这些新闻报道的细致程度让人叹为观止。有的媒体不仅非常详尽地报道了马加爵将四个同学杀害的全过程,甚至连他杀人时用的锤子也被挖掘出来大加渲染了一番。对于马加爵平时的生活习惯、喜好也一一曝光:“马加爵从小性格孤僻、内向,没有朋友,也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马加爵个人的兴趣仅限于上网,经常浏览色情、暴力、黄色网站。”“同学说在楼道里看见他,觉得这个人非常阴森恐怖,带着一种杀气”……通过这些新闻的描述与勾画,媒体早早地就给广大受众描画出了一幅马家爵的肖像——他至少是一个凶残暴戾、人格缺失、杀人不见血的冷酷之人。
2004年3月,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这场耗费了上百万份的通缉令、投入170万警力的凶杀案似乎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媒体的热情却有增无减。次日,各大媒体就刊登了马加爵在逃亡途中所写的家书,并且一致将这封家书定名为“绝命书”。3月17日,中央电视台“央视论坛”节目推出名为《追你到天涯海角》的电视访谈节目,其中一位嘉宾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马加爵是一个罪犯,枪毙这是不用再讨论的问题!”然而,此时马家爵案并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与此同时,网络上还出现了所谓的“马加爵之歌”、声情并茂的马加爵版Flash,以及许多明显无中生有的调侃和恶搞。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马加爵的作案工具——铁锤,竟有人想注册“家爵”牌商标,专门用于铁锤的生产和销售。
不可否认,这个案件本身具有极强的新闻性与社会影响力,是一条不应忽视的新闻线索。但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新闻大战中,媒介受众仅仅是在一个有血腥暴力、有猎奇偷窥、有搞笑刺激的媒体氛围下进行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狂欢。而关于此次事件的反思、对于受害人的关心则早被淹没在如潮的狂欢喧嚣中了。在某些媒体的肆意炒作下,这一原本残暴的凶杀大案、严肃的法律案件,已经悄然演化成一场低俗化的闹剧。
人民网的一篇杂文,指出了此种现象的实质:“一个严肃的话题奇异地充满了娱乐性。以媚众和无立场为立场的传播代替了传统,成了社会心理的最高权力,多元化最终沦为单一化的、事不关己、不正经、不负责的娱乐,娱乐压倒一切。”
新闻娱乐化即“媒体按照快乐原则和大数法则来选择和处理新闻的文化行为”,或在题材选取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或在新闻表达方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目前,学术界对新闻娱乐化的概念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新闻娱乐化的狭义概念——表达方式娱乐化。新闻娱乐化,从狭义上看,仅仅指严肃新闻的表现形式软化,用轻松活泼的方式来表达新闻。在我国,由于多年来的新闻实践操作中,有意无意地对趣味性的忽视,导致了人们普遍认为新闻事实是指对人们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事实,是具有决策功能的重大信息。因此,对新闻事实的理解是严肃的,其表现形式也应该严肃。
而娱乐的精髓恰恰就是使人快乐放松的东西,这与新闻的定义是格格不入的。但我们看到,随着媒介的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媒体要用新闻来吸引受众,要讲究新闻报道方式的革新,新闻也越来越带有娱乐性。从“新闻故事化”、“新闻可读性”到“XX说新闻”、“侃新闻”甚至还有“演新闻”等新闻播报形式的出现,都体现出这种趋势的存在。比如说,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新闻媒体的报道就带有典型的娱乐化色彩。媒体大力渲染女兵林奇的传奇经历;狂炒田纳西州的父子兵;不遗余力地描绘萨达姆藏身的“蜘蛛洞”等。
马加爵杀人案,一开始就被当作一部好莱坞的故事片来上演,分析他的杀人动机不是根据他的心理,也没有合理推断,而是用了以下这段匪夷所思的话:“星象学家认为,马加爵生于5月4日,他的星象预示他有强烈的暴力倾向。2月13日,流年火星正合马加爵本命火星,在这个火星回归的时期,人的精力更加旺盛,欲望更加强,表现得更加过激。”
还有的现象是把重大题材的新闻当成了游戏,用来博彩。如2004年6月发生的我国工人在阿富汗遇袭事件,本应是一件沉痛的事情。然而,上海某电视台却在节目播出中打出滚动新闻,发短信到xx选择中国工人遇害的袭击者,A、“基地组织”;B“东突分子”;C“当地势力”。猜中者有机会获得美国某电视公司的电视卡,每周两位幸运者……新闻被演绎成娱乐的现象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以上所有现象无一不显示出全球媒体感染了同一病毒——娱乐病毒。仿佛没有事实不可以被报道,没有新闻不可以被娱乐化。于是严肃的新闻事件也表现出诸多的娱乐性来。
二是新闻娱乐化的广义概念——选材内容娱乐化。从广义上来理解新闻娱乐化,即从包括新闻本身,新闻媒体及新闻传播内容等出发,认为除了上述新闻表现形式故事化、强调新闻的趣味性以外,新闻媒体的娱乐性内容增多以及以娱乐信息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媒体大量兴起等等也是新闻娱乐化倾向的表现。
在新闻的内容上,严肃新闻的比例大大减少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成为新闻的重点。摊开报纸、打开电视,娱乐新闻大行其道,各种各样明星动态、名人起居爱好的报道潮水般涌来。不少综合性报纸将自己的文艺新闻版更名为娱乐新闻,且版面众多,如《广州日报》有4版,《北京青年报》则达8版。前几年,光线传播的《娱乐现场》在全国500多家电视台播出,被称为“娱乐界的新闻联播”。
在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后,“时尚”、“消费”、“娱乐”等也先后成为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卖点”和竞争的主题。随着周末版热、星期刊热、文摘热、副刊热的兴起,各大报刊纷纷扩版,消费专刊、娱乐专刊、旅游专刊、休闲专刊、家居专刊等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在整个报刊及其它媒体上所占的分量不断下降。人们阅读报纸、杂志也不再是仅仅获取新信息、新知识或接受政治教育,而逐渐是为了消遣、实用。
这些新闻内容并不是作为报道角度的改进,为大众提供新闻功能所具有的服务,而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满足其猎奇心理。例如,一则电视新闻报道居民家冰箱里长出蘑菇,其着眼点却不在厨房环境的潮湿上,居民的烦恼被转换成从冰箱里采出一盘盘肥美蘑菇的新鲜感。又如在一则报道整治马路菜场的新闻中,一个市民的顺手牵羊行为被完整再现并在解说词里被强调,对细节的刻画显然与主题无关。这些报道不追求事实的意义,而是突出其中一些滑稽、有趣的因素,以供人一乐,从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又如媒介极端关注辛普森案不是在于反思种族问题和司法问题,而是在于炒作体育明星的凶杀案;媒介关注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报告和莱文斯基的一举一动,不是在于反思美国总统的品行和美国的司法制度,而是在于炒作总统的风流韵事。
除新闻表现形式软化、媒介娱乐内容增加以外,娱乐媒体的蓬勃兴起也被列入广义新闻娱乐化的范畴。不论在哪里,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受众一接触到媒体,如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或收音机,他们接受到的信息一定少不了娱乐的内容,用来传播新闻的大众传媒也越来越多的为娱乐所服务,新闻娱乐化的潮流也愈来愈明显。
作为媒介选择的必然结果、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新闻娱乐化是一种自然生成的新闻存在方式。通过前文对新闻娱乐化不同层次概念的分析,本文认为,学界和业界的当务之急是理性区分新闻娱乐化现象中的选材内容娱乐化和表达方式娱乐化两股支流,引导其良性发展,遏制低俗化的“歧流”。否则,一个新闻媒体,靠夸张的大肆报道手法和刺激的内容只能暂时提高关注度,长此以往,终将降低品位,失去高素质的受众。
(作者单位:安庆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