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 芳
【摘要】现代编辑的内涵大为丰富了,不能囿于“成稿加工”,而要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运筹和创意。其中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就是要做好和作者的沟通,要善于与记者和通讯员的交流沟通。
【关键词】交流沟通成稿加工 编辑工作
编辑是“幕后英雄”,是通过作者的稿件为人民服务的。在当今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时代对编辑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做好编辑工作?如何做个好编辑?带着这样的思考,结合本人几年来从事编辑工作的体会,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前提是要善于做好和作者的交流沟通工作。
第一,做好与记者的交流沟通
交流沟通的两种形式
(一)针对具体事件和具体记者交流。
现在很多报社聘用的都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大学毕业生,这样的一个群体,优势在于有激情、有闯劲、有活跃的思维,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弱点,比如,对稿件政治性的把握缺少分寸感、对受众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不强、在采写新闻中时有浮躁心理等等。做好与记者的交流沟通是确保稿件不出错的有效举措。比如,我在编辑一则社会新闻中,就遇到这样的事例,一个年轻的记者在写自己目睹的一起交通事故时,在全文结尾时这样写到:“据记者目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骑摩托车的小伙子拐弯时没有减速才撞上过街的妇女。”这么一写,如果上了报社,那么白纸黑字,我们记者就给这起事故定了性。但是,从法律来说,这起事故到底谁之过错,应该是由交通执法部门来认定的,我们记者就算是亲眼目睹了事情的经过,也没有权力来作结论。我拿到这样的稿件后,及时和记者做了交流,并把这简短的300字稿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弊端耐心地讲解给记者听,让他重新采访交通部门,补充内容,及时消除了潜在的错误。
(二)针对普遍问题和所有记者交流。
编辑不只是要针对具体稿件,和具体的记者沟通,还要不间断地把编辑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总结起来,在某些会议中,面对所有记者交流沟通。我们滁州是个拥有8个县市区的大市,下面分别还有天长、明光两个县级市。我在拿到稿件时经常看见这样的表述:“市某某小区内”、“市某条路面上”、“市某单位”,记者是身处在滁州市区内,他自己知道是写的关于滁城内的事情,可我们报纸面对的是滁城加八个县市区的好几万读者呢。你说的这个“市”到底是哪个“市”?滁州市?天长市?还是明光市?记者不说明白,读者怎么能明了?在编辑中,我发现这样的问题基本涉及到每个记者。面对这样的现象,编辑就要在所有记者都参加的议会中,把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来,以便能让所有的记者都引以为戒。
交流沟通的两点意义
第一,交流沟通是对记者的一种尊重。“无论是组稿还是自由稿件都会存在自己的不足,一旦决定采用,编辑就要以宏观指导、微观参与等方式投入到修改稿件之中,使书稿内容达到最大量的增值,这个过程是个再创造过程。”①可是,编辑在动记者稿件时,及时做到和记者的交流也是对记者、对稿件、对自己的一种负责。稿件里面的事情到底怎么样,亲临现场的到底是记者而不是编辑。记者最有发言权,编辑不能坐在家里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想象,随手一挥删减文章内容和篡改主题。编辑要是真的觉得需要提炼思想,应该坐下来和记者好好谈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记者,再聆听记者的意见。好的稿件应该是记者和编辑双方和谐合作而出的精品。
第二,及时沟通交流也是帮助年轻记者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很多年轻的记者遇到一些大场面和社会焦点问题时,不知道该把文章定位在哪里,有时交上来的稿件基本就是流水帐,没有重点,没有主题。这样的文字就好似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此时,就要靠编辑和记者的及时交流来做善后工作了。编辑必须要用自己具有高度性的思想和眼光沙里淘金,从一堆杂乱的文字里找到新闻点。找到“亮点”后,编辑及时把“亮点”拎出来交给记者,记者再结合自己所采访到的素材重新加工合成。举两个我遇到的例子,有个记者交来稿件,通篇记录的是我市春节后劳动力市场第一次招聘会现场,现场感写得很强,可读到最后不知所云。我从文中这样一句话中(现场30名技工当场找到了工作)得到一个启发——我市技工流失严重!经过与记者的交流后,现实果然就是如此,于是记者按照我的思路重新打造一篇标题为:《我能怎么留住你——技术工人》的深度报道。该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较好反响。还有篇记者写我市民间组织的文字。洋洋洒洒近千字描述了我市民间组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却没有一个具体的主题。到底想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什么?又想告诉读者一些什么?无从知晓。我在认真阅读后,从文章的肩标上获得一个点,我市三分之一的民间组织是自由的,还有三分之二是摆设。于是,我和记者一番交流后,定下该文主题《民间组织期盼脱去“官袍”》,重点写我市民间组织目前受到政府部门约束太多,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该稿件修改后,一下从无人问津的“冷稿”变成了“抢手货”,最后刊登在本报头版头条,被评为当月A类好稿。通过多次这样的编、采交流,记者的业务水平和对新闻主题的把握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第二,做好与通讯员的交流沟通
“每一个通讯员在投稿时都有个共同的心理,那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发表。所以编辑也有义务通过沟通交流帮助这支非正规军进行新闻创造。”②
通讯员大致分为以下三类:1、在单位有宣传任务者;2、业余爱好者;3、为了赚取稿费者。
第一,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通讯员,可能在稿件的题材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过多集中于本单位的业绩宣传,写来的稿件很多似是工作成就总结。换言之,不是“新闻”,是“宣传”。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编辑即使在退稿时也要耐心地告诉作者为什么该类稿件不能录用,还可以附些具体稿件为样品,引导作者该怎样按照本报要求采写稿件。现在通讯方式十分便利,要是编辑工作繁忙来不及把原稿退还给通讯员,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告诉通讯员稿件不能采用的原因。这不仅是对人家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在为编辑部培养一批潜在的作者。
第二,对于业余爱好者,编辑一定要更好地保护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因为这些人既不是为了任务也不是为了金钱。这一群体的稿件,可能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编辑要认真挑选出其中符合自己版面的文章,及时刊出。并在每篇稿件发表后,在第一时间内通知作者,以激励作者更好更多地继续投稿。由于网络的便捷,现在很多报社不再给作者邮寄样报,但是如果该作者是处于偏远地带,我认为好的编辑还是会准时给他们寄去作品样报的。这也是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另一种无言的交流方式。
第三,对于专门写稿赚取稿费的作者群,编辑和他们的交流可能要更多更细致了。为了赚取,他们投稿的方式基本是“四处撒网,重点捕捉”,在稿源的真实程度也得不到保证。就拿我们滁州日报社为例,目前拥有一报一刊(即滁州日报和皖东晨刊),另外还有两块地方新闻版(定远新闻、南谯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同一篇稿件日报也收到,晨刊也收到,地方新闻版也刊登。有些人是既投给编辑,又投给记者,以此提升中稿率,害得日报和晨刊或者地方版险些多次出现重稿,给编辑工作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我们还遇到过这样一位作者,把从网上看到的消息不加核实地摘抄下来,换成自己的名字投往本报。对于这些作者,编辑就要专门花点时间用来和他们交流沟通了。编辑要明确地指出一稿多投、剽窃他人作品的行为的恶劣性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要详细告知如果再次出现类似情况,本报将会采取有效整治措施。经过这样的交流后,再大胆的作者也不会肆无忌惮地继续下去了。如果编辑发现这样的情况后,只是毙下稿件,不告之作者原由,那么这样的情况也许会更加泛滥,因为作者一心想发稿,就会急于走所有渠道。
综上所述,编辑的积极主动性是激发记者和通讯员更好创造的重要因素,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也是报刊出版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①“增添原文章标题”《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杨桂香
②“怎样做好编辑工作”《红旗出版社》出版时间:1986.5 作者:红旗杂志社总编辑室编
(作者单位:滁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