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时期的伦理关系与道德话语

2009-04-29 00:44田海平李兰芬
关键词:调查研究

田海平 李兰芬

[摘要]对江苏地区538名公务员、482名进城务工者以及苏州市450名企业家和450名传媒从业者进行的伦理关系与道德话语(即四大群体两大主题)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伦理关系和道德话语处于由传统到现代的结构转型中,表现出转型所特有的多元、多样与多变状况及发展规律;新时期我国伦理关系建构的主流趋势是公私分域的伦理秩序以及“新五伦”及其德性的培育;当前我国道德话语呈现出主体分层、主题散落、载体转型和影响因子此消彼涨四大特征。如何构建新时期我国和谐伦理关系与道德话语,建议:一是加强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道德影响力的考量指数研究;二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型伦理关系建构中的指导作用;三是加强传媒伦理道德建设,搭建道德话语沟通的公共平台;四是将民生道德作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或组织制订社会政策的指导原则;五是组成各级伦理委员会并赋予它实际的权力。

[关键词]伦理关系;道德话语;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B82-059;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09)01-0031-05

2006年11月—2007年12月,我们受江苏省省委宣传部委托,对我国(以江苏地区为例)道德领域多元、多样、多变及其发展规律进行调查。调查分“伦理关系调查”与“道德话语权调查”两大主题进行。这两大主题涉及“道德领域”的“实体关系”和“话语状况”两大类别。伦理关系是“个人对其普遍本质的关系”,它分为“自我”、“家庭”、“国家”、“社会”四个关系维度。“道德话语权”是主体“中言或代言道德”的话语权,它体现为道德言说的主体、主题、载体和影响因子四个方面,调查对象为四大群体:

(1)国家公务员群体,代表了“权力”与“道德”的复杂关系。我们将600份问卷委托给调研公司分别分发给江苏昆山、苏州、南京、镇江四地的公务员,有效回收问卷538份,有效回收率89.7%。

(2)社会困难群体,为了获得有效调研数据,调研主要针对普通的进城务工者群体,代表了“民生”与“道德”的基本关系,我们把问卷分发绐江苏盐城、苏州、南京三个城市的城市务工者。问卷共发放500份,有效回收问卷482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1%。

(3)企业家群体,代表了“经济理性”与“道德”的基本关系。对企业家道德话语权的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发放对象为苏州企业家,有效回收问卷450份,有效率90.0%。

(4)传媒从业者群体,代表了“公共话语”与“道德”的基本关系。基于传媒从业者群体的道德话语权调查,共发放问卷501份,回收问卷450,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89.8%。发放对象是苏州市传媒从业者。

本报告是由上述“四大群体”、“两大主题”的系列调查综合而成,以公务员群体和社会困难群体作为“伦理关系调查”的调查对象,以企业家群体和传媒从业者群体为“道德话语权”的调查对象。问卷与访谈的问题依照伦理关系或道德话语权的定义与分类获得确立,问卷数据全部采用SPSS11.5进行处理。

一、伦理关系状况的调查:以公务员群体与社会困难群体为例

1伦理角色认知呈多样化分布,公民角色成为主流的伦理角色担当,而伦理角色期待则依社会群体的伦理生活重心的不同而呈现出取向上的差异。

在538名被调查的公务员中,伦理角色认知调查数据显示,27.3%的公务员选“公民”角色,24%的公务员选“公务员”角色,18.8%的公务员选“父母、夫妇、子女等”家庭角色,11.7%的公务员选择“职业角色”,还有7.1%选择“领导、下属”角色,6.5%選择“个人”角色。在482名被调查的进城务工者中,伦理角色认知调查数据显示,认为自己是公民的占61.3%,认为自己是父母、夫妇、子女、兄弟姐妹的占14.9%,认为自己是打工仔的占22.5%。在伦理角色期待的调查中,43.5%的公务员最希望扮演好父母、夫妇、子女等家庭伦理角色,14.9%的公务员希望扮演好公民角色。12.3%的公务员希望扮演好公务员角色,10.4%选择职业角色等。在困难群体的伦理角色期待调查中,最期望自己做一个“公民”的占被调查者的58%,最希望自己做一个父母、夫妇、子女、兄弟姐妹的占21.4%,最希望自己做一个打工仔的占0.5%。公务员实际生活重心是公共领域,他们的伦理期待是回归“家庭”。社会困难群体中的个人实际生活重心是个人或家庭领域,他们的伦理期待更多地强调其公共身份(公民)。

2在伦理关系排序中,夫妻居首位,父母子女次之,“先私后公”的新五伦逐渐取代“公私不分”的传统五伦。家庭伦理“兼顾”理性,但呈现情感主导特征。

在538名公务员的伦理关系排序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夫妻关系,平均得分1.49。父母与子女关系次之,平均得分1.34,紧接着是与上下级、同事、组织的关系。与传统相比,五种主要伦理关系基本没有变化,区别在于夫妻关系取代了传统君臣关系的首要地位,而从传统君臣关系中转换出来的上下级、同事和组织关系则居第三位。“新五伦”更强调“私人领域”的优先性。对社会困难群体的调查,同样验证了夫妻关系首位、父母子女关系次之的伦理重要性排序。这表明“先私后公”的新五伦正在逐渐取代“公私不分”的传统五伦。对“情与理”伦理情境难题的调查显示,22.8%(583)的公务员表明不会因谋取个人利益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8.8%(583)的公务员了解相关法律后,看是否可以在不违法的情况下适当照顾一下个人与家庭成员或亲属的利益;约70%(583)的公务员在法理与亲情中徘徊,半数以上的公务员对是否检举犯过错的子女持十分犹豫的态度,而40%(482)的社会困难群体的被调查者则明确表示不会检举或装作不知道。这些都表明家庭伦理关系虽然能兼顾法理与亲情,却偏重家庭情感。

3从生活困难者到政府精英都对政府权力运作中的道德状况感到不满。“民主与廉政”,“民生关注与国家道德”,是当前我国国家伦理关系建设的重点。

调查显示,政府中存在不少危及政府伦理的因素,“小团体伦理、集团不道德”就是典型。例如,28.72%(583)的公务员认为政府是有道德的,政府中的个体却是不道德的;半数公务员承认政府是有道德的伦理实体,15%(583)左右的人认为政府自身就是不道德的伦理实体。公务员最不满意的伦理关系是上下级、同事、组织关系。根据482名进城务工者问卷调查数据,生活困难者经常遇见的生活困难选项中,不公正占28.2%,不平等占23.2%,其他占18.2%,没有娱乐占9.9%,得不到尊重占8.8%,生计成问题占6.1%,家人不理解占5.5%;令他们最不安的选项中,官员腐败占47.5%,制度不公占27.1%,不讲诚信占16%。这表明,政府权

力运作中的道德状况有待改善。

“民主与廉政”是政府伦理建设的重点,当面临不道德的同事时,公务员保持沉默与检举揭发各占40%(538)左右,检举揭发稍多出4%。当公务员与其直接上级领导就某件事情的处理出现意见分歧时,77.3%(538)的公务员选择与上级进行充分交流,如果不能说服上级,便保留意见,遵照上级的指示行事。“服从”观念占主流。约80%(538)的领导会选择与下属商量,倾听其意见,但“也只是做做样子”。

“民生关注”是国家伦理建设的重点。据482名进城务工者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与过去相比,没什么变化,信任度一直较低的占32.4%;提高了的占31.8%;降低了的占23.7%;没什么变化,信任度一直较高的占12.1%。社会困难者最痛恨政府官员的行为选项中,以权谋私占37%,“违法乱纪”占20%,“瞒上欺下”占20%,“收受贿赂”占12%,“包二奶”占9%,其他不端行为占2%。

4“社会”是伦理关系的重点,“人情与法理”的矛盾是伦理关系的最大难点。当前中国社会质量或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538名被调查者中的61.7%的公务员选择将伦理关系的重点放在“社会”,16.2%的公务员选择了“政府”,9.1%的公务员选择了“家庭”,8.4%的公务员选择了“个人”。公务员判断与他人交往时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55.2%(297/538)的公务员选择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原则。在伦理关系难题上,30%以上的公务员认为是人情与法理的矛盾,19%认为是“个人利益、集团利益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冲突,17%选择了“敬业与尽孝”的矛盾,13%认为是遵循潜规则与遵守规则之间的矛盾,约8%认为是权力与道义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对进城务工者与城里人交往过程中“感受”的调查数据表明,认为城里人对乡下人有歧视或敌意的占38.8%(187/482),认为城里人富裕时尚的占30.9%(149/482),认为城里人有文明礼貌的占30.3%(146/482)。社会困难群体中的大多数被调查者,同样也将伦理关系的重点视为“社会”,难点则是“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建立,他们要融入对他们而言相对陌生的“社会”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困难。对拖欠工资、延长劳动时间、违反劳动合同的相关调查表明,当前我国社会质量还不高、社会参与程度还偏低。

二、道德话语权状况的调查:以企业家群体与传媒从业者群体为例

1党政干部是道德话语的强势主体,市场道德是其时代主题,现代媒介是其主要载体,权力、货币、文化构成了道德话语的主要影响因子。

在主导当前我国道德舆论的人与组织的两项调查中,据对450名苏州企业家的有效问卷数据显示,前者为“领导干部”以29.3%的比例位居第一,后者“党政机关”以59.3%的绝对多数排在首位。在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性评价中,“领导干部”与“党组织”依然以25.1%和28.4%的比例蝉联榜首。当前我国社会主流道德6个选项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市场经济道德”高达40.3%的比例遥遥领先于15.5%的“传统道德”和12.1%的“个人主义道德”。在道德舆论影响渠道的11个选项调查中,据450名苏州传媒从业者问卷数据显示,“新闻报道”以36.7%的比例位居第一,“重大事件”和“社会活动”分别以17.8%和17.3%的比例位居二、三,“广告宣传”以11.3%的比例名列第四。而作为传统德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和报告讲座分别仅占了4.3%和2.7%的比例。在社会道德舆论影响力的6个选项调查中,据450名苏州传媒从业者问卷数据显示,“政治权力”(27.6%)、“经济财力”(27.3%)和“文化影响力”(23.3%)排在前三位,而排在最末的是“人格魅力”,占2.9%。权力、货币和文化已构成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权的主要影响因子,而传统推崇的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已明显式微。

2当前我国道德话语出现四大特征:主体分层,主题散落。载体转型和影响因子此消彼涨。

数据显示,领导干部、党政机关虽是主导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的强势主体,企业家、记者、明星作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主体的新型阶层则日渐壮大。企业和学校仅次于党政机关成为两大道德话语群体组织。当前我国道德话语主体不再单一“独唱”,而是多元分层。据两大群体(苏州企业家群体和传媒从业者群体)900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道德话语主题的分布为:“市场经济道德”以40.3%的比例超过“传统道德”的15.5%、“个人主义道德”则以12.1%的比例超过曾经是强势主流的“集体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后两者的比例仅占6.6%和4.5%。在这900份问卷中,道德话语载体的调查数据显示,网络、数字及移动通讯技术等现代传媒的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分别以36.7%和11.3%的比例超过传统的思想政治课(4.3%)和报告讲座(2.7%)成为道德话语的主要载体。另外,从两大群体调查中获得的道德话语影响因子的调查数据显示,宏观影响因子(政治权力27.6%、经济财力27.3%、文化影响力23.3%、综合实力17,6%、人格魅力2,9%、其他1,3%)与微观影响因子(良知24.4%、利益19.8%、风俗习惯14.9%、权威13.6%、兴趣13.6%、从众心理12.9%、宗教0.9%)的表现出此消彼涨的变异性。

三、目前我国伦理关系和道德话语两大主题现状之总体分析

1目前我国伦理关系和道德话语处于由传统到现代的结构转型中,伦理关系和道德话语表现出转型所特有的多样、多变与多元。

以公务员群体、社会困难群体、企业家群体和传媒从业者群体为调研对象进行的问卷与访谈表明,目前我国伦理关系和道德话语是在各种条件制约下得以重构的。尤其是在传统“差序结构”的社会关系终结之后,构成伦理关系和道德话语的决定因素,不再是某种绝对权威,而是个人取向上的伦理普遍性。一方面,传统伦理的影响还比较大,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伦理秩序有依恋。人情主义、家国一体的伦理观念仍然在起作用。另一方面,变化中的伦理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现代特质。伦理关系的重点不再是“家”、“国”,而是“社会”、“个人”。传统伦理关系不再是主流,作为主流的现代伦理关系正在形成之中,伦理关系体现为变化、发展中的“多变”的现象实情。由于伦理权威的缺失,伦理关系表现为一种现代与传统交错的“多元化”展开格局;由于伦理普遍性诉求体现为个人取向,道德话语只能诉诸意识形态话语,伦理关系表现为一种“多样化质态”。

2新时期我国伦理关系建构的主流趋势:公私分域的伦理秩序;“新五伦”及其德性的培育。

调查表明,以“公民身份”为主的伦理角色担当;

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家庭伦理关系建构;以“民主”、“平等”、“公正”和“民生”为基本理念的国家伦理憧憬;以“社会”、“个人”为重点、“人情一法理”为难点的社会伦理难题之应对,是当前我国伦理关系在其多样性质态、多元化展开和多变现象中呈现的主导趋势,目前我国伦理关系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公私分域的趋势。私人领域正在被“情感化”,体现为对爱情、亲情、友情的需要,而对法律的尊重(人情与法理成为首要的伦理难点)、对社会的重视、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对公正平等和自由权利的要求,则是社会公共理性开始成熟的表现,但实际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因公私不分而导致的亲情腐败和官员腐败。因此,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公私分域的伦理关系之建构是一种体现时代精神要求的伦理关系之建构,是变化中、多样化中呈现出来的主流。它代表了时代精神的要求。新时期主要的五种伦理关系的排序是:夫妻;父母子女;上下级及同事;兄弟姐妹;朋友。这五种主要的伦理关系与历史上孟子总结的五伦相比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排序上“夫妻”跃居首位,而由“君臣”关系转化而来的“上下级及同事关系”居第三。这意味着,在一种公私分域的伦理关系建构中,传统伦理关系及其基本德性价值正在获得新的生命。调查表明,新时期我国伦理关系建构的主流趋势是:(1)公私分域的伦理秩序;(2)“新五伦”(夫妻;父母子女;上下级及同事;兄弟姐妹;朋友)及其德性的培育。

3当前我国道德话语呈现出主体分层、主题散落、载体转型和影响因子此消彼涨四大特征。

领导干部、党政机关虽是主导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的强势主体,企业家、记者、明星作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主体的新型阶层则日渐壮大。我国道德话语主题不再集中在绝对一元的话语主题上,而是散落为多元状况,这凸显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同时,以互联网、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媒介筑起当代我国道德话语传播的公共载体,取代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和报告讲座而成为道德话语的主要载体。显然,道德话语载体的这种转型彰显的绝不仅仅是时代的文明进步,更多的是新型伦理诸如传媒伦理、网络伦理的时代挑战。道德话语宏观影响因子的排序依次为:政治权力、经济财力、文化影响力、综合实力、人格魅力;微观心理偏好的排序为:良知、利益、风俗习惯、权威、兴趣、从众心理、宗教。

四、构建新时期我国和谐伦理关系与道德话语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将当前我国伦理关系和道德话语权问题诊断为:伦理关系“公私分域”尚不清晰,“新五伦”建构及德性培育有待进一步发展成熟,由此造成了伦理关系界划不明、难题迭现;伦理关系的实然状况在道德话语中表现为道德话语的主体、主题与载体三者之间的分离、错位和断裂。据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道德影响力的考量指数研究。领导干部、党政机关分别成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权的首要主导者和伦理关系的主要示范者的道德国情表明,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的道德形象既已构成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水准的风向标,那么,就需要将引领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执政能力列为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的职责范围加以考量。考量指数作为加强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道德影响力的技术问题必须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型伦理关系建构中的指导作用。新型伦理关系建构的趋势是:“公私分域”的伦理秩序与“新五伦”的德性培育。它反映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要求;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型伦理秩序与德性培育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型伦理关系建构中的指导作用,意味着在公共生活领域倡导守法、公正、平等与互助的伦理关系理念和德性培育,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质量”;同时,在私人生活领域倡导“爱”与“关系”的伦理关系理念和德性培育,具体建议是:(1)通过良好的社会政策杠杆提升中国社会的“社会质量”,明晰“公私分域”的伦理关系;(2)传统儒家思想不能担负起中国公共领域的伦理关系建构的重任,应使其回归私人领域。马克思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所标举的基本价值是中国现代性的出路所在,是中国公共事业和公共领域能够保障私人领域和个人权利的指导性的核心价值,应成为现阶段我国伦理关系与道德话语的主流形态和主导性的话语。在道德话语权建设和伦理关系建构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理想通过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方面的政策效应体现出来。

三是加强传媒伦理道德建设,搭建道德话语沟通的公共平台,道德话语一旦经过传媒筛选成为传媒话语,便可以广泛、公开和直达地传播于社会,直抵受众个人。传媒话语的公开性和直达性使其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诱导力、渗透力和劝说力,乃至直接主导人们道德观念、道德选择和行为方式的公共道德资源。然而,由于当前存在着传媒商业化运作的过度扩展以及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退化等问题,传媒道德话语的异化现象已经有所显现。由此,强化传媒的公共伦理本性,端正传媒伦理立场,强化传媒对于道德话语选择、批判、反思和规范的价值功能,增强对新闻、广告的伦理审视,对于改善道德话语的传播路径、发挥先进道德话语权的价值功能,净化社会道德风气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是将民生道德作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或组织制订社会政策的指导原则。民生道德将是我国国家伦理关系建构的主导方向。民生问题的解决要求国家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充分体现民生道德的两个基本目标诉求:其一是民生道德关怀的自上而下的落实;其二是民生道德建设的自下而上的展开,我们建议:将民生道德作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或组织制订社会政策的指导原则;通过社会政策的杠杆,一是使“自上而下”的“民生道德关怀”落实为具体有效的政府行为,改善国家道德形象;二是使“自下而上”的民生道德建设成为提高中国社会质量的有效途径。具体对策:(1)展开对与民生道德关怀和民生道德建设有关的社会政策问题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通过社会政策的杠杆提高中国社会质量,使社会民生的改善成为国家道德和社会伦理建设的重点。我国现阶段建设的重心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四个建设”同步进行,而和谐社会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现有的情况看,我们现在对社会政策与社会质量等问题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有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一步深化。(2)制度性原因是社会困难群体问题形成的一个根本性原因,解决这个问题需完善公正与正义的制度伦理。建议成立“民生道德与社会政策问题”促进会,先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起来,由学者、民众代表、公务员代表组成咨询委员会,参与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社会政策的调研和咨询,推动我国社会政策充分体现民生关注的国家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民生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五是由学者、民众代表、公务员代表组成各级伦理委员会,对党政领导、政府机关和各类社会组织在处理各种伦理关系时体现出来的公私分域的公共伦理素质进行评定,并将此评定结论作为官员晋升的依据之一。私人领域的伦理关系要求爱与关怀,公共领域的伦理关系要求理性、公正与规范。这两者的建设要想落到实处,避免成为空洞的道德说教,就必须迈出决定性的第一步:成立伦理委员会并赋予它实际的权力。这有助于落实并正当使用政府行政自由裁量权,切实保证公共权力的实施与维护公共利益。行政自由裁量权要求公开的行政计划、公开的政策说明、公开的事实、公开的理由、公开的先例、公开与公平的非正式程序,这是在公共领域建立一种基于行政正义的行政伦理关系的基础,也是道德话语权回归其评价主体的切实可行的方案之一。

猜你喜欢
调查研究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血压患者糖代谢状况调查研究
中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调查研究
中职学生学习比例调查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运动损伤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