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军
随着世界短跑运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以及我国青少年短跑成绩的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结合我最近几年选材及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引发了我对掌握合理短跑技术的分析与探讨,供同行们参考与指教。
1 分析与探讨
掌握好合理的短跑技术是为了充分发挥出人体潜能获得高速度。所以在研究短跑技术时必须考虑步频与步幅、支撑与腾空等主要因素。下面就主要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1.1 摆动
在跑的过程中蹬地与摆动时相互交替的两个动作,在某种程度上讲摆动更为重要。因为:①摆动是蹬地的前凑,没有积极合理的摆动,就不会有好的着地与后蹬;②摆动腿动作的时间占一个复步的3/4,同时一条腿占全身总质量的17%,以最大肌肉发力能带动身体重心向前;③在整个摆动过程中前摆要占到65%(大腿后伸6%,下压32.5%),拉得好能加大两腿间的夹角,又能加强蹬地力量,所以在跑的技术中要十分重视摆动的作用。
过去提的是“抬腿带髋”,这是不合理的。“抬”的方向向上,而且“腿带髋”是带不动的,所以结果是腿高抬髋部后坐,这样既不向前,速度又不快。正确的技术应是“摆髋带腿”,从最大部位的臀大肌发力积极摆动带动腿部以及整个身体重心向前。
脚离地时,后摆的时机与技术也直接影响前摆的速度。大小腿的折叠角越小,摆动越快。但这个折叠是随着蹬离地面后,摆动腿积极前摆带动小腿的折叠角,要求小腿主动向大腿靠拢的后踢小腿的技术,这样会造成蹬地速度慢,动作紧张,反而会影响前摆速度与后蹬效果。
1.2 着地
在着地前用髋发力积极下压大腿,小腿放松自然伸展,从上往下,从前往后,向身体反向运动,往回扒动用脚前掌着地,切忌小腿过早前伸,这样会加快脚的着地速度,缩小着地角而加大制动力。正确着地动作在于减少前蹬时的制动阻力,尽快地转入蹬地阶段,这要求做到二脚着地间相对地面的速度越小越好。
1.3 缓冲
缓冲是蹬地的前奏,动作从支撑腿的触地开始到膝关节最大弯曲止,适宜的缓冲角、适时的后蹬时间,是获得最佳步长、步频的重要条件。
合理的缓冲要有个比较适宜的支撑膝角。按生物力学研究膝关节处于130度时伸膝发力最有利,所以平时我们在力量练习中大部分以半蹲为最多。
在练习速度时不要过分强调缩短支撑时间过快地进行蹬地,因为在垂直瞬间向小腿地前倾角与后蹬角都大,而且膝关节弯曲不够,若此时开始后趴必然会造成后蹬角大,向上分力大,而且力量不足,结果是步频低,步长小,腾空时间长。跑的蹬地开始应在过垂直面之后,应有稍微迟缓地意思。膝关节伸肌在缓冲动作中拉长,为下一步蹬伸创造了良好的发力条件。
1.4 蹬地
在跑的过程中促进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主要动力是蹬地的反作用力,后蹬动作是摆腿。着地动作地延续,着地与缓冲后,从髋关节伸展动作开始到蹬离地面,这时身体重心充分向前,尽可能地远离支撑点脚再离地像过去强调的后蹬结束是要求“髋、膝、跺三点一线”,膝关节角接近180度,这固然是充分发挥了蹬地的力量,加大身体重心的前移距离,但影响了蹬地与摆动的速度.特别是场地的改进,即踏当跑道的出现。这不是说后蹬时,蹬得越直越充分越好,应该强调身体重心要远离支点,膝关节不要过分伸直。
1.5 摆臂与躯干
摆臂与躯干的动作主要是为了维持跑得平衡与协调。因为人是有机的整体,在跑的过程中,上肢动作会通过腰部传导到下肢而影响腿部动作。因此正确的摆臂与躯干姿势,能使整个跑的技术达到放松、自然、平衡。
一年多来,我组在改进技术方面的训练增多,辅助练习也围绕进行,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特别重视了“摆髋带腿”的练习,使我组队员的技术与专项成绩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如附表。
2 结论
掌握合理的短跑技术,不仅能充分发挥能力,提高速度水平,还能节省能量的消耗,有助于提高速度能力。技术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正确地掌握合理的短跑技术,在实施中难度是比较大的,因而训练中必须花大力气去掌握合理的短跑技术,改进短跑技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