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甫根等
言语的无心伤害
曹甫根
前几天,我到楼下老人扎堆的地方转转,正碰上前楼王大妈的女儿大包小包地“常回家看看”。一群闲坐的老人羡慕地对王大妈说:“老嫂子你真有福气,闺女多孝顺呀!”顿时王大妈脸上乐开了花,说:“这孩子一回来,总忘不了带吃的、穿的、用的,一买就是一堆,可我一个老婆子,哪能用得了呀,再说有些东西挺贵的,让人一看就心疼,这孩子尽瞎花钱!”“妈,看你说的,我们又不是没有钱,再说你都这把岁数了,多吃一口是一口,还能吃多少……”没想到女儿的这句话惹得王大妈老大不高兴:“你们成天把‘多吃一口是一口挂在嘴上,觉得我没有几天活头了?以后啥也别买,我不吃这东西也会活得好好的。”王大妈的女儿颇为尴尬地愣在那里。旁边一位老太太出来打圆场:“别怪你妈说话冲,你们当小辈的都挺好的,可是说话要有个分寸!”
老人的话值得细心咀嚼。敬老爱老,关心照顾老年人,是晚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但应精心提供老人的生活所需,还要给老人以精神上的安慰。但在许多子女的潜意识里,往往把老人当成这也需要照顾那也需要照顾、来日无多的“弱势群体”,有时一不留神就会脱口而出。尽管说者无心,尽管也许老人对此过于敏感,但事实上,有时这些无心之失却会极大地伤害老人的自尊心。
自尊是一种相信自身存在价值的能力。自尊受挫或自尊不强,就有可能产生自卑、消沉、沮丧情绪以致丧失自信心。同样,老年人也有自尊心,也有强烈的、渴望被承认被肯定的心理需求。而且老年人的心理一般比较脆弱,子女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会伤害到老人,会让老人产生错觉,认为自己老了,家庭和社会都不再需要他了,常有被排除在外的感觉,这都与老年人的自尊心受挫有很大关系。
老人最需要精神上的尊重。孝敬老人至少必须做到以下“三心”。一是诚心。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是无私的,故子女对老人的孝心也应该是真诚的。二是耐心。老人表现出的古怪言行,做子女的要耐心对待,不能动辄发火,要用温婉的语言和口气做好解释、疏导工作。三是恒心。孝敬老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持之以恒。回想父母对自己所倾注的心血,就应该具有终生回报的想法与行动。
子女切莫伤害老人的自尊心,应尊重老人的一言一行,让老人过得舒心惬意。
过度牵挂实为渴望被牵挂
李新
李奶奶今年60岁,退休以前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从事行政工作,由于儿女都已成年,再加上她平时工作也非常忙,因此很少过问家里和子女们的事。不过,这一切在老人退休后却突然变了样。
在孩子们看来,母亲操劳了一辈子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了。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退休后的母亲像变了一个人,以前对儿女们的事情都不怎么管,但现在却是事必躬亲。儿子已经是快40岁的人了,老太太还天天打电话问他吃饭、休息的情况,问孙子的学习情况。时间一长,儿媳妇开始有意见了,儿子和孙子对她的唠叨也开始显得不耐烦了。李奶奶心里十分难受,也很疑惑:难道我关心他们还有错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很多离退休后的老人无事可做,往往将生活重心转向家庭与晚辈,结果,许多家庭多了两个唠唠叨叨的老人,晚辈也因此感到不快。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牵挂心理”,其根源在于退休后老人心理落差大,需要他人和社会的关爱,由于生活圈子狭窄,老人对子女的情感依赖越来越强。通过对儿女的关心,老人希望能引起儿女对自己更多的重视和爱。并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行为是老年人自身渴望被关怀被牵挂的心理表现。因此做子女的应当怀着理解的心态与老年人多沟通,千万不能疏远老年人,更不能表现出厌烦情绪。
有“牵挂心理”的老年人,其实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避免过度牵挂。首先要学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与儿孙相处。同时多培养兴趣,经常到邻居家或老同事家串串门、聊聊天,广交朋友,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人还要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技巧,如抑郁时可以打开电视看看娱乐节目或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干干;出现心慌、害怕、焦躁不安等现象时,可以听听音乐、做做深呼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