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分隔:最朴素的友谊联结世上有爱的人

2009-04-29 05:22:01
家庭生活指南 2009年11期
关键词:小红

千 北

“也许你和我之间也只隔着六个人,就可以找到某种切实的联系,而我想,还有一样东西可以使得心与心相通,手与手相牵,情与情相连。那就是爱心。”

——本文主人公语

车厢外的风呼啸而过,彭友娥坐在窗边,眼前浮现出何小红瘦弱而坚强的身影。从收到何小红那封无字却沾满泪痕的信后,彭友娥的内心就纠结成一团,她马不停蹄地从老家坐长途客车去麻城市,然后再登上前往东莞的火车,接着开始18个小时的行程,去看望这个命运多舛的让她怜爱的妹妹。

15年来,5000多个日日夜夜,两人间数千封信,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里,见证了彼此成长的辛酸,分享了生命的转折和命运的起伏。彭友娥一点一滴回忆着过往,从内心升腾起的暖意如氤氲的云烟,潮湿了她的双眼……

以特殊的方式在青葱岁月里相识

1974年,彭友娥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某镇,三年后何小红出生在广东省韶关市一个县城,两人相识的桥梁是一本青年刊物上的交友栏目。密密麻麻的姓名和地址中,彭友娥一眼就看见了“何小红”这个名字。

上世纪90年代,许多人都有一个笔友吧,一个能陪自己哭、自己笑的文字上的朋友。信寄出去时,彭友娥这个19岁的女孩子,内心的向往很直接也很茫然、很简单也很复杂——去南方。所以在信里,她更多的是问南方的情况。

收到何小红的回信后,两个人成了笔友。在一南一北两个最普通不过的坐标点上,以笔纸为经线,以飞鸿传书为纬线,密密地编织起真挚的友情。

有一天,彭友娥告诉何小红:“我不甘心就这样窝在这个从小长大的村子里,找个男人,生个孩子。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的亲姐姐,就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最后自杀了。她走了之后,我更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幸好,现在有了你。”

彭友娥没想到,何小红的回信竟是:“姐,我喊你一声姐好吗?你知道吗,我非常能体会你说的,那种没人可以说话的感觉。”原来,何小红在家排行老五,因孩子太多,她一生下来就被送了人。

她感激养父母对她的恩情与期待,可仿佛从此,他们之间的亲近无形中多了一些客套;她理解亲生父母对她的无奈放弃,可仿佛从此,隐隐有了被抛弃与遗忘的失落。然而,这样的感受与情绪对谁说呢?在纠结与矛盾的成长岁月里,惟一能够带给她快乐、找寻温暖的方式就是——写信。写给远方,写给陌生人,写给愿意倾听的人。

没想到何小红居然有这样的过去,彭友娥心里更增添了一分对她的关爱。1994年1月新年之际,彭友娥向何小红倾诉自己被逼去相亲的无奈。“最遗憾的是,我还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更没去过南方。”

这一次,何小红的信一个月后才回复,却给了彭友娥最坚定的支持:“我已经联系好了一家工厂打工,在东莞的花都市。这名字你喜欢吗?我是很喜欢的,想象着那里应该四季花开吧。你也来吧!”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1994年3月,彭友娥只身南下。何小红在那里等着她,新工作在等着她,能够寄托未来的不悔青春在等着她。

天涯海角用友情来联结

飞鸿传书半年后,这对因笔友而结为姐妹的女孩儿见面了。两人如愿住在同一间集体宿舍里。何小红体弱多病,彭友娥便承担了替她打开水、值日清洁,甚至洗床单的事务。而分配在编织车间的何小红心灵手巧,会用一周的时间赶工,送给彭友娥一件漂亮的手织毛衣。

有一次,小红半夜突然高烧,彭友娥赶紧骑上自行车送她去镇医院。由于怕晕晕沉沉的小红从自行车后座摔下来,彭友娥找来一根绳子将两人的腰紧紧拴在一起。她用力地蹬着车,汗水渐渐浸湿了她的衣襟。何小红嗫嚅着烧得干裂的嘴唇,却说不出一句话来,只掉下两行泪,随着迎面的风飞散开来……

相处久了,彭友娥欣喜地发现,何小红的内心并不像她的外表那么柔弱。相反,身世的坎坷让她成长得更加坚强与积极。她非常孝顺两家父母,每月工资绝大部分都寄给养父母,过年回家还会拎着大包小包去看亲生父母。

朝夕相处的姐妹俩并没有淡忘了最初联结与契合她俩的缘由——写信。

有一天,彭友娥发现何小红生理期时连买卫生巾的钱都没有了,当晚就悄悄给她写了一封信:“小红,我知道你是这世上最乖巧懂事的女儿,我也知道你每月只留100块钱,其余的都寄给养父母是为了报恩,但你也不能因此苦了自己呀!”

何小红看到藏在枕头下、夹在信封里的50块钱时,一时说不出话来。她流着泪给彭友娥回了一封信:“姐姐,我知道,这世上,你是比我更爱我自己的人。”

这样一些话语,对这两个平时不太善于言辞、更不会夸张抒情表达的女孩儿来说,信,才是最好的载体。那是一段青葱岁月,却因为姐妹俩相互关心而花开绚烂;那是一段清贫的日子,却因为姐妹俩彼此支持而精神富足;那是一段没有动荡恋情的时光,却因为友情而从容静好。

直到1999年9月,彭友娥已满25岁,父母催着她赶紧回家。

何去何从?彭友娥陷入了矛盾之中。倒是何小红的一封信替她下了决心:“姐姐,我有两对父母,虽然一个生了我但与我疏远,一个养了我却与我隔着血脉,但我还是认为,人世间的爱就是因为亲情而循环的。我们在这世上,也许会受很多苦,但还是要感谢他们把我们带到人间来感受这一切。他们用尽心思抚养我们长大,现在,是我们回报的时候了。”

彭友娥看完信哭了,她没有想到,一直缺少爱与亲情的何小红,居然对维系亲情、牺牲个性来成全家人的爱,有如此深刻和博大的理解。这几年间彭友娥的家里遭遇许多变故,她的哥哥和姐姐都因病魔或意外去世,两位老人一心只盼望她回家。彭友娥回首自己的过往——到过南方,奋斗了青春,见识过花花世界,收获了一段弥足珍贵的友情,是该回家孝顺父母了。

回到湖北老家后,彭友娥与一位淳朴的男子结婚了。小红也离开了花都市,回到老家。她俩遵守离别前的约定,每月都会给对方写信,甚至后来有了电话、手机,姐妹俩仍保持着这样的习惯。她们更在意那薄薄的信纸上承载的真实,更留恋一笔一划的踏实触感,也喜欢将自己的生活感怀邮寄出去的感觉。

2007年年底,收到何小红的一封信后,彭友娥却坐不住了。“姐,我离婚了。之前我怀孕,得去办准生证,要花几十块钱,他居然说这钱不该花。我气得又病倒了,后来孩子也没了。我能下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办了离婚证。你儿子真可爱啊,你老公对家人真好。可我从小没在父母身边撒过娇,长大后也没有爱人呵护的福气,将来,恐怕也不会有陪孩子一起写字的幸福了……”

快8年了,彭友娥没有和小红见过面。如今小红遭遇人生的第二大挫折,彭友娥更加心生悲悯,她决定将自己当作最深切、最直观的那封信,呈递在她面前。

因流产导致后遗症而正在卧床的何小红,看见彭友娥从天而降时,不由得惊呆了。

彭友娥上前搂住她,不知该用什么话安慰才好。倒是小红,虽然孤零零没人照顾,但天性中的豁达与善解人意让她回过神来,开起了玩笑:“姐姐,你知道吗?从我的窗口可以看见街边的邮筒。昨天我还在想,那个胖胖的邮筒真像一个怀孕的女人哪,它会孕育一个什么样的希望呢?哪知道,今天梦想就实现了!”

彭友娥又是笑又是叹,小红是个多么好的女孩儿啊!可为什么,老天总会这样捉弄人,要一再地用苦难来磨砺她呢?

彭友娥将何小红悉心照顾了一周。虽然千般不放心、万般舍不得,但自己家里还需要她回去照顾,她只有告别。8年一见,所有书面的想念和关切有了实在的表达和倾诉,这足以令她们感到宽慰,并增添面对艰难人生的勇气。

直到2008年10月14日,彭友娥收到何小红的那封满是泪痕的无字信。

数千封信件见证世间真情

2008年10月16日下午,彭友娥赶到了何小红当时所在的东莞嘹布镇,先到她打工的地方,得知小红生病了,每月只能上十多天的班,现在不在厂里。彭友娥辗转着打听,终于在天黑的时候,找到了何小红的租住屋。

面无表情地靠在床头的小红,看见彭友娥时,眼里有了流星般转瞬即逝却闪亮晶莹的光芒。

原来,何小红被查出患了先天性心脏病,心瓣缺损。医生说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开刀封堵,但近10万的手术费到哪里去筹呢?目前只能每月去医院住上一周,输液消炎,这都得花上1000多元。而她每月因为不得不请假,工资仅500元。何小红苦笑着,养父母相继去世,并且因为治病欠了债;亲生母亲刚刚脑部动完手术;前夫自离婚后就再没联系,据说他听说了小红的事后赶紧头一扭,仿佛只是听到一个陌生人的遭遇……

夜深了,何小红倦极睡着了。彭友娥将小屋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才算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似乎体力上的劳累可以帮她缓解内心的酸楚。她睡不着,坐在床边看着何小红,犹如同样在镜中看着自己,犹如坐在时光的两岸看岁月流逝。

正在睡梦中叹息的小红,似乎习惯了蜷缩着身体入睡,她姿态隐忍,像是用无尽的耐力忍受病痛与贫穷。孤灯如豆,凹凸不平的泥墙上自己的影子火苗一样摇曳着,像是昭示着生活中终有不灭的光亮。彭友娥觉得眼里有泪,可强忍着不让它流淌,她想明白了——十年过去了,哪怕世事已全然变迁,但是两个姐妹植根于青春岁月的友情,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第二天一早,彭友娥将何小红送到医院做必要的保守治疗,然后来到小红的工厂。她想了一宿,只有将希望寄托于单位。可她费尽口舌以小红姐姐的名义请求援助时,厂里相关负责人却只是遗憾地摇了摇头。

四处受挫的彭友娥在当地奔波了三天,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彭友娥只有将病情稍稳定的小红带上火车,接回自己老家休养。

彭友娥的丈夫、公婆都是通情达理的人。在外打工的丈夫原本每月攒1000元钱邮回家里,现在他特地戒了烟,每月多寄200元回来给小红补充营养。婆婆甚至拿出了自己陪嫁的一对金耳环偷偷塞给彭友娥:“妈没什么可以帮助那可怜姑娘的,你拿它去换了钱当医药费吧。”彭友娥尽可能给何小红每天都煲汤补养,陪她在家附近四处走走,开导她郁闷的心情。同时,她四处打听:还有什么办法能真正帮助何小红解决医药费,根治疾患。

这时,彭友娥找到了多年前从村里走出来的、如今已是湖北省小有名气的作家卢庆成。他看了彭友娥用蛇皮袋装着的、与何小红十多年间的上千封通信后,被深深地感动了,给她讲了一个故事——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给六个认识的人发内容相同的信,再通过他们转寄给另外六个人,几十次辗转后,信件无一例外地都回到了自己的手里。在这个社会上,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只需要六个人。

彭友娥听不懂高深的理论,但本能地明白了卢庆成的意思:只要用真诚寻找,用爱心来呼吁,人与人之间终会发现他们紧密相连。彭友娥再次想到了她最熟悉的方法——写信。

2008年12月,何小红以“水土不服”为由,坚决要求回东莞。彭友娥明白,她是不想拖累自己,同时她也想趁自己还能动弹时,每月能挣几百元就挣几百元。

在即将上车的瞬间,何小红忽然猛地转身,紧紧地将彭友娥抱住:“姐,谢谢你!”说完,两个人都哭了。哭着哭着,何小红笑着做了个V字的手势说:“姐,你放心,我会好好的!”

是的,这个柔弱而善良的女子,虽然饱受打击,但绝不会放弃对生命的坚守。彭友娥也对她做了个成功的手势,仿佛无声的誓言——她们将用尽全力,饯行友情的可贵与生命的坚韧。

彭友娥去图书批发市场买来一撂撂最便宜的书写纸。连草稿都没有写,她只觉想要表达的感受全都涌在笔尖:“你好。你和我只是陌生人,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隔着天涯或海角,但专家告诉我,这个世界只有六度分隔。也许你和我之间也只隔着六个人,就可以找到某种切实的联系,而我想,还有一样东西可以使得心与心相通,手与手相牵,情与情相连。那就是爱心。”

信尾彭友娥除了签名,附上通讯地址与身份证号码之后,还认真地按下了鲜红的手印。

截至2009年5月20日,彭友娥向湖北、广东等各地民政部门、机关、社会团体及个人寄出了信件2000多封,已经筹措到善款6000多元。

其中一封来自武汉市民政局系统的杨女士的回信,大概能够代表大多数人收到“陌生来信”时的感受:“我会尽力将你反映的情况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并希望能够有所实效与帮助。其实,需要感谢的不是我,不是这世间任何一个陌生人,甚至何小红需要感谢的也不仅仅是你。是命运让你们成为笔友,我想,每个人在读了你的信之后,都会由衷地感激,感激这世上还有真情,无私的真情。”

有时,何小红满怀愧疚地问彭友娥:“姐姐,这样做会有效果吗?”彭友娥坚定地说:“我会坚持写下去的。我相信,这世上会有人真的用善良去‘拆信, 用心去‘读,把‘无私关爱继续传递,并且,上天会给你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回信的。”

是啊,让我们祈愿吧,这世上真的有用灵犀便可相通的信件——那些经由风起云涌、惊涛拍岸、电光火石等邮路,那些“写”在风花雪月、泥土草木、指尖心底的“信”,原来真的都可以抵达投寄的方向。

那个方向,指向爱。

后记:目前,何小红接受的捐款已达1万元左右,但因其一直在治疗中,善款几乎也用完了。何小红的慢性心脏病暂时还未致命,但她仍然体弱,与彭友娥之间的信写得少了,她俩以互发短信为主。彭友娥打算再将何小红暂时接到老家居住,到了冬天再送回南方。她的爱心求助仍在继续坚持着……

责编/赵 花

猜你喜欢
小红
尴尬的求婚
谁看得多
吃饭
相亲
年龄的猜想
发明与创新(2017年3期)2017-01-18 05:14:03
小明和小红对话快把人乐疯了……
诚实的小红
小红低唱我吹箫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1:05
不能触类旁通
不怕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