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华
年尾岁初,被誉为“华夏第一钢村”的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的万名村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村党委郑重承诺,将确保落实广大村民的年终分配,“即便宏观经济不景气,也要让村民过上一个稳定、宽裕、舒心的新年”。2007年春节前,永联村民收到了村委会4000万元的“大礼包”,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对年终分配大家心里都没底,村党委的承诺,让广大村民拧紧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
“四富观”引领村强民富
历经30年的发展,永联村从当初苏南地区最小、最穷的滩涂村发展为苏州的首富村、全国的明星村。村强民富,已成为永联实实在在的写照。
回首永联村极具特色的富裕之路,有四句话耐人寻味,从中也许能找到永联富裕起来的“秘诀”:
“不满足少数富,实现全体富”永联采取多种方式主攻就业富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江苏永铜集团,为村民提供较高且稳定的工资收入。同时,通过设立个私工业园、副业基地等,帮助有创业梦想和能力的村民创业。对缺乏进企业上班条件的村民,则将他们吸纳到苗木公司上班或引导他们从事餐饮、娱乐、卫生保健、保洁保安保绿等服务工作。目前,工资性、财产性、租赁性、福利性、救济性等收入已占到村民家庭收入的75%。
“不满足一时富,追求持续富。”永联追求富裕不图一时求持续。一方面通过外掘资源、拓展产业链、发展现代物流等,增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村民可持续富裕提供强力支撑。另一方面不断提高以公共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为主要形式的“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水平,建立以社会保障为基础、以土地流转金和家庭文明奖为主体、以惠民基金和教育基金为补充的村民保障体系。
“不满足本村富,带动周边富。”永联建村以来先后历经五次并队扩村,人口从808人增加到10215人。每一次村域的扩大,都意味着富裕覆盖面的扩大。在永联,新老村民享受同等的政策和福利待遇同时,对于周边没有并入的村庄,永联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扶,将一些淘汰的设备和厂房赠送给邻村,帮助他们发展工业,扶持周边村庄建立苗木基地等
“不满足口袋富,致力脑袋富。”永联村党委认为,缩小城乡差距更要在缩小城乡文化差别上做文章。村里专门设立了“文明家庭奖”,实行“联动式”扣分,形成了不文明行为“人人诚打”的局面;投资5500多万元,建成了配套设施一流的社区服务中心、联峰广场、永联文化活动中心,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学习、娱乐场所。如今,永联村民住在乡下而享受着城市居民也未必能享受到的文化生活
村民高福利的“成本支出”
在2006年和2007年新并入4800名贫困村村民的情况下,永联村农民2007年人均收入为15801元,达到了苏州市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永联农民的收入与其他地区农民的收入不同,除了工资收入外,大多为村里发放的各项资金性福利和补贴,基本没有生产性成本,是纯收入。近两年,永联村发放给村民的各种福利和补贴有9项之多,每年人均达到5000元。
但永联村给村民发放福利待遇,不是人人有份的“平均主义”,更注意避免形成养懒汉的“福利过剩”,注重“以奖促勤”、“以奖促好”、“以罚惩懒”,给村民富裕的机会而不是富裕的结果,让每一位村民想富裕都要花“成本”。
前几年,村里为激励村民勤劳致富,出台一系列“奖农补富”政策,对养鸡、养羊、养鸽、养猪、种菇等种养户实施奖励,越勤劳奖得越多,创业越成功奖得越多,养菇大户戏相平一次性就获得了34.95万元的重奖,一大批村民就此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2003年,永铜集团百万吨炼钢项目建成投产,村里的经济效益迅猛增长,村党委想给村民增加“二次分配”,但又觉得不能让村民不花成本和力气,就能简简单单地得到村里每年拿出1000万元(人均1000元)进行文明家庭评比,只有在计划生育、环境卫生、邻里关系、家庭和睦等方面,遵守了规范要求,才能最终获得奖励,从而将“财富转移”与“乡风建设”结合了起来。
“富两头促中间”的辩证观
水联的富民是全覆盖的,但也讲“区别对待”:永联村的福利待遇,明显向老年人和学生倾斜,这是基于“富两头促中间”的辨证思维。
村里为每一位60岁以上的男村民、55岁以上的女村民办理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搬进社区后每年可以得到4800元养老金,老年党员还可以另外获得2400元的生活补贴。每位老年人每年从村里获得的各项现金补贴在8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乐,老有所尊”。
2006年,永联村党委在多年来坚持助学奖学的基础上,专门出台了《永联村奖学助学实施办法》,将奖学助学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办法规定,对享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每年给予500元的学业补助,对不享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每年给予2000元的学业补助,对考入重点院校和参与省市以上竞赛获奖的给予5000至2万元的重奖。这样,永联村民子女上学,基本不用自己花钱。
保障了老、幼两头,也就为青壮年村民解决了后顾之忧,从而激励他们勤劳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