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雯
摘要: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历史任务,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毛泽东思想,并且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飞跃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2-0024-03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最早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历史任务,并且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统一;他第一次鲜明提出“相结合”的科学概念,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和“使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的双重任务,要求全党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具体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他首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探索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路径,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的民族特点、民族形式、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他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实事求是;他领导的整风运动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风问题。总之,他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基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飞跃,并且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飞跃奠定了基础。
一、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明确提出者
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欧洲的无产阶级理论,如何使这种来自西方的理论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英勇奋斗。但在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些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神圣化、前苏联经验绝对化,这种倾向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曾盛行一时,且占据统治地位,给中国革命带来极大危害。正是从革命屡遭重挫的惨痛教训中,从领导中国革命的艰难探索中,毛泽东认识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极端重要性。在中国共产党内,他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在毛泽东之前,虽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李大钊也提出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也提出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最早的明确提出者是毛泽东。
艾思奇在1938年4月写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从哲学的视域和抗战的实际需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任务。他指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过去的哲学只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把高深的哲学用通俗的词句加以解释,这在打破从来哲学的神秘观点上,在使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近,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也知道注意哲学思想的修养上,是有极大的意义的,而且这也就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初步……。然而在基本上,整个是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因此它也没有适应这激变的抗战形势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因为整个并没有做到中国化现实化,所以也不够充分的通俗化。”[1]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艾思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需要,也是当时中国抗战的实际需要。此后,艾思奇还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原则,“第一要能控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熟悉其表现方式;第二要消化今天的抗战实践的经验与教训。”[2]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并且详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和概念。他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3]后来为了避免国际上的一些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误解,即误认为我们搞的是“民族共产主义”,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成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4]实际上,这两种表述意义是一样的,即一定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使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具有中国的特性。应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关于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关系的总体性概念,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中国具体化和中国实际必须马克思主义化的双向互动的过程。但是当时强调的重点是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在中国具体化,反对教条主义,避免空洞抽象的马克思主义。
继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之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宣传家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和补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例如,刘少奇在《论党》中就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亚洲形式,这是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业。毛泽东成功地进行了这项具有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毛泽东思想既是中国的,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是发展和完善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超出了一般性的经验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走过艰难曲折道路之后所达到的认识上的升华。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二、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进程中的实际问题,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这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二是要使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把中国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毛泽东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开拓性、独创性、奠基性的贡献。
(一)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根据毛泽东的有关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毛泽东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但不应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有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才能实现其伟大作用。如果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个别结论和外国经验,不研究中国的特点,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也只能成为抽象的空洞的东西。只有能够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应用它去深刻地、科学地分析中国实际问题,找出它的发展规律的人,才是中国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二,毛泽东认为应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民族的表现形式,同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东方大国。在这个国度里,虽然无产阶级有很强的战斗力并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但由于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欧洲国家有很大的差别,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的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这块民族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就要解决一个中国化的问题。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保存其精神实质,而具体形式、语言表达都应使之民族化。毛泽东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者和杰出代表。他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表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释其最基本的原理原则,从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作出了富有说服力的、有新鲜见解的充实和发展,使毛泽东思想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第三,毛泽东认为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断地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也就是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上,而应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从实践中找出事物运动的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和主要标志。
(二) 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艾思奇曾指出:“由于抗战以前的特殊情形,理论研究与实践斗争的某些脱离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这样的脱离现象,是理论的研究基本上始终限制在介绍性质的,书本式的,通俗化性质的活动范围内。”[6]在这种情况下,党内盛行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在1931年至1934年使中国革命受到了极大损失。1937年7月和8月,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哲学论文。
《实践论》围绕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全面阐述和发挥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论证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实践第一”的科学命题,树立的是实践的权威。既然认识是依赖于实践的,而中国的革命的实际又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并在急剧变化,那么,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的实际,并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说老祖宗没有也不可能说的新话,打破各种条条框框,创造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矛盾论》以较多的篇幅着重从各个方面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强调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要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必须对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教条主义者的错误,就在于拒绝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不了解不同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他们在领导中国革命时,不去分析研究中国国情的特点,只会生搬硬套共产国际的指示和俄国革命的经验,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因此,共产党人搞革命,一定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反对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论》、《矛盾论》从哲学的高度回答了为什么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为毛泽东最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 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要求的学风问题
毛泽东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是关系到党坚持何种思想路线,从而关系到党能否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路线的大问题。
长期以来,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始终存在着主观主义的态度,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虽然这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思想方法的本质是一致的,即都“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都是只看到片面,没有看到全面”,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为其基本特征的。这种主观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内产生“左”、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曾经给中国革命造成严重危害。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违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毛泽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务必精通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唯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发展,革命事业才能胜利。毛泽东把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问题,提高到关系革命成败的高度而反复强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
三、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题和基本任务是要解决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即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实现中国人民的富裕和幸福。毛泽东成功地解决了第一大历史任务,并且为第二大任务的解决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时,中华民族正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黑暗统治之下,国家四分五裂,民族备受凌辱,军阀混战不已,人民在苦难中挣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在世界上光荣地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武力威胁、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外交制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创造性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正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时代,进入到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由一个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国家;由一个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岛等个别岛屿国土外实现统一的国家;由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由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由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国家。所有这些,都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正如邓小平同志在评价毛泽东同志时指出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6]
在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毛泽东又率先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他在1956年就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7]所谓“第二次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始了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尽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并且在“第二次结合”过程中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出现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但是,由毛泽东率先发起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无论是取得的成功还是走过的弯路,无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都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做了准备。
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并没有完成和取得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飞跃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肩上。
参考文献:
[1][2]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晋察冀日报社编,1944.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吴冷西.十年论战(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