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初探

2009-04-29 22:52唐壮鹏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年3期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规划生态旅游

摘要文章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方面阐述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意义与前景,并提出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中自然景观与乡土人文资源的规划思路与开发、保护原则。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

作者简介唐壮鹏,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工学学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广西南宁,530226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3-0124-0003

一、新农村建设及旅游产业导入

2006年初,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文件强调,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本着节约原则,立足现有基础,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中心,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专家提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上。因此,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目前依托农业资源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并呈多元化发展,一些诸如“农家乐”的旅游区也相继出现。这种以农业旅游为主导的休闲产业类型,在旅游、教育、环保、医疗、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将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产业之一。同时,开展农村生态旅游可以减少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有高附加产值,并可带动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休闲购物、观光度假及其他旅游活动的发展而产生乘数效应。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到郊区农村观光旅游,这为发展农村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需求。新农村建设应抓住机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来开发建设农村生态旅游产业。

农村生态旅游可以说是“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并以鲜明的绿色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和体验的热情。在国际范围内,农村生态旅游所具有的独特性已经使其成为许多国家旅游事业的“主角”,成为推动农村经济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推动力”。

合理规划农村旅游资源,使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对于调整新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同时保护农村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大的经济与历史意义。

二、新农村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建设

规划新农村旅游产业,应大力加强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设施的建设,这是立足城郊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步骤之一。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根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的内容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延续原有乡村特色,保护整体景观,体现景观生态、景观资源化和景观美学原则,突出重点、明确时序、适当超前。坚守乡村文化、民族文化精神,承认差异、宽容差异、倡导个性。要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对海外要弘扬中国特色,对国内要弘扬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则要弘扬自我特色。

(一)农村自然景观的发展与旅游区规划思路

农村自然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传统农业景观,其次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景观,最后是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景观。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大面积的集约化农田出现成为可能,农业的专门化和机械化使当地的景观变得十分单调,生产量上升的代价是景观多样性的下降、当地生物物种的减少和土壤侵蚀的增加。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已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原有的一些较好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放弃,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机械化耕种使人类活动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交织在一起,所造成的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等现象使农业景观和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条件下,各业兴起并相互竞争,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各景观要素之间流动和传递,不断改变着区域内的景观格局,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时空格局的改变使得小尺度的农业生态系统已无法满足发展现代农村生态旅游的需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我国农村自然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对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现代农村生态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想的农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能体现出农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及维护生态环境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这个层次的功能。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满足第一层次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后两个层次功能的开拓。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使根据生态规律建设的农业生态系统不仅要获得超过自然系统的生产力,并要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性。

首先,农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该注重增加景观异质性来创建新的景观格局。或是改变原有的景观基质,或是营造生物廊道与水利廊道,或是改变斑块的形状、大小与镶嵌方式,形成散布与聚集、细粒或粗粒的景观格局。在原有的地貌、气候与生物等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注入新的人类文化特征,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协调,改善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在景观尺度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注意在原有的生态平衡中引进新的负反馈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实行多种经营、综合发展,或农林牧结合、或农林果结合、或农业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从而大大提高景观中各生态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取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再次,对应于游客“回归自然”的要求,农村自然景观生态规划中设计一些富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模式。保护和增加景观中的天然植被斑块,通过景观空间结构的调整,使耕作斑块、居住斑块和自然斑块大集中、小分散,确立景观的异质性来实现生态保护。

(二)农村乡土旅游资源的开发

乡土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的总称。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反过来人们也在最大限度地适应着这种环境,在此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特定地域的乡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乡土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域的乡土特征是有差异的。不断追求和体验不同地域乡土特征的差异性,是旅游活动得以进行的原动力。

基于“乡土产业”的旅游业发展,要求相应的旅游资源应具有乡土特色。因此,在认定乡土性旅游资源时,可以本着宽泛的筛选标准,从景观、人文、历史、特产或物候(时序)等方面进行初步评价。“乡土”与“旅游”组合而成的“乡土旅游”是一种稳定而长久的旅游形式,它本身既不属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也不属于高科技产业,更不属于“短、平、快”的旅游投资项目。因此,开展乡土旅游时,需要

多个环节的协调和配合,比如政策上的引导、空间上的规划、财政上的支持以及国民对“旅游”价值观的变革。当然,强调发展“乡土旅游”,并不是刻意否定以追求规模旅游效应为目的的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两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想的情况是所谓乡土旅游与规模效应旅游的并驾齐驱。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与追求规模旅游效应相比,发展“乡土旅游”及保持乡土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对我们来讲也许意义更大。

三、新农村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有城市的历史与功能,所以形成城市的肌理和布局方式;乡村有乡村的历史与功能,因此形成乡村的布局模式,同样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中国农村的山水格局、生态景观、乡土文化遗产和草根信仰体系,是农村聚落“天地一人—神”和谐的基础,是新农村旅游有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照搬城市的建筑形式、街道布局、河道处理方式,防止出现类似城市的美化运动。

(一)发展农村生态旅游,要维护好现有的生态安全格局

所谓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等,它是一个多层次的、连续完整的网络。在农村,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地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要避免旅游开发对土地的侵占,减轻人地关系矛盾,要限制开发规模,保护原有生态链条。

(二)发展农村生态旅游,要保护好原有乡土风貌

农村乡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思想的民俗文化。农民对土地、山水、动植物等天地自然的情意之浓是难以言表的。他们珍爱着并创造着自然,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化等种种理念,在他们身上表现尤为交融相洽。在漫长的人地共生体的互动和演化过程中,乡土文化遗产景观往往和生态安全格局相叠加而存在,如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也是村落民间信仰的重要依托,因而要加大保护力度,深入发掘其文化魅力。

(三)发展农村生态旅游,要尊重现实,从实际出发

我国人口众多,生态负荷重,在长时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之下,农村景观中自然植被斑块所剩无几,人地矛盾突出。因此,新农村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要立足于现实,协调提高人口承载力与维护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保护必须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进行生态建设。

另外,发展农村旅游,要避免乡土风情的“舞台化”。要注意保护好原有居民的生活习性,同时引导游客积极参与其中,让乡土文化融入整个发展过程中,从而加强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开发。

猜你喜欢
新农村景观规划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景观规划设计
《万方乐园景观规划》
GIS技术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自贡市釜溪河仙市至沿滩复合绿道郊野段景观规划为例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影响成都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及措施研究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