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加班噩梦等二则

2009-04-29 21:29林奂呈
山西青年 2009年3期
关键词:小董完美主义事情

林奂呈

“工作来不及做完,今天又准备要加班了!”你常听到这句话吗?根据统计,高达9成的公司上班族都曾为工作而加班。或许有人会怀疑,“工作这么多,不加班只会耽误进度吧?”

然而,抱持这种想法的人,真的有因为加班而减轻负担吗?日本商管名师夏川贺央告诉你“消灭来不及”的4个技巧,彻底摆脱加班的噩梦。

设定工作优先级

工作的处理顺序可分成4类:“重要且急迫的事”“重要但不急迫的事”“不重要但急迫的事”“不重要也不急迫的事”。

重要且急迫的事,固然必须最优先处理,但作者认为,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因为处理不当,才会由“不急迫”变成“急迫”。因此,要避免工作做不完的情况,最好能让事情都处在“重要但不急迫”的状态下完成。

遵从艾伟李(lvy Lee)法则

艾伟李法则指出,工作者应先列举出6件隔天非做不可的事情,依照重要顺序,并且从1编号到6。次日开始,就从1号开始工作,依序将工作处理完毕;隔天再做一次编号,不要受到当日未完成的工作影响。

扣除掉不重要的事情之后,剩下的就都是重要的事,从哪件开始都可以。把眼前的事情一一处理掉,就不需要担心究竟什么才是重要的事了。

70%的完成率最有效率

完美主义并不是负面的形容词,但100%的完美主义,只会造成非加班不可的后果。举例来说,就算你自认工作做得再完美,但主管可能还是会有别的意见或建议,终究还是得重新修正。

作者认为,工作不像是学校的功课,不能任何事都要求100分,把完成度设定在70%左右,以能提出报告为主要目标。“先求有、再求好,”就能避开来不及的状况。

打电话比e-Mail效率更高

电子邮件是非常花时间的沟通方式,在将邮件传送后,还要担心对方有没有看到信,三番两次确认信箱,反而花费更多时间。如果用电话直接联络反而更快,应该把电子邮件定位在“详细说明”的功能,而不是联络工具。

夏川贺央强调,不加班的意义是为了让上班族有更多“思考时间”和“成长空间”,如果把加班时间用在“想做的事”上,不管是游乐、上课进修,甚至是睡觉补眠,转换不同于工作时的心情,不但能增加对周遭事物的观察,还有助于你的工作表现。

压力不等于动力

小鱼

27岁的小董,是深圳某报的专业记者。大学毕业后,独自在深圳闯荡的他深知道自己的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同时,年轻人的闯劲,让他非常努力地工作,不知疲倦地挖掘有震撼力的新闻题材。渐渐地他便成为社里有影响力的青年记者。但就是如此,小董还是觉得自己努力不够。为了事业的成功,他不断地施加压力,逼自己时时处于压力状态。他认为,没有压力就不会有成功的动力。比如,每天要有一条焦点新闻见报。为了焦点新闻,他绞尽脑汁、四处奔波、三餐不定、睡眠不安。

的确,那段时间,他的新闻稿不仅见报率高,而且反响也很大。领导赏识、同事羡慕、社会关注。不幸的是好景不长,另一个血气方刚的记者成了报纸的焦点人物。小董感到很沮丧、不安、无奈、疲倦。他越来越难以控制自己,对未来的成功之路。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见报率和被关注的程度越来越低。这时候,他发现,以前定目标不加压力,他也能够立即响应、迅速去做。现在,即使定了目标,下定决心,很快也会放弃。他恨自己没有毅力,抱怨自己无能。

心理医师指出:小董对成功的渴望太强烈了。他太害怕生活在被忽视、受冷漠的日子里,为了消除自己害怕的心理,他要求成功时时伴着自己。他为成功付出的代价是“筋疲力尽”。

很多人都会认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说实在的,压力并不是动力。压力是从“敌人”的挑战中产生的,而动力则是从内心的愿望中升起的,压力与动力就像两个交叉的圆环,有重叠的部分。压力是从害怕中漏出来的,因为害怕,所以才“不得不”做。动力是从喜欢中流露出来的,因为喜欢才乐意做。

压力变成的动力容易枯竭,而从好心情中流淌出来的动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猜你喜欢
小董完美主义事情
你是完美主义的领导吗?
包容
练习拉拉链的小董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完美是个坑
把事情写具体
完美主义是完美,还是完蛋
兼职电商路难行:淘宝卖家初上路
一级浪漫
学生意